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气灶与电饭煲的距离(电饭锅离燃气灶多远合适)

煤气灶与电饭煲的距离(电饭锅离燃气灶多远合适)

首页家电维修电饭煲更新时间:2022-04-04 12:40:49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黄丽芬】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婚后不愿意与父母公婆居住,拥有独立于父母的房子成为现代年轻人婚备的必需品之一。所以,我们在社会文化中看到的多是不愿意与父母同住的年轻人,以及被动独居的老人们。

但笔者多次调研发现,越来越多农村老人并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要求独居,甚至不乏宁与子女发生矛盾也要保持独居状态的老人。

车库里的“幸福晚年”

笔者今年去苏北农村调研的时候,发现一大批老人住在车库里。

苏北农村推行集中居住很多年了,有的村庄在2010年左右就开始了农民上楼运动。农民的老房子被拆掉,宅基地复垦为耕地后通过增减挂钩政策每年为县级财政带来巨量收入。

大量农民被就近安置在村镇新建的小区里,早年间的小区是单门独院的联排房子,农民的居住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最近几年因为土地、政策等原因,农民大多被安置进了与城市商品房相似的小区里。这些农村小区没有地下停车场,但是所有楼栋的一楼都被建成多个车库,不过农户的车子基本停在村道两边和各处空地上,车库里住满了老人。

和同学们一起外出调研,访问独居老人

虽然面积存在一定差别,但是车库里的生活布局基本相同。

车库一般都是卷帘门,有的在卷帘门里还加了铝合金或别的材料制作的大门。层高明显低于普通住宅,十几平方的车库内部空间被分为三个部分:厨房、卧室和厕所。

紧靠大门的两边角落各放着两张桌子,一张是老人的餐桌,旁边放着大小不一的凳子及杂物,另一张桌子放满煤气灶、电饭煲、调味品等各色厨房用品。

紧靠厨房和餐厅的地方放置一张床,有的用窗帘布或木板与厨房隔开来,有的直接敞开着。与床脚不到一步远的地方放置着几个老旧的衣柜,除了塞得满满的衣服外,往往还堆放着别的杂物。

厕所与卧室之间往往有一堵简易的墙,墙的一边是床,另外一边是一个简易的蹲便器,蹲便器上面装着简单的淋浴设施,最里面的墙上有一个高高且小小的窗户,白天能够为厕所提供照明,但也不是很明亮。

总体来看,车库十几平米的居住空间逼仄、拥挤、潮湿且阴暗,很有可能存在消防和卫生隐患,生活条件不能说极差,但也是不太好。

乍看上去,旁观者多会以同情、谴责和不理解的态度对居住在车库的老人及其生活下判断,但深入访谈后笔者却发现,车库里的老人过得并非不幸福,多数老人表示住在车库不是因为孩子不孝、不养,而是其主动选择的结果,且与和孩子共同住在楼上的老人比起来,他们的生活很是舒心。

为了验证这个说法,除了访谈更多数量和类型的老人外,笔者还进一步了解周围村庄多个安置小区车库的出售和使用情况。结果显示,每个小区的楼房存在或大或小的空置率,但是车库全部售空,那些入住较晚的农户因为买不到车库,老人只能跟随子女上楼居住,一旦听说谁家车库有转手意愿,立马有不少人上门求购,结果导致近些年车库价格明显上涨。这说明,老人住车库确实是老人自己的选择。

“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

如果说在一个地域范围内,住车库的老人是个别现象,那么这家确实存在对老人不孝的可能;但当老人住车库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我们就不能不去思考其中是否存在一定的社会原因。

那么,为什么老人会主动选择居住在车库呢?这个问题其实可以置换成: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农村老人更喜欢独居?

即使是其他地区农村与子代居住在同一栋房子里的老人,也多有自己单独的“屋中屋”;即便没有这个条件,也会选择在厨房、厕所、卧室方面与子女分开。许多随子女孙辈迁移到城市的“老漂族”渴望返乡的现象更是说明了独居对老人的重大意义——不仅年轻人希望和需要独居空间,老人同样也有这个需求。

访谈进行中

对于老人来说,老夫妻俩独立于子代小家庭居住其实有很多好处:

首先,饮食起居等生活习惯方面的差异,使得分开居住、吃饭能够照顾到每个家庭成员的需求。

比如,老人需要软耙热乎的食物,而现在的年轻人多喜欢辛辣重口的食物;老人习惯早睡早起,喜欢安静的休息环境,年轻人更习惯于晚睡晚起,喧嚣热闹是生活常态;老人在衣食住行各方面的速度较慢,而年轻人风风火火……总之,生活习惯和生活节奏不一致,使得一起居住会带来各种各样的小摩擦、大矛盾。

调研中就遇到这么一个例子。北京平谷农村的周大娘平时和老伴两个人住在村里,儿子一家在城区租房子住,放假的时候小家庭回到村里团圆。结果每个周末的早晨,周大娘如往常一样五点多起床,因为害怕打扫洗涮的声音吵到孩子们,她就漫无目的地在村子逛到九点多,估摸着他们起床了再回家。周大娘用“有家不能回”这句玩笑向我们形容她每个周末早晨的状态。

其次,分开居住能有效减少因消费观念、卫生习惯、个体性格等差异带来的代际摩擦。

从物质匮乏年代一路趟过来,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再加上正处于“消费为主、生产为辅”的经济状态中,所以老人们大多比较节约;而年轻人受到消费文化的影响,又处于“生产与消费双高”的生命阶段,所以围绕花钱与存钱问题,两代人必然存在一些摩擦。

例如,“老漂族”苏大娘已经在武汉住了好几年,孙女上幼儿园后,她在接送孩子上下学之外,就近在周边找了一个保洁的工作。打扫卫生时,碰到别人丢掉的各色家具、小家电、半旧衣服等,苏大娘忍不住挑那些能穿能用的带回家,甚至还给儿媳妇挑了几件。没想到儿媳在她不注意的时候将她捡回来的东西全都丢了,为此苏大娘与儿媳妇数次闹了脾气。苏大娘对此总结道:“到底不是自己家,存不下东西。”

再次,分开居住、互相照顾和牵挂是代际情感沟通的重要渠道。

因为大大小小事情的往来,代际之间反倒容易因为某个眼神、一个动作、几句玩笑话等导致“气”的积累,待“气”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就容易爆发冲突,最终影响家庭情感。说白了,就是“距离产生美”。

最后,分开居住最大程度地保证了老人的自主性,在不需要依附于别人的时候保持独立状态对老人而言尤为重要。

即使居住在子代家里,老人也会有“寄人篱下”的感觉,他们常用“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来形容自己家与子代家的区别。

在多数农村家庭中,在孙辈出生之后,老人在家庭生活的话语权就逐渐让渡给儿子媳妇,老人在生活的多个方面处于“说不上话、做不了主”的状态,这就会带来居住空间的排斥感。大到各种生活安排,小到家具摆设,老人都要考虑子代的意见。即使没有矛盾意见,也会感觉不大自在。

所以,拥有一个自己的“窝”,按照自己的喜好来生活,是进行自我表达、塑造自我形象、朝向自我实现的首要条件。且与年轻人相比,老人的自我实现途径逐渐回缩至家庭和小范围的社区,因而独立居住的个体意义不可谓不厚重。

此外,独居农村老人多喜欢居住在平房或一楼,老人戏称其为“接地气”。一楼的功能是多重的,便于行动、存储、减少体力消耗,方便串门凑热闹、种菜养鸡等等。对于失能或半失能的老人来说,这些功能更是突出。

所以我们看到,集中居住后,车库住满了老人,他们相互串门聊天、打牌下棋、逗娃玩笑……不仅不孤独,而且社交半径明显扩大了,与上楼老人相比,他们确实过得更舒心。

当传统孝道撞上社会变迁

中国传统家庭十分推崇“三代同堂”“四代同堂”的价值观念,团圆美满、热闹非凡的家庭生活是许多人心中“家乡情结”的重要组成部分。

虽然现实中确实存在出于各种原因以各种方式被子代弃养而被动独居的老人,但用孝道沦落、伦理危机等道德色彩浓厚的框架去理解老人独居现象,不仅解释力缺乏,而且有失偏颇。

现实已经发生了极大变化,现下越来越多老人独居,表征的非但不是子女不孝,反倒是代际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老人独居的社会实践已经突破传统伦理的限制,农村社区也很少以道德谴责进行评价。就如苏北一位老人分享道:“贴心的孩子们就会照顾老人,买个车库。但是车库太少,买不到也不能说是孩子不孝”。

可以发现,老人主动选择独居的原因归结到一点就是代际之间存在太多差异。差异的产生原因多种多样,宏观上有快速社会变迁在代际群体身上的映射,微观上有每个人的性格特点、自我追求、兴趣爱好等。但是差异背后并没有绝对正确的价值评价,差异代表着多元化的价值。

当然,在特定时候老人会将差异放在一边,自我牺牲式地将自己的价值统一于小家庭的稳定发展这个最重要的价值,因而进城照顾孙子、料理家务的“老漂族”成为当下各地城市的重要角色。即使在城市与子代共同居住遭受多种多样的不适应,“老漂族”也选择忍受。不过一旦阶段性任务完成了,多数“老漂族”又回重新返乡,在现有条件下尽可能追求自己的美好生活。

基于此,公共政策部门和社会组织在回应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时,在制定相关养老政策时,应考虑到老年人的需求,要深入了解独居老人的日常生活,不能一刀切地将老人独居问题化,过快过急地拆除老人房。在整治不赡养老人现象的同时,应灵活地为主动独居的老人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

其次,老人要求独居真的很有可能不是赌气、不是倔强,而是为了追求幸福的晚年生活。因此子女要想“贴心”,应先了解老人的真实想法,再尽量支持之、改善之——我们或可称之为“求同存异”。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1 3dmx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