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可选择的食物越来越多、
饮食潮流的变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
中国人吃饭的方式,
也正在悄悄发生改变。
最近我们做了一项吃饭小调查,
在收到的128份问卷回答中,
每天吃米饭的人数只有不到半成。
会自己在家煮饭的就更少了,
有39.06%的受访者均是每周会点上3-5次外卖,
觉得平时学习、工作忙,
吃饭“对付对付就过去了”。
但又有超过70%的受访者,
表示更喜欢吃自己做、或自己父母做的饭菜。
一碗香喷喷的白米饭
早早就在每个中国人的味蕾里埋下伏笔,
成为一种不可替代的味觉印记。
我们这次深入访问了
几位出生于不同年代的问卷填写者,
想知道一碗米饭在他们的生活中,
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还在如何影响他们的生活和人生。
“在学校食堂吃到一碗口感软软的米饭时,
我还是会忍不住想到爷爷坐在饭桌旁边,
抿着嘴、用假牙努力吃饭的样子”
丁丁,20岁,甘肃兰州
最开心、最幸福的事就是在早晨的最后一节课肚子饿的咕咕叫的时候,脑海里想象一下中午妈妈要做的番茄炒蛋,行云流水间仿佛很快就能下课一般。一到放学时间,飞奔回家里,路上都顾不得跟同学多聊些。迈出电梯门就能闻到米饭的香味,一股脑冲进厨房看到锅里面翻滚的、跳跃的、色泽金黄的炒鸡蛋!
我妈妈做番茄炒蛋有一个秘籍就是——从来不用在超市买好的番茄酱,将鸡蛋取出备用后,先往锅里加入番茄。番茄也不是提前切好的,而是去皮之后,捏在手里,一块一块直接削成小块扔进锅中,这样能保证番茄汁儿的精华一滴不剩的在锅中畅游。
加水,小火慢熬十分钟后倒入打匀的鸡蛋,迅速翻炒,放盐,开大火,收汁儿。妈妈总会将锅底浓郁的汤汁儿分到我和弟弟的碗里,每次我俩还要比较谁碗里的汤汁儿更多一些。配上妈妈做的番茄炒蛋,这才是我心中最完美的米饭!
我比弟弟大四岁,小时候总是打打闹闹抢零食。在饭桌上,弟弟为了讨好我,总会将番茄炒蛋多夹些到我碗里,为的是我玩儿的时候能带着他。如今我们都长大了,也不会为谁吃的番茄炒蛋少一些而打架了,斗嘴却是必不可少的。
现在我一个人在外面读书,有时候会想尝试做出妈妈那样的番茄炒蛋,想做出妈妈的味道,可是试了很多次也是徒劳。我妈爱吃酸的,这就影响我非常爱吃醋——食用醋。一瓶两斤的醋,我们家一周就吃没了。奶奶手磨的辣椒面儿也是我的最爱,新做好的油泼辣子配上臊子面,那滋味儿,美!
三年前,开始饭桌上就少了一个人——爷爷。虽然饭好像还是从前的样子,吃的滋味儿却不一样了。我记得爷爷的牙口一直不好,所以以前妈妈会煮两锅饭,一锅硬一点的,一锅软一点的,专门给爷爷吃。现在妈妈不用煮两锅饭了。有时候,在学校食堂吃到一碗口感软软的米饭时,我还是会忍不住想到爷爷坐在饭桌旁边,抿着嘴、用假牙努力吃饭的样子。
“人真的是很矛盾,
克制了口腹之欲后会不开心,
敞开了吃看到体重秤上的数字更会抑郁。
健康的身体,只有认真吃饭才换得来!”
小蜗牛,28岁,北京
初中以前不怕胖,可以一次盛满满一碗,东北的炖菜总是有油汁,和着米饭一起吃特别香。也许当时的那碗饭口感并没有好到离谱,家人做的饭也时干时软,但是因为可以不加思索的吃到够,现在想来,就显得格外满足。
小时候吃饭真的是什么香吃什么,带着肥油的五花肉永远会被从土豆炖豆角中挑出来一口吃掉。一日三餐在东北也是米饭配菜。
后来长大了呢,就开始为了保持身材克制食欲,不敢吃太多油炸花生米,粗粮成为主食,什么都不加的大米饭极其偶尔才吃一次,每次量也只够吃两口。最后发现人真的是很矛盾,克制了口腹之欲后会不开心,敞开了吃看到体重秤上的数字更会抑郁,最后在翻来覆去折腾中纠结和痛苦。
参加这次调查是因为在两周前应该到访的大姨妈竟然出走了。回想起过去的一个月,我吃的跟国家运动员似的,少油少盐,粗粮高蛋白,一个月没有碰大米饭和猪肉,但是也并没有节食,吃到很饱并不会饿。
本以为这是一次健康的饮食结构调整,没想到身体情况最终教我做人。这两天,我开始重新在主食加入让人魂牵梦绕的米饭,主动迎合自己的“中国胃”。希望劝回姨妈。食物在不用考虑它的热量的时候真好吃。其实也许太过极致的健康也会让你的身体状况走向极致。所以现在,我觉得大部分健康 偶尔满足自己的状态才是最让我满意的了吧!
“我可以说是太习惯米了,
把它当成空气一样的存在。”
吴小姐,33岁,广东广州
粤语里有句话叫“唔臭米气”,也有写成“唔凑米气”,就是不接近米气、没问过米味道的意思。这句话是想要比喻这个人还不怎么懂人情世故,有点幼稚。因为我们都知道,刚刚出生的孩子先吃奶,然后再开始吃粥和米饭的。一个人要是米味道都没闻过,岂不是还是个婴儿吗?
这句话大概也可以明白广东人心目中对米的重视程度吧。我从小就吃各种米制品,白粥、肠粉、米饭。肠粉是我最爱吃的菜,白粥是曾把我从感冒发烧肺炎的噩梦里拯救出来的食物。我可以说是太习惯米了,把它当成空气一样的存在。
直到后来我一个人出国,去英国读书了。大家都知道英国没什么食物是真的,我读书的地方是一个英国海边小村,更加没什么餐厅。我这个人又懒,从小被擅长做饭的父母照顾得好,一点做菜技能也没有,也不喜欢。所以到了英国,就每天吃意粉、速冻饺子、汉堡度日,无好无坏。
我记得刚去英国第一年的春节,我发烧感冒了。英国看病就是这样,需要预约。留学生的话就到社区诊所去约医生,约不到就等着,等到医生来看病了可能自己也好了。我那时候也是没有立刻约到医生看病,就只能自己一个人在宿舍里躺着,望着天花板,心里就想喝一口我妈妈煮的又软又滑又香的白粥,简直太想了。
后来一个同学好心跑过来看看我如何了,我就请她帮我煮一碗粥。我看着她拿着勺子在锅里搅搅搅、搅了老半天才好不容易煮出来了一锅粥。我一吃,哎,不行,和我妈的水平差远了。但是朋友也是真的用心,而我也好不容易喝上了粥,心里还是不胜感激。
当时我们聊起来各自心目中的一碗美妙的白米粥,我朋友跟我这个做菜白痴普及说,煮一碗好的粥很花功夫。要想煮出一锅绵软、油亮的粥,米好是其一,要提前泡过;然后要用小火熬、同时一刻不停地用勺子匀速搅拌一个多小时才行。
啊,妈,这么多年来,你真的辛苦了。
“一碗饭如何才能吃得有滋有味?
那是一家人在一起闹哄哄、热腾腾的味道。”
顾先生,41岁,上海
其实我记得我小时候是不太喜欢吃米饭的,因为那时候的米不像现在的米,都是软软的白白的,很容易入口。记忆里,小时候家里吃的米有种米壳没有脱干净的、硬硬的。而且每天吃的也并不是新鲜大米,有时候是陈米,有时候是新米和陈米混在一起煮的。
我记得上幼儿园的时候,我不吃米饭,可能是胃口不好、也可能是小时候不开窍吧。那时候我妈妈就给我做“糖泡饭”,就是把煮好的米饭泡些开水,加一勺糖进去,我才愿意吃。后来我长大了在国外吃到一种叫“米饭布丁”的食物,是用牛奶煮米饭,加糖,一下子就让我想到小时候我妈妈给我煮的那种食物。挺怀念的。
小时候家里条件还不是很好,不可能像现在有这么多吃的,每天去餐厅吃,那是不可能的。所以就算不爱吃米饭,每天能吃的也就是这些东西。我记得那时候我妈用来煮饭的是高压锅或者铝锅。高压锅一下子可以把饭焖熟的,但是用铝锅的话,就还要“烘饭”,把锅子转来转去的,让里面的米均匀加热,不然就会出现某一部分的米变成“夹生饭”。
现在的孩子可能不知道“夹生饭”是什么滋味了,市面上各种高级的电饭锅能用很短的时间煮出一锅香喷喷的米饭。而在上世纪80年代一个不太擅长做饭的母亲手里,总是时不时会做出“夹生饭”的。
所以我第一次意识到原来米饭也可以很好吃,是大概上了几年小学之后的事情了。依稀记得可能是在一本作文选刊的杂志上看到一篇文章,写得是北京通州的一家小饭馆里,两个河北的劳工在对话,其中一个人说:“好吃的米饭啊,只要蹭点盐就好吃。”
不知道为什么这句话就留在我脑海里了。我才突然意识到,原来还有“好吃的米饭”这一说。有一次我太太,那时候还是女朋友,在家煮了一回朋友送的东北大米,让我觉得特别好吃。不知道是因为那时候的恋爱光环还是怎样,毕竟那时候我一个人住很久了,大部分时候都是自己吃吃便利店、爸妈家带回来的剩菜或者下馆子,突然有个姑娘来煮了碗热腾腾的饭,怎么能不好吃,哈哈。
只不过她也就表演了那么一次。结婚后二人世界,各忙各的工作,又很少在家里煮饭吃了。直到我们有了孩子,最近老婆开始担心孩子总是爱吃披萨、汉堡、面包,都忘记米饭什么味道了。她居然重新开始在煮饭了。看到她下了班还要在厨房忙忙碌碌的样子很辛苦,我也开始带着女儿一起进厨房试着帮她打打下手。女儿现在已经会淘米了,我也学会了怎么用电饭锅快速煮出一锅饭。倒觉得,这一碗饭吃得更有滋有味了,那是一家人在一起闹哄哄、热腾腾的味道。
“三代人生活,大家大到生活习惯不一样,
小到对一碗好吃的饭的要求也不一样。”
老徐,63岁,江苏南京
要光说米饭的话,我小时候,家里前后都是农田,一年两季水稻,用钢盅锅子煮、用农村的大铁锅煮,出来的饭,喷香油亮,那真的是好吃,什么都不用放,光吃饭就香。
那时候吃饭,都是一大家子吃。肉要靠抢,连最后的汤汁也要靠抢,但越是抢来的就越是好吃啊、越香啊。现在的孩子们可能从来不会饿肚子,选择也多得不得了,但是他们可能也少了我们那时候好不容易吃上一口肉一口饭所产生的那种巨大的满足感。这种享受美味的记忆,是长大之后吃再多好吃的都没有办法替代的。
我现在为了带刚出生的外孙,和老伴住在女儿家里,我们一家六口。虽说也是一大家子,但是能凑齐吃个饭可真是不容易。女儿女婿工作太忙了,今天这个加班,后天那个应酬,看着他们天天吃外面的饭菜,真是让人操心。好不好吃在其次,外面的食物油大、口味大,哪里能有家里的饭菜吃得叫人安心、舒心?更何况他们一边吃饭,一边还要社交、还要谈生意、还要玩手机,能好好、专心吃饭吗?
难得一家人在一起吃饭,倒也挺让人头疼的。大外孙女6岁,喜欢吃蛋炒饭。所以老伴儿总是会在冰箱里冰一碗冷饭,专门用来炒饭。女儿女婿和我吃普通米饭,老伴肠胃不好,消化弱,往往会另外给自己煮点粥备着。这饭吃得可叫一个麻烦。需求多样化。
三代人生活,每代人经历的事情不一样,大家大到生活习惯不一样,小到对一碗好吃的饭的要求也不一样。但老伴儿总还是说,就算麻烦,也好过天天放他们在外面吃,或者叫外卖,或者在家有一顿没一顿吃零食。一方面,成天累月的,肯定要把胃吃坏了。另一方面,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饭,才算是一个完整的家啊。
在我们这次的问卷调查中,受访者心目中对一碗完美米饭的标准各有不同:
@吴:小学的时候,老妈用新买的超贵的电饭煲煮了超市里最贵的米,老爸做了一桌子菜的那一次。那饭特别香。
@静静:我感觉新鲜饭都好吃,但印象最深的还是小时候吃过灶头上煮的柴火饭,很有嚼劲,香喷喷的!奶奶还会趁水煮开、香味飘出来的时候先盛出一碗米汁儿,绝了!极香极好喝!
@思维明:大概是许久不回家 ,深夜到家时妈妈拿剩饭加了很多料炒的神仙炒饭吧!
@李佳惠:软乎乎的、小时候外婆煮的米饭。
@刘颖哲:每一粒米都不是和别的黏在一起,水分刚好,吃嘴里会感觉甜。
@JJJJJJ:和家人一起,聊聊天、喝喝酒,吃吃小菜,最后在就着菜吃碗饭,饱饱的,这才是完美的一顿饭。
@小宇:我希望每天能有一个小时,自己在家做点新鲜饭菜,而不是总是对付地吃点外卖或者泡面,这就已经是完美了。
每一碗被端上桌的米饭都来之不易,背后凝聚的是做饭的人对一个家所付出的时间和爱。
人间烟火有千万种盛开的姿态;每家每户的那一碗好吃的饭,自然也有千万种味道。能够满足我们当下人的生活节奏和方式,真正让我们能够花比较短的时间、少的精力,却能够借此找机会好好坐下来吃一顿安心饭,才是我们这个时代,对一碗好米饭真正的需求。
美的正是了解到每个中国家庭对“一碗米饭”不同的需求,研制出了新九曲压力焖香电饭煲,希望为千万家庭带来一碗香甜好米饭。
新九曲压力焖香电饭煲精心研发三大功能,致力于解决中国家庭对米饭的不同需求:
18分钟煮出一锅好米饭
只需要掌握好时间分配,不用早起也能很快吃上早饭。下班也不用急匆匆赶回家,到家后同样很快就会有热腾腾、香喷喷的米饭。
一锅两煮,众口能调
功能原理是通过上锅与内胆分离,上下两层同时蒸煮。下锅的饭是煮出来的,米饭偏软糯,适合牙口不好的老人吃;上锅的饭是蒸出来的,米饭偏劲道,适合小孩、成人吃。这个功能非常贴心,不管你是喜欢吃软糯的还是劲道的,一次就可以全部做好!不需要反复两次操作,省时不费劲。
45分钟熬出营养米油粥
原本要手不停地搅拌,才能辛苦熬出的油亮米粥,现在用45分钟就可以轻松熬出来了!让养胃养身变得更简单。
现在,美的新九曲压力焖香电饭煲已经在一条生活馆上线啦,点击下方小程序,查看详情及购买。快过年了,为你深爱的家人,带去让他们心安快乐的一碗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