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旧电磁炉图片大全(老式家用电磁炉主板图片)

农村旧电磁炉图片大全(老式家用电磁炉主板图片)

首页家电维修电磁炉更新时间:2022-03-26 16:53:34

作者:宁舍、李作安

来源:乐亭文化研究会《读乐亭》会刊

配图一、二、三来自网络,四、五为乐亭故乡人网站资料存档

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我县农村曾流传这样几句顺口溜:普普通通四件宝,千家万户离不了,陪伴农家数百年,所做贡献真不小。它指的是乡村常用的四件生活用具:小汆子、火盆子、泥盔子、铺盖子。说起这些用具,年轻的人较为陌生,而六七十岁以上的老年人是再熟也不过了。那年代,农村生活贫困,它们都为农家帮过忙,效过力,做出过贡献。因而在漫长的艰苦的岁月中与农家结下了不解之缘,发生过很多富有情趣的故事。

水 汆 子

  水汆子是早些年农村冬季最常用、最方便的一种烧水用具,几乎家家都有,从下庄的小炉匠那里即可买到,价格也很便宜。水汆子用薄铁板制做,肚细,脖歪,圆柱形,长约2尺半,直径3寸多,可盛水少半筲。垒锅台时在灶门儿一侧离地半尺高的墙面上留个五六寸见方的汆子眼儿。做饭前先将空汆子顺着这个眼儿插进灶坑内,歪脖儿朝上,把冷水注满后盖紧盖子,然后生火做饭。当饭熟之后,汆子里的水也随之烧开了。将汆子里的水倒出之后,可用于沏茶、洗脸洗手和其它洗涮用项,即省事又方便,是一项深受欢迎的生活用具。

  1947年冬,我县开展土改运动,有位刘县长带着通讯员下乡住在了我家东正房屋。刘县长50多岁年纪,瘦高个儿,面相和蔼可亲,但身体不是很好。村干部介绍说,刘县长是行伍出身,在部队作战时因冬季常爬冰卧雪,着过大凉,落下个心口子疼的病根儿,睡觉时只要炕一凉,或一喝冷水就会犯病,因此叮嘱我母亲务必多加照顾。

  我母亲待人热情,她知道情况后,尽心竭力从不疏忽大意。虽然家里柴草不足,她宁可自己到野外拾拣去,也把东屋炕烧得热乎乎的,而且晚上还要掏上一盆子火放在炕沿上,一进屋就热气直扑脸。为让刘县长使用热水方便,她还找来两个大瓷茶壶,缝了两个双层囤套儿,里面塞紧厚厚的棉花。晚上做饭时将汆子里的水烧开后注满茶壶,随即再把茶壶坐入棉囤套里,放在东屋炕头上。为能更好地保温,上面还捂上双层棉被,那年代没有暖水瓶,但这套“土暖壶”也可长时间保温,具有同样的实用价值。

  刘县长工作十分繁忙辛苦,他负责巩固庄、小杨庄、坡口、冯哨等十几个村的土改运动,天天早起步行十几里路去各村检查、指导工作,直到大半夜才回来休息,一天累得精疲力竭。他进屋后总习惯喝杯热水暖暖身子,驱赶寒气,然后再洗脸洗手,烫会儿脚。这样可以睡个香甜觉,袪除一天的疲劳。第二天早起再用另一个茶壶里的热水刷牙漱口、洗脸洗手。这水汆子、瓷茶壶、棉囤套儿相结合,也为土改工作做出了一份贡献。

  刘县长在我家住了一冬多,土改结束后才回县政府机关,由于我母亲照顾周到,从未犯过病。刘县长为表示谢意,临走时赠送我哥哥一只“金星”牌自来水笔作纪念、这对我家来说可是极其珍贵的礼物,也是莫大的光荣。后来我哥哥上中学时派上了大用场。

火 盆 子

  火盆子,顾名思义,乃是冬天取暖的一个盛火盆。它用生铁铸造,形状、大小和早辈子的洗脸盆相似。以县铁工厂生产的火盆子最好,大气厚实,经久耐用,价格公道,很受用户欢迎。

  火盆子冬天用途广泛。早起烧开锅之后,将碎豆根儿、碎禾碴儿等禁烧禁过的燃料埋在火盆子底部,然后把灶坑内没烧尽的余火掏出一部分放在燃料上边,再攒紧、压实,这样底部的燃料就会接续燃烧,盆里的火可保持长时间不熄。把火盆子放在屋中,一天都不会冷。

  小时候一到冬天,奶奶就哄着我在屋子里玩儿。一边给我讲“瞎话儿”,一边在火盆里给我烧爆花儿吃。有时苞米粒儿“啪”地一爆,把灰、火星儿爆得满炕都是。奶奶怕着火,急忙用笤帚打扫干净。而我却觉得挺有趣儿,在一旁乐得手舞足蹈,咯咯直笑。奶奶给我烧完爆花,妈妈便将烙铁插入火盆里烧热,然后熨鞋底儿、鞋面儿、鞋里儿,为全家缝缝补补,做鞋做袜。我看烙铁挺好玩儿,便乘隙拿出来在炕上举着乱舞乱耍。妈妈怕把我烫伤,急得大声呵斥,奶奶便赶紧带我到屋外去玩儿。

  一到中午,爷爷就拿起酒壶在火盆里温酒,三杯酒一下肚,就有些飘飘然了,有时还用不太标准的调口哼段京剧:“我正在城头观山景,耳听得城下乱纷纷……”他不顾忌别人耳朵难受,只图自得其乐。

  冬天,庄里的老太太都习惯来我家串门儿,奶奶总是热情地让到炕头儿上,先把火盆子推过去,一边烤火一边抽烟唠家常,都是张家长,李家短,东拉西扯的闲嗑儿。

  听伯母说,她年轻的时候有一次抽烟过多差点儿命丧黄泉。

  那是她刚过门的那年冬天的一个傍晚,庄里几个老邻居来串门儿,她们围着火盆子一边闲聊一边抽烟,伯母站在地上“伺候局儿”,她见谁的烟抽过了就赶忙接过烟袋,在笸箩里装上烟,在火盆里点上火,自己先抽两口,等烟燃着后就把烟嘴儿擦干净,再恭恭敬敬地递过去,这样方显得新媳妇有家教、懂礼貌,客人会交口夸奖,婆婆自然高兴。可伯母年纪轻轻,本来不会抽烟,而这几位偏偏俱是烟鬼,你一袋她一袋,接二连三,抽个没完没了,把盆里的火都扒拉尽了。伯母无奈,只得一袋接一袋地伺候着。时间一长,终因抽烟过多而产生尼古丁中毒,最后站立不稳“咕咚”一声栽倒在地,人事不醒。大家一见着了慌,急忙抢救,你掐人中,她捶后背,忙得不亦乐乎。她们一看要出人命,吓得慌忙挟起烟袋溜之大吉。

泥 盔 子

  泥盔子是一种用粘土烧制的炊事用具。出自我县城西吴家兰坨和城北酱家河一带。泥盔子分大号、二号、三号、四号多种规格,配在一起就叫一套儿。后来形容谁能说会道,便说他是吴家兰坨的盔子——一套一套的。其歇后语的出处就是由此而来的。大号盔子又叫大盆,因体积大,盛水多,一般用来洗衣洗物;2号盔子也较苯重,移动不便,适合盛米盛面;3号盔子不大不小,轻巧灵便,盛粥、盛汤、盛干饭、盛面条儿都相宜;4号盔子太小,用处不大,多拿它当便壶。

  泥盔子最突出之处是热天盛粥可保持长时间不酸、不馊、不澥汤,而且还有一种人们都喜欢吃的香味儿。

  泥盔子的缺点是容易破裂、炸璺。不过,花不俩钱儿小炉匠就会给锔上,仍可继续使用多年。

  小时候的一年夏天,一位中年妇女带着个六七岁的孩子来到我家讨饭。那孩子看上去黄皮挂瘦,耷拉着脑袋,没一点活泼气儿。那位妈妈也没精打采,说话没底气。热心肠的母亲看出这娘儿俩至少两顿没吃饭了,就在过堂屋放上桌子,在碗里盛上秫米粥,还切了半碗红瓜子碱菜,滴上香油,让他娘俩坐下快吃饭。起初这位妈妈不大好意思吃,可孩子急巴巴地盯着饭碗吧哒嘴儿,等待妈妈发话。经我母亲再三劝让,她们娘儿俩才高高兴兴地吃了一顿饱饭。母亲说:“快晌午了,不要串庄了,孩子小,别把他累着,将盔子里的粥带走吧。”说罢端起盔子,把粥全倒进她的篮子里,瓜子也放在粥上边。那位妈妈千恩万谢,带着欢蹦乱跳的孩子,快快乐乐地回家了。

  晌午,父亲回家时,见把搪瓷盆放在桌子上,里边的粥已经有点澥汤,且略带馊味儿,便追问泥盔子粥放哪儿了 母亲如实相告说:“刚才有娘儿俩来讨饭,把泥盔子里的粥都给了她们。”父亲一听脸呱哒一撂,即刻晴转阴。他说:“咱家也不富裕,把搪瓷盆里的馊粥给他们一些也就不错了,干吗还把泥巴盔子的好粥都给了要饭的老花子,而自己却吃馊粥。就是观音菩萨也没你这样的好心肠,真乃是岂有此理!”“你说这话就不对了,”母亲郑重地辩理“送人东西就应送好的,把坏的留给自己,这是对人的尊重,无论对谁,穷也罢,富也罢,都应一视同仁,不能看人下菜碟,待人势利眼,这是咱做人的根本准则。”母亲一席话句句在理,说得父亲心服口服,连连点头。

铺 盖 子

  铺盖子是一种做饭时扣锅的炊事用具。其原材料是我县当地产的麦秸子。因是农家巧匠在农闲时编的,所以很价廉,块八毛钱就能买一顶。

  最出名的铺盖子产地是城北井坨孙庄。麦秋时节,各家把又长又匀的麦秸子收集起来,撸去叶子,晒干后放在通风的棚子里,开始编制时,把麦秸扎成细绺儿,从顶部中心起头儿连续编成半圆形,一边编一边用粘高粱秫秸席篾锁紧,刚编好的铺盖子黄登登的,又鼓又圆,挺脱光滑,坚韧结实,一个成年人踩在顶上稳稳当当,不瘪、不塌、不散、不变形。用完后挂在背阴处晾干,别暴晒,注意防潮防霉,这样可以用好多年。

  铺盖子周身都有缝隙,锅里的水烧开后,蒸气全从缝隙冒出来,不会落在食物上。因而蒸出的馍馍、馒头、饺子、包子干棱筋道,味道纯正。就是焖土豆、烀白薯、蒸窝头也比较好吃。

  我有个堂房大姑,儿子是部队干部,女儿是医院大夫,都给她寄钱寄物,因而大姑生活充裕,花钱大方,在吃喝上非常讲究。

  大姑与我父母关系亲密,每年都会资助我家百八十块钱,帮贴我哥哥在外地上学的费用,是我家的小银行、摇钱树。她每逢来我家小住时,父母总是高敬高待,天天做好饭菜伺候,生怕招待不周惹财神爷不欢喜。

  有一天中午,母亲做了半锅稀粥和一小平屉窝头,为大姑单包了一圈肉菜馅儿饺子。在粥锅上蒸熟后,拣在碗里端到大姑桌上。谁知大姑一尝,立马面带不悦。她说:“饺子不能和窝头放一起在粥锅上蒸,这样饺子容易串味儿。更不能扣盖锅板,因蒸气散发不出去落在饺子上水拉巴叽的不好吃。蒸饺子时锅里要放清水,且务必用铺盖子扣锅,然后烧急火、大火蒸熟,这样饺子皮干棱盘道,馅儿不跑味儿,吃起来香味醇厚。”大姑在我家那是萧老焕进衙门——指手划堂,她说的话就是圣旨,母亲只好遵旨照办,不再疏忽大意。

  岁月奔逝,时过境迁,随着社会发展进步,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生活用具也随之改进。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科学的、先进的新产品不断问世,如方便、省事的电磁炉、电水壶替代了水汆子;卫生、保暖的水暖气、电暖气替代了火盆子;结实、美观的不锈钢盆替代了泥盔子;灵便、精巧的合金蒸锅、竹木小笼屉替代了铺盖子。一切新事物总要替代旧事物,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但回想过去那贫穷落后的时代,水汆子、火盆子、泥盔子、铺盖子一直帮助农家度过了艰难困苦的岁月,是农家的亲密朋友,而且又是我县域产品,属乐亭文化的一部分,因此应把这“四宝”载入史册,让后人永远铭记它们,不可泯没的功绩。

  (作者宁舍,电力局退休干部;李作安,水利局退休干部。)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1 3dmx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