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家庭44集(电视连续剧中国家庭全集)

电视剧家庭44集(电视连续剧中国家庭全集)

首页家电维修电视更新时间:2022-03-07 10:13:43

今天,2022年2月20日,北京冬奥会的闭幕日。谨以此文,送别来自世界各地的运动员,特别是那些没有站上领奖台,却同样有着蓬勃人生的人。

文|枕木

编辑|金石

「TaoTao,I’m so proud of you!」

这或许是这次奥运赛场上最动人的一个拥抱。

2月14日晚,自由式滑雪女子空中技巧决赛最后一轮,中国选手徐梦桃倒数第二个出场,她成功地完成了一个女子运动员难度系数最高的动作——这是她参加的第四届冬奥会,在此前六届冬奥会中,中国女子选手在这一项目中获得了5枚银牌,但徐梦桃是否能获得这枚金牌,命运掌握在最后一位出场的美国运动员阿什利·考德威尔(Ashley Caldwell)手中——在资格赛和决赛的前两轮中,考德威尔都以微弱的优势领先于徐梦桃。

考德威尔选择了一个和徐梦桃同样难度的动作,但在落地时出现失误,最终在比赛的最后一刻功亏一篑,总成绩排名第四,无缘领奖台,而中国运动员徐梦桃则夺得金牌,完成了历史的突破。

但令人意外的是,「痛失」金牌的考德威尔的第一反应竟是奔向徐梦桃,挥舞着手臂大喊,「TaoTao,Olympic champion!」她抱着激动的徐梦桃,一脸喜悦地喊着:「I’m so proud of you!You did it!In your own country!」

奥运赛场通常被认为是竞技体育最残酷的角斗场,但这一幕罕见的「失意者」对「胜利者」的祝贺,却令所有人动容——这同样也是考德威尔的第四届冬奥会,在北京冬奥会之前,她和徐梦桃一样,都未曾获得过奥运会金牌,她们既是劲敌,也是挚友。

考德威尔4岁开始练习体操,后来又爱上滑雪,在母亲的建议下,她将这两样爱好相结合,走上了自由式滑雪的职业道路。13岁那年,她从家乡弗吉尼亚州搬到纽约州北部,开始全职训练。

拿到奥运金牌一直是她的梦想。2014年索契冬奥会上,她获得第10名。2018年平昌冬奥会上,她准备了一个超高难度动作,却在比赛前的最后一次训练中,因为一阵大风意外受伤,当时,她重重地摔在雪面上,摔断了锁骨与肩膀中间的关节,但她并没有退赛,最终获得第17名。

那次事故之后,考德威尔醒来时,脑海中出现的第一个画面竟然是自己在做空中技巧的动作,那时她就知道,自己有多热爱滑雪,「就算它让我的心和我的肩膀都伤透了,我仍然想去做好它。成功或者失败,都没那么重要了,因为我真的很喜欢。」

后来,考德威尔做了肩部修复手术,随后5次站上世界杯领奖台,她有一句座右铭是这么说的——「It’s go big or go home」,要么变强,要么回家。但就是这样一位同样追求卓越、渴望奥运金牌的人,在自己失误丢掉冠军后,第一时间主动去拥抱对手,并发自内心地为对手庆祝。

电视转播信号将这个拥抱传送到了世界的许多角落,无数观众在不同的社交网络上表达着自己的感受,一名来自NBC的记者如此评价:她们的拥抱体现了真正的体育精神,是体育,让人们真正团结在一起,而不是政治或者别的。

而29岁的考德威尔则说,「我非常尊重我的对手,同样的,她们也尊重我。因为只有我们才知道,这项运动有多难。用一个拥抱来结束这场比赛,我想不到还有什么比这更好的了。」

考德威尔和徐梦桃拥抱

感谢豆包,让我们看到了她的故事

马耳他单板滑雪运动员珍妮丝·斯皮泰里(Jenise Spiteri)最先引起人们注意的,是一个豆包。

2月9日,北京冬奥会单板滑雪女子U型场地技巧资格赛,代表马耳他出战的斯皮泰里第一次滑行就失误了,只获得了7.25分(满分100分),在那样一个原本极度沮丧的时刻,她居然掏出了一个豆包——自从来到奥运村,她每天吃6个豆包,早上两个,中午两个,晚上两个。正式比赛那天早上,她太紧张了,吃不下早饭,就揣了个豆包在口袋里,此时,她太需要「来点甜的」,便掏出豆包吃了起来,吃完还冲着镜头笑了笑,为豆包竖起大拇指——打那之后,网友们亲切地称呼她为「豆包小姐姐」。

珍妮丝·斯皮泰里在比赛间歇吃豆包

后来,大家发现,这位「豆包小姐姐」的经历可不简单。

斯皮泰里出生在美国,妈妈是一位花滑选手,爸爸是滑板选手,从小她就接触冰面和U型池,但直到上大学,她都18岁了,才第一次接触单板滑雪。第一次接触这个项目,她就爱上了。

那么晚才开始学习滑雪,想要代表美国参加奥运会几乎是不可能。在朋友的建议下,她决定通过积分和世界杯比赛,看看能不能代表祖父的家乡马耳他参赛。

她年龄偏大,没有亮眼的成绩,找不到赞助商,只能省吃俭用——过去11年,斯皮泰里打过很多工,还去剧组跑过龙套。为了省房租,她基本都睡在车里,一开始是商务车改造的「房车」,没有空调,没有冰箱,冬天冷,水也冻住,牙膏也冻住。夜里睡觉时,也不敢取暖,而是穿着衣服躺在睡袋里,因为她不想让人发现,毕竟,对一名身高只有1米6的女孩来说,一个人住车里并不安全。训练时,为了省上下山的缆车费用,她每天徒步1个小时,自己爬到山坡上的U型池练习。

2018年平昌冬奥会开幕前6个月,斯皮泰里在新西兰举行的世界杯比赛中伤到了跟腱和半月板,她带伤比赛,但未能获得平昌冬奥会的参赛资格。那一年,她已经26岁了,而不久后,获得那个项目冬奥会冠军的美国天才少女克洛伊·金,只有17岁。

之后的4年,斯皮泰里并没有放弃,终于,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前17天,30岁的她获得了参赛资格。这是她的第一届奥运会,她也是马耳他历史上第一位参加冬奥会单板滑雪比赛的运动员,最终,斯皮泰里以资格赛21名的成绩完赛。

斯皮泰里版的「一个人的冬奥会」感动了许多人,在接受采访时,她这样讲述自己的故事:「当我决定从事这项运动的时候,人们说你年龄太大、太穷,又没有技术,我所欠缺的所有条件都对我非常不利——穷,我就住在车里、住在山上。年龄太大,那我就每天都努力训练。我始终相信,所有我面临的这些挑战,只要我足够渴求进步,只要我不断尝试,我就能实现目标。」

对了,关于这位「豆包小姐姐」,还有一个重要的信息需要补充——比起豆包,她更喜欢吃的是麻团,「油炸的,外面是芝麻籽,很有嚼劲,里面是豆沙,我可以吃100个。」

斯皮泰里和她的房车 图源斯皮泰里社交媒体截图

一个热带国家的冬奥旅程

「牙买加四人雪车队」像是冬奥会的一个暗号。

故事要从1988年说起。34年前,牙买加这个「唯一有冰的地方是冰箱」的国度,曾组建过一支雪车队参加奥运会。这个主意来源于小山姆·克莱顿(Sam Clayton Jr),小山姆原本是一名田径运动员,梦想参加夏季奥运会的短跑比赛,结果却在选拔赛意外落选。他很不甘心,也不想再等四年,看到一张滑雪海报,萌生了一个非常大胆的想法——参加冬奥会。

一个热带国家的运动员想参加冬奥会有多难?首先是项目,现学滑雪不太现实,也找不到雪,小山姆看中了雪车项目,雪车需要爆发力和团队配合,爆发力他有,团队可以现在组建——不久后,两位同样在短跑预选赛失利的运动员,以及牙买加最好的推车大赛高手加入了小山姆的队伍。

人凑齐了,训练也是难题。没有雪车,小山姆就自己做,用手推车围上铁皮当雪车,没有雪道,就用山坡和草坪代替,为了找到在雪车里的感觉,他们四个人常常一起缩进浴缸里模拟雪车驾驶;为了体验「寒冷」,他们还把自己关进冷库。

就这样,他们报名参加了卡尔加里冬奥会。四人雪车十分昂贵,一辆参赛用车就得数十万欧元起步,直到拿到参赛资格前一周,他们才在资助下购置了一辆二手比赛用车。

那届冬奥会上,这个「野生」的雪车队毫无意外地名列倒数,在一个接近终点的弯道上,他们的车侧翻了,雪车停下后,这些运动员没有原地等待救援,他们和教练、工作人员一起,一瘸一拐地推着车走到了终点。

图源电影《冰上轻驰》

1993年,这个真实发生的故事被改编成了电影《冰上轻驰》。电影里有一段台词是这样讲的——

「他们拿第一或第五十并不重要,但他们有权利代表自己的国家,他们有权利列队摇旗走进体育馆,这是每个运动员最大的荣耀,也是奥林匹克的精神所在。」

当年的四人雪车队成员温斯顿·瓦特斯在接受采访时说,「我现在还会经常看它,而且我现在每次看这部电影时感觉都和第一次看一样。我知道我们表现得不够好,但我想我们绝对不会停下来。我们会告诉整个世界,我们还爱这项运动。而来到这里我们只是想向世界展示:看,牙买加人还活着呢!」

今年的北京冬奥会,牙买加运动员报名参加了三个雪车项目的比赛——男子四人雪车、男子双人雪车和女子单人雪车——这也是他们时隔24年后再次参加四人雪车项目,舵手是尚韦恩·斯蒂芬斯(Shanwayne Stephens)。他在接受BBC采访时说,自己受《冰上轻驰》影响很大,「我小时候就喜欢那部电影,它教会了我永远不要放弃梦想。」

2月19日上午,男子四人雪车的两轮预赛后,牙买加队排名最后一位,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成为那场比赛最受人关注的焦点——唯一令人遗憾的是,当年第一次带领牙买加参加冬奥会的小山姆却再也看不到这一幕了,两年前的2020年3月31日,他因新冠肺炎并发症去世,终年58岁。

牙买加四人雪车队 图源视觉中国

在堂哥陨落的地方,重新出发

2月6日,北京冬奥会男子单人雪橇比赛,最受关注的选手是来自格鲁吉亚的萨巴·库马里塔什维利(Saba Kumaritashvili),原因很简单——他是一个勇敢的人。

2010年,萨巴的堂哥诺达尔·库马里塔什维利(Nodar Kumaritashvili)在温哥华冬奥会赛前的最后一次训练时出现意外,他的雪橇在最后一个弯道失去控制,以约143公里/小时的速度撞到赛道侧壁,诺达尔不幸身亡,年仅22岁。

这是雪橇运动进入奥运会的35年来,第一次在赛道上发生的死亡悲剧。

意外发生时,距离温哥华冬奥会开幕仅有几小时,赛道上一片沉重和寂静。开幕式时,格鲁吉亚运动员入场时都围上了黑色的颈巾,国旗上也挂上了黑色布条,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雅克·罗格(Jacques Rogge)泪洒现场,全场默哀一分钟,奥委会会旗降半旗致哀。

温哥华冬奥会开幕格鲁吉亚运动员入场图源视觉中国

在那届比赛中,德国选手菲利克斯·洛克拿到了男子单人雪橇金牌,随后,他将自己的金牌融化成两枚,飞赴格鲁吉亚将其中一枚送给了诺达尔的家人。

当时,萨巴只有10岁。

在格鲁吉亚,「库马里塔什维利」这个姓氏就像雪橇的代名词。萨巴的曾祖父将雪橇运动带到了格鲁吉亚,成为这个国家第一位雪橇教练,而萨巴的父亲曾是格鲁吉亚雪橇联合会的主席。

「我们家族的每一代人都至少有一名雪橇运动员。」萨巴将其视为自己的使命。

12年后,萨巴和堂哥诺达尔一样大了,也是22岁,他决定参加北京冬奥会,和堂哥一样的项目,单人雪橇。

得知萨巴要参赛时,非常多的记者问过他,这个决定是否与诺达尔有关,萨巴表示,「这确实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我想参加奥运会比赛,我想着诺达尔,我一直都在想着他。在诺达尔之后,我不想让雪橇在格鲁吉亚消亡。我想让它继续下去」。

2月6日,萨巴完成了自己在本届冬奥会上的最后一次滑行,排名第31。结束比赛后,他很高兴,挥舞着拳头庆祝,「我已经完成了我需要做的事情」。

2月7日,他在社交网络上发了一张和堂哥诺达尔的合影,什么都没说,配文只有三个点。那张照片里,他还是个小孩子,诺达尔的手臂搭在他的肩膀上。

萨巴和堂哥诺达尔(最右)的合影图源萨巴社交媒体截图

一个家庭,两位奥运旗手

4年前的平昌冬奥会,波多黎各代表团的旗手名叫查尔斯·弗莱厄蒂(Charles Flaherty),他是本世纪第一位代表波多黎各参加冬奥会的运动员,4年后,他的弟弟威廉·弗莱厄蒂 (William Flaherty)接过了哥哥手中的国旗,但他们的故事,却不止于此。

威廉3岁那年,被发现眼角泛黄,随后送去医院,医生一开始认为是肝脏的问题,后来又怀疑是白血病,最终被确诊为噬血细胞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HLH),这是一种免疫系统攻击人体器官的罕见疾病。在威廉的案例中,免疫系统针对的是他的肝脏和骨髓。医生曾预言他活不过4岁。

但威廉全家人都没有放弃。接受治疗3个月后,医务人员建议,要想让威廉完全康复,需要进行骨髓移植,符合标准的捐赠者是威廉不到8岁的哥哥查尔斯。查尔斯和威廉感情很好,尽管在医院一同经受痛苦,查尔斯总能把威廉逗得咯咯笑。

移植10天后,威廉可以回家了,但他的免疫系统已经完全失效了。查尔斯每天从学校回来第一件事就是立刻脱光衣服跳进淋浴间,他们摸过的每一件物品都要消毒之后才能拿给威廉。因为过量服用药物,威廉的肾脏严重受损,他就像一个「泡泡男孩」,任何轻微的感冒都会让他进医院,他还开始骨质疏松,牙齿也开始脱落。

从威廉6岁那年,全家每年都会去美国科罗拉多州住一段时间,正是在那里,查尔斯和威廉爱上了滑雪。滑雪对于威廉来说不仅是娱乐,也是一种康复的手段——他需要晒太阳,呼吸新鲜空气,增强锻炼,滑雪恰好都能满足。

2018年,哥哥查尔斯参加了平昌冬奥会图源央视《全景冬奥》节目截图

2018年平昌冬奥会,18岁的查尔斯成为波多黎各唯一一位参赛的运动员,威廉以哥哥为傲,他们约定,要一起参加2022年北京冬奥会。

今年,因为参加一个太空探索项目,查尔斯没能参加北京冬奥会,但威廉来了。这些年,威廉接受了75次输血和20多次手术,他做过右侧面部肿瘤摘除手术,左下颌骨也是空心的,几乎没有骨头把他的脸和牙齿连在一起——如果要参加奥运会,北京是他最后的机会,因为,从北京回去后,他将重建左下巴,那将令他无法再参加任何竞技项目。

本次冬奥会,这个17岁的男孩参加了高山滑雪男子回转和男子大回转两个项目,分别获得第44名和第40名。

接受采访时,威廉将成长的那些痛苦称为「轻微的不便」。他完成比赛时,妈妈就在终点处等着他,母子两人笑着互相调侃,妈妈这样对ESPN描述这些年的经历,「我们的生活就像一连串的拼图,有一些令人难以置信的悲剧时刻,但也有骄傲和希望。」她说,她对自己有威廉和查尔斯这样的孩子感到骄傲。

图源央视《全景冬奥》节目截图

那个第四名,是位传奇

本届冬奥会,在花样滑冰男子单人滑和自由式滑雪男子单板U池场地赛中,发生了一个有趣的巧合:两位堪称这两项运动「传奇」的运动员,最终都获得了第四名——前者是日本运动员羽生结弦,后者则是美国运动员肖恩·怀特(Shaun White)。

早在来北京之前,肖恩·怀特就在新闻发布会上宣布,「北京冬奥会将是我参加的最后一项比赛。」

2月11日上午,这位即将年满36岁的老将,单板滑雪界的传奇,在北京冬奥会上完成了他运动生涯中的「最后一跳」,尽管动作出现失误,但走下赛场时,全场掌声雷动,此前完赛的运动员们也大都在场边等着他,只为表达自己的敬意——毕竟,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是因为肖恩·怀特才开始练习单板滑雪的。

肖恩·怀特出生于美国加州一个爱尔兰裔普通家庭,出生不久就被诊断出先天性心脏畸形,医生说,他的静脉血与动脉血可能会混在一起,能活到20岁的几率只有10%。5岁前,他两次被送上手术台做心脏手术。

6岁时,他开始练习单板滑雪,当时的雪场不教未满12岁的孩子滑雪,他的爸爸就跟他一起自学,结果他学得比爸爸快多了。13岁,他成为美国最年轻的职业单板滑雪运动员。15岁,他开始横扫夏季、冬季极限运动会(X Games)等多个赛事的U型池比赛、障碍技巧比赛,拿到了除冬奥会以外所有单板滑雪赛事的世界冠军。

20岁,肖恩·怀特第一次参加奥运会。那是2006年都灵冬奥会,他在第一轮就滑出了46.8的高分(满分50),收获金牌。四年后的温哥华冬奥会,他又一次在首轮拿到46.8的高分,在已经是全场最高分的情况下,挑战了当时单板滑雪U型池比赛史上最难的动作——Double McTwist 1260,刷新了自己的成绩,以48.4分夺得金牌。因为留着一头红色长发,他被人称为「飞翔的番茄」。

肖恩·怀特2006年都灵冬奥会夺冠图源视觉中国

在单板滑雪界,那是属于肖恩·怀特的时代,他的高度就是这项运动的高度,他的对手这样评价他:「当他滑向坡底时,不会留下任何磨损的痕迹,动作永远干净利落,爆发力完美,然后将身体滑向最高处,轻松做出我终其一生也无法完成的动作。」

2014年索契冬奥会,所有人都期待这颗「飞翔的番茄」能够实现奥运三连冠,但他却因动作失误排名第四。「一个时代落幕了。」几乎所有人都这样想,毕竟,4年后的平昌,他将年满32岁——「单板滑雪是年轻天才的舞台,你见过几个30多岁的老家伙还在争金夺银?」

但四年后,即将32岁的肖恩·怀特回来了。决赛最后一跳,他选择了那个极危险的动作Back to Back 1440,并连续完成了两个,以97.75分的超高分绝杀夺冠——在奥运会前的训练中,他因这个动作严重受伤,面部缝了62针。

他成为了冬奥会单板滑雪男子U型场地技巧「三冠王」,人们又大唱着赞歌回来了,歌颂他是这项运动中不世出的天才、永远的传奇——但与他合作了十年的教练巴德·基恩却这样说:「把迈克尔·乔丹或者洛奇的天赋与泰格·伍兹的勤奋混合在一起,就得到了肖恩·怀特。」

肖恩·怀特自己也说,「机场保安在我的行李中搜到过奥运金牌和大把现金,但他们搜不到我满身的伤痕。」

今年,即将年满36岁的肖恩·怀特参加了他的第五届冬奥会,连自己都觉得难以置信,「有时真想掐自己一下,确定一下在我这把年纪,还能站在冬奥会的舞台上是不是真的。」

他曾平静地描述自己决定退役的那个画面:有一天乘缆车上山训练,我看着巍峨的山峰,周围一个人也没有,安安静静,夕阳正从远方射过来,就是那个瞬间,我意识到——是时候了,是该到我退役的时候了。

但在北京完成最后一跳时,走下场的他几度哽咽,眼含热泪。赛后混合区的采访,他一度哭到无法完成采访,他不得不带着哭腔完成最后的采访:「我要感谢每一位收看比赛的人,谢谢你们,感谢单板滑雪,这是我一生至爱。」采访结束后,肖恩·怀特转身,朝着U型池的方向,深深地鞠了一躬。

肖恩·怀特图源视觉中国

曾经的「最年轻」,

现在的「最年长」

2月5日,北京冬奥会女子速滑3000米比赛,德国选手克劳迪娅·佩希施泰因(Claudia Pechstein)的成绩是4分17秒,比第一名慢了20多秒——她今年49岁,她是迄今为止参加冬奥次数最多、年纪最大的女性。

但在30年前,她曾是「最年轻」的——那是1992年的阿尔贝维尔冬奥会,佩希施泰因只有20岁,是当时德国队最年轻的选手。

佩希施泰因29年的冬奥参赛史,堪称一部速滑传奇的个人成长史——

1992年阿尔贝维尔冬奥会,她在5000米速滑中获得铜牌;

1994年利勒哈默尔冬奥会上,她获得两枚奖牌,分别是3000米速滑铜牌,5000米速滑金牌;

1998年长野冬奥会,她又一次获得两枚奖牌,分别是3000米速滑银牌,5000米速滑金牌,且打破了女子5000米速滑的世界纪录;

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她包揽了3000米速滑和5000米速滑两个奖项的金牌,并刷新了这两个项目的奥运会纪录。

2006年都灵冬奥会,她已经34岁了,依然获得了两块奖牌,一块团体追逐赛金牌,一块5000米速滑银牌。

连续五届奥运会,佩希施泰因共夺取9枚奥运奖牌,其中有5枚金牌。

但在2009年,佩希施泰因遭遇了「职业生涯中最沉重的打击」,据德国媒体报道,当时,国际滑冰联合会(ISU)分析了运动员生物护照后,认为佩希施泰因血液中网状细胞含量不正常,怀疑她人为地通过增加红血球数量以提高速度和耐力。

她向体育仲裁法庭和瑞士联邦法庭提出上诉,都失败了,直到2010年初,一份来自德国血液学和肿瘤学协会的专家报告才做出了澄清——佩希施泰因血液中那些异常的数值,是来自她父亲的遗传性缺陷。

因为禁赛,佩希施泰因错过了2010温哥华冬奥会。很多人认为,她应该就此退役了,但佩希施泰因没有停止,她仍然参加了2014年索契冬奥会和2018年平昌冬奥会,在索契,她已经42岁了,还获得了女子3000米速滑的第四名。

今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佩希施泰因是德国代表团的旗手之一。开幕式的第二天,她参加了女子速滑3000米的比赛,最终在全部20位参赛选手中排在最后一位——也正是在本届奥运会中,佩希施泰因所保持的女子速滑3000米和5000米的奥运会纪录,被荷兰运动员伊雷妮·斯豪滕打破。而伊雷妮比她小了整整20岁。此时,距离她创造这两项奥运会纪录,也过去了整整20年。

没有比这更好的传承了,佩希施泰因高举着双臂滑过终点,全场观众都给她鼓掌——这是属于她自己的胜利。

佩希施泰因 图源视觉中国

「together」

在来北京参加冬奥会之前,18岁的美国女子单板滑雪运动员特莎·莫德(Tessa Maud)绝对想不到——在北京,自己会成为一位明星。

特莎的运动成绩一般,是一位初出茅庐的新人,但却是一位可爱的小姑娘,对许多东西都感到好奇——在开幕式现场,她用手机拍下和志愿者们的互动,她用中文说「nihao」,志愿者对她喊:「Welcome to China!」

回到奥运村,她反复观看开幕式的视频,每每听到那句「Welcome to China」都非常感动,随后,她把这段视频上传到短视频网站,没成想,第二天,无数来自中国的「Welcome to China」塞爆了她的评论区。

在那之前,她已经在用短视频记录自己每天在奥运村的日常,她会偷拍训练场远处的冰墩墩,也会像游客一样,激动地和奥运五环合影。回到宿舍,还用一种惊奇的语气,给大家演示运动员房间里的电动床垫,并赞叹,「very cool」。

她还成了奥运村有名的吃播博主,宫保鸡丁、杨枝甘露、干锅花菜、蛋炒饭、烤鸭、烙饼、葡萄……边吃边瞳孔地震,常常点多,但也并不会浪费,吃不完还要打包带走——这次冬奥会,有很多像特莎这样的运动员,用一则一则短视频,让全世界不同角落的人,看到了一个似乎就在身边的奥运会。

离开奥运村前一天,收拾行李到崩溃的特莎对着手机摄像头说,「明天我就要离开啦,真的好舍不得。」许多网友留言告诉她,欢迎再来中国,还有人建议她,如果有机会,可以来北京吃更好吃的烤鸭。

疫情之下的奥运会,无论是东京还是北京,都将「Together」列为新的奥林匹克口号,奥运会从来都不只是一场比赛,一次竞技,更是属于全人类的一次盛大的文化交流。每隔四年,来自全世界不同国度、不同种族的运动员们汇集在一起,拼搏、欢笑、流泪,共享竞技之美。

而特莎·莫德记录并传播的这些时刻,日常、琐碎、平实,却让我们看到了「together」具体的样子——尽管病毒肆虐,但总有一些东西是属于全人类共有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真的可以很简单,地球依然是一个村。

图源特莎·莫德社交媒体截图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1 3dmx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