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第一台国产电视机诞生于哪里

我国第一台国产电视机诞生于哪里

首页家电维修电视更新时间:2022-03-06 16:58:44

很多人都在吐槽说:现在过年越来越没有年味儿了,以前虽然生活不富裕,但过年特别有年味儿。

那么,以前大家都是怎么过年的呢?下面就来回顾一下上世纪50年代的春节。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老百姓的生活虽然还是很困难,但也充满了无限的希望。

1949年11月,文化部长沈雁冰(茅盾)发出了《关于开展新年画工作的指示》,开始了“新年画运动”,取代了过去一些带有明显封建迷信色彩的年画。

所以,在1950年春节时,关于毛主席的年画非常受欢迎,尤其是毛主席在开国大典上那个鼓掌的画面,只要一出现在市场上,立刻就会被抢购一空。

另外,著名画家李长白画了一幅名为《收获》的年画,展现了人民在丰收后的喜悦,还配了一首诗:“谷子壮,谷子黄,千颗万颗闪金光,欢庆丰收把活干,哪管汗水湿衣裳。”

在那个年代,丰衣足食就是最大的幸福,因此,这幅年画也深受老百姓的喜爱,大家都买来贴在墙上,寓意明年能有一个好收成。

有人说:“过年,其实就是成年人给孩子们准备的一场盛大的童年庆典。”这话很有道理,每到过年,最开心的就是孩子。

那时不像现在,现在的孩子们吃喝玩乐什么都有,对过年也提不起太大的兴趣,而在那个年代,物质不丰富,大多数百姓家的孩子,一年也就过年时能吃上肉,穿上新衣裳,再加上还有三毛两毛的压岁钱,就更开心得不得了了。

北京老字号的百货大楼,家长每到过年前,就会带着孩子来到柜台前,要么买新衣裳,要么量几尺布,回家给孩子做。

另外,家长还会给孩子做一些当时流行的玩具,比如用木头做的大刀、简单的小风车,或者是纸糊的小灯笼,如果家里有富余的面,还会给孩子捏个小面灯。

现在过年,一家人一起看春节联欢晚会已经成为很多人的必备节目,但是在50年代,老百姓就没这个福气了,甚至大多数人连电视机都没见过呢,因为我国第一台国产电视机,还要到1958年才生产出来。

在1956年春节,有关单位举办了一台春节大联欢,参与节目的都是当时的文艺界大名人,比如梅兰芳演唱了《宇宙锋》,郭兰英演唱了《一道道水来一道道山》,辛凤霞演唱了评剧《刘巧儿》,侯宝林和郭启儒也表演了相声《夜行记》。

当时老百姓没有电视机,但是有收音机,50年代的收音机,地位堪比80年代的大彩电,不是所有家庭都能买得起的。有的家庭富裕些,买了台收音机,到了除夕晚上,大家就都聚到这户人家,围在收音机旁,津津有味地收听春节联欢会的节目。

当然,除夕之夜,最重要的节目还是那顿年夜饭,毕竟那个年代没什么吃的,年夜饭几乎就是一年中唯一一次好饭了。

比如在1957年的除夕,北京有一位姓鄂的女士,一家人开始准备年夜饭,两个出嫁的女儿也回来了,鄂女士就买了几斤肉、一条鱼和一只鸡,还有豆腐、青菜。

这些东西在今天看来再平常不过了,但是在那个年代,却是只有过年才能吃到的大餐,鄂女士说:“这要感谢毛主席。在解放前,家里孩子上学,我都要把家里的东西拿到当铺换钱交学费,更别提过年吃鸡鸭鱼肉了。”

除了除夕大餐,大家还要准备年货,其实就是各种果脯、水果、糕点。

每逢过年,北京一些老字号都要提前准备好年货,比如聚庆斋的百果饼、祥聚公糕点店的马蹄酥等等。那时候老百姓都不富裕,会每样买一点,凑在一起就是一桌丰盛的美食,家人们吃完年夜饭,就会围坐着吃点零食,聊聊家长里短,祈求明年风调雨顺。

到了正月,今天的人都会去逛商场、看电影,但在50年代,人们主要就是逛庙会,比如北京久负盛名的厂甸庙会,就是人山人海,唱戏的、踩高跷的、卖玩具的、卖糖葫芦的,北京的糖葫芦很长,有的竟然达到三尺长,哪个孩子如果能买一串长长的糖葫芦,别提多威风了!

这就是50年代的春节,因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很匮乏,就显得春节更加可贵,人们也更喜欢过春节。

到了今天,无论是物质生活还是精神生活,都有了极大的丰富,春节的吸引力自然也就下降了。

不过,春节仍然是我们中国人最大的节日,在这个阖家团圆、普天同庆的日子,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把所有烦恼和不快都抛在脑后,跟家人一起“乐”!

(参考资料:《北京晚报》《齐鲁晚报》《文化周刊》)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1 3dmx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