九河下梢天津卫,上有白洋淀下有渤海湾,一年四季鱼虾不断水产丰富,足不出户吃遍千百余种水产品。
在天津民间素有“天津人借钱吃海鲜”的戏言,这倒不是说天津的海鲜贵,而是说天津人就好吃这一口,尤其是对海鲜的热爱,可以说是相当的热衷。
除了海鲜,天津也盛产玉米,玉米丰收滞销的时候,天津人就把这些玉米一粒一粒的搓下来,加工成了棒面(玉米面)。
看着一个在地上,一个在水里,完全就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种食物,天津人却将其完美结合,创造“贴饽饽熬小鱼”,其实它还有一个更好听的名字,叫做“佛手糕千眼鱼”,这是乾隆爷在微服出巡时吃到贴饽饽熬小鱼后大喜,随即赐下了此名。当然也有民间的称呼“一锅熟、一锅出、一锅炖、铁锅炖鱼”等。
小时候住在胡同里,每到玉米丰收的季节(因为新玉米磨出的棒面更加香甜美味),总会闻到从胡同传来的贴饽饽熬小鱼的香气,那时候总是会寻着香气找过去。
看着一锅咕嘟咕嘟冒香气的各种鱼、虾、肉,肚子就咕噜咕噜叫起来,不知道什么时候口水便在口中流淌了,大概这就叫“口齿生津”了,毕竟还是孩子,大家又都是邻居,人都去了还会空着肚子回来吗?
结果令人满意,在半推半就的盛情邀请下,厚着脸皮坐到了人家的灶台前,最后看着主家拿出和好的棒面,在手里揉搓成团,用力一甩,一个圆滚滚的金黄小饼就被贴上了铁锅壁,过不了五六分钟,棒面饽饽的香气就升腾而出,小小的年纪顿时忍不住了,拿起筷子成为了在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炉灶前围着十来个人,这么多人其实并不是一家人,而是胡同里很多家不同的人组成的“一桌宴席”,正是眼前这一锅香喷喷的贴饽饽熬小鱼让这个胡同的不同人家成为了一家人,说说笑笑,晚饭从傍晚开始足足吃上两三个小时,原因却是因为一桌人吃饱了走了,又来了另外一拨人,而这个大锅则一次又一次的被鲜嫩的鱼、虾、肉添上,棒面饽饽一个又一个络绎不绝的贴在上面。
眼大肚子小,嘴上带着油手上沾着饽饽渣,看着这也想吃那也想吃,尤其是锅里晕上了鱼鲜的五花肉,肥而不腻,Q弹可口,一口又一口的舍不得放弃任何一块鲜美的肉。可惜肚子太小,只能挺着被撑得圆滚滚的肚子回家躺在床上等待那些硬和的鱼虾肉慢慢消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小区楼房渐渐取代了胡同平房,而暖气煤气灶也取代了大锅灶台,柴火、煤球、蜂窝煤也都不允许使用,贴饽饽熬小鱼自然也很少出现在天津人的餐桌上了,取而代之的是用小锅炖的鱼,配上电饼铛烙的棒面饽饽。虽然味道差不了太多,可那种味道、那种感觉、那种情感、欢笑......统统不见了踪影。
现在,即便找到了专门做贴饽饽熬小鱼的饭店,也吃不出曾经的感觉,然而越是吃不到就越是怀念。
怀念曾经的味道、那样的感觉、更怀念那个胡同和那些吃喝不分你我的“一家人”。
文/无双
责编/采芹
图片/源自图虫创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