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品铁鼎电饭煲怎么调中文(韩国名品铁鼎电饭煲功能键图)

名品铁鼎电饭煲怎么调中文(韩国名品铁鼎电饭煲功能键图)

首页家电维修电饭煲更新时间:2022-06-01 03:41:17

一、饮食

主食 境内各地人们历来吃大米,辅以红薯、麦子、包谷、荞麦。一般人家日食两餐,殷实户吃三餐,晚餐称作“宵夜”。荤素搭配,依家境贫富而定,有数月不知肉味的,少数富户有餐餐不离荤的。农家荤菜,一般自养自食,过节开荤,以肥肉为主。城乡贫富均嗜辣味,春季常做腌菜,腊月烘腊肉过年。

新中国成立后,农业生产发展,大部分地区农户一日三餐米饭。城镇三餐,米饭和面食相间。荤菜以猪肉、鸡、鸭、鱼为主。

宴筵 境内城乡红白喜事,都设宴请客,农村普遍办三鲜(鸡、鱼、肉)席,8~10道菜;城镇办海参席或墨鱼席。1980年以后,城镇兴起办三个头(墨鱼、海参、羊肉),一般6碟10菜,多的8碟12菜。不管理什么席,都上“扣肉”(东坡)一碗,出菜时放鞭炮,家务长或主人出堂谢客。在餐厅宴客不分座次,在家宴客,严分座次,以堂屋神龛为准,上头左座为贵。对年老人有荐菜、添饭的习惯,对小孩荐鸡腿。

菜肴、茶点 传统菜肴有清蒸鸡、清蒸鹅、血酱鸭、红烧肉、黄焖鱼、大片羊肉、大片牛肉、鸳鸯蛋、三鲜汤等。菜点有米花、淌皮、爆谷糖、花生、向日葵、甜酒、糍粑等。

二、服饰

发型 清代,男子留长辫、闺女织单辫, 婚后织双辫或挽“粑粑头”、插簪。辛亥革命后,男子剪辫,城镇男子蓄平头(东洋头),或留分头(西式头),农民剃光头。妇女多留短发,谷称“搭搭毛”,多数闺女织辫,闺女出嫁,都兴“拔毛开脸”。民国35年,县城理发店用木炭代铁管为女子烫发。80年代后,用电烫或化学药物卷发,发型趋向多样化。女发型有直发型(家庭型、运动式、轻便式、刘海式),卷发型(波浪式、爆炸式、披肩式等),束发型(盘发式、扎发式、发髻式等),辫条式(单辫、双辫、盘辫等)。男子发型有光头型、短发型(球式、运动式),长发型(波涛式、无缝青年式、有缝青年式)等。

首饰 清末至民国时期,富家子弟戴金戒指;女子戴金银耳环、手镯、戒指,发髻别银簪或玉簪,插秋心花。贫穷妇女,用红布或花布扎发或用竹簪、铜簪别发。富家儿童,无论男女,帽嵌银罗汉,项戴“长命富贵”锁。

新中国成立后,50~70年代,很少有人戴金银首饰,妇女用花布条或绒毛线扎发或用铁夹夹发。80年代,逐步出现穿戴首饰风气,部分青年女子戴金、银、铜、铝耳环,头插塑料花。

衣服 清末,富豪绅士上着长袍马褂,下头大管长裤。农民及城镇下层劳苦人普遍着大襟短衣、宽头长管裤。无论城乡,女子着大襟短衣,着小管长裤,胸罩围裙(襦裙)。衣服质料依贫富而定。民国时期,劳动人民着对襟窄袖短衣、布扣高领,着大管长裤。富豪士绅着长袍马褂或中山装,学校学生多着“学生状”。女子多穿布扣大襟短衣和大管长裤,城镇少数富家女子穿旗袍,女学生着短衣长裙。50~70年代,中青年男子多穿中山装、解放装、列宁装,中老年女子仍着布扣大襟短衣和大管长裤,青年妇女和干部着解放装或列宁装。无论城乡,春冬季以蓝、黑、灰三色为基调,夏秋以白色为主,杂以其他浅色。女性衣着色调较多,有红、蓝、绿、紫、茶等花色。80年代,衣料品种多样,除传统的布料外,有绵纶、绦纶、尼龙、丝绸,款式翻新,色彩求美,质地求优,中山装、西装、宇宙服、牛仔裤、绣花衣及各种时装,日新月异。

鞋袜 清来至民国时期,男女穿圆口布鞋或蝴蝶式云鞋。农民和脚夫走远路穿草鞋,冬季穿牛皮钉鞋或木屐。辛亥革命前,女子缠足,穿尖头绣鞋;放脚后穿圆口花鞋。男子穿手工缝制的白袜,女子在冬季不穿袜,用布缠足保暖。20年代,县城富人开始穿线袜、皮鞋和胶鞋。50~70年代,男女多数穿圆口鞋,同时也穿各种款式的胶鞋、胶底布鞋、皮鞋、凉鞋及线袜、尼龙袜。80年代,女子爱穿高跟皮鞋,男子爱穿中跟皮鞋和运动鞋,还有多色多样的拖鞋。

帽巾 清末至民国时期,富豪士绅戴六辫瓜皮帽或博士帽,劳动人民在冬季即用青布缠头,老年戴冬帽(雪帽),妇女冬季多数不戴帽。少数中老年妇女冬季用纱布包头,夏季抹额。穷苦儿童留发不戴帽。新中国成立初期,男女干部戴八角帽。“文化大革命”初期,盛行戴黄色军帽。70年代,戴东北毛帽的较多。进入80年代,帽型多样化,热天戴太阳帽、凉帽、草帽,冷天戴鸭舌帽、军帽、礼帽等。

三、住宅

清末至民国时期,城乡居民住房依贫富而异,殷实户为木质瓦房或砖木结构瓦房,有三柱四瓜、五柱七瓜等结构,四排三间,中为堂屋,上首设神龛,供奉祖先,左间为卧室,右间作厨房,房屋周围有牛栏、猪栏、厕所、晒场等附属建筑物。贫穷人家住土砖房或茅棚,立桩围草作牛栏猪栏,挖坑作厕所(少数人还住祠庙)。官僚富户建府宅,前后两正厅、左右两厢户、南开钟门、围以高墙,筑成四合大院,有回廓曲巷、书斋、花园、仓库、佛堂等,县城张叔平“张家花园”、大甸乡“二邓先生府第”,独山陆三保大院都属此类。修造住房必请“地仙”择地定向,才动土兴建。1951年,境内开展土地改革,将富豪住宅及祠庙公房分给农。50~60年代,城乡修建砖木结构瓦房。80年代后,城乡修建平顶楼房。

四、器具

家具 传统家具有两门柜、碗柜(碗栈)、四方印心桌、木架床、二人板凳、骨牌凳、笼箱、衣柜、火柜、书桌等。富户人家有宁波床、梳妆台、写字台及缝衣机、单车。80年代后,兴办长短沙发、组合柜、高低床、席梦思床、洗衣机、电视台、收录机、电风扇、电冰箱、电话等电器家具也进入城乡家庭。

炊具 境内居民历来使用铁鼎罐和铁锅烧水、煮饭、炒菜。60年代,逐渐使用铝制品。80年代后,部分居民使用高压锅、电饭锅和电炒锅。

灯具 境内居民用灯草(通草)作灯蕊点桐油灯,贫苦人家燃松脂、竹片或葵花杆,富豪人家点蜡烛灯。30年代,部分人家点煤油灯。50~60年代,农村大多数人家点煤油灯,少数乡村有电灯;城市多数人用电灯,少数人用煤油灯。80年代后,城市普及电灯,农村大部分地区有电灯。

五、行旅

新中国成立前,人们往来以步行为主,少数富豪、名中医和士绅骑马、坐轿或乘船。进入80年代,境内普及自行车,少数人有摩托车,出远门坐汽车、火车。1992年在县城开始有人力车、马拉车。

来源:武冈政府网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1 3dmx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