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滑稽戏七八十年代的经典之作分别是“上滑”《路灯下的宝贝》与“人滑”《七十二家房客》,一时瑜亮,创造了一个巅峰里程碑,后来者可说无出其右。
这里要扯开一点,为啥上海当年有“上滑”与“人滑”之分,“上海滑稽剧团”简称“上滑”, 前身为“上海蜜蜂滑稽剧团”,主要演员:老一辈有姚慕双、周柏春、袁一灵、吴媚媚、筱咪咪、林燕玉、严顺开,常年活跃在台前的双字辈吴双艺、童双春、王双庆、翁双杰、李青等,小字辈钱程、陈国庆、秦雷、顾竹君、胡晴云、小翁双杰、何赛飞等。
周立波算周柏春先生关门弟子,后来退出剧团自己扒分去了。再讲一句波波的“海派清口” 表演风格并非独创,早在二三十年代滑稽戏开山鼻祖刘春山先生,经常把当天报载新闻编成段子演唱,即兴表演功力交关结棍。后有八十年代原来苏州评话的陈卫伯改演“单口独脚戏”,也是风靡一时。
“上海人民滑稽剧团”简称“人滑”其前是素负盛名的“大公滑稽剧团”,主要演员有杨华生、笑嘻嘻、张樵侬、绿杨、张利音等,中青年演员王汝刚、林锡彪、沈荣海、毛猛达、周庆阳、张小玲、傅子明、李九松、徐双飞等。
上述两家滑稽剧团都经历过六七十年代被迫解散,1978年重建的经历。当年上海滩还诞生了一家“上海青年滑稽剧团”,主要演员有嫩娘、商福生、刘福生、方艳华、郭明敏、蔡剑英、姚祺儿、龚仁龙,这三家成鼎力之势。“上海广播电视艺术团”名下的曲艺队规模较小,有筱声咪、孙明、黄永胜等人。
五十年代杨华生、笑嘻嘻、张樵侬、沈一乐几位老滑稽在一家混堂里嘎三胡,根据以前的一些独角戏段子“拔牙齿”、“调查户口”,再结合上海底层民众生活编创出《七十二家房客》。这个剧本在六七十年代被港粤多次翻拍成电影,周星驰电影《功夫》中猪笼城寨也是取材于此。
1978年滑稽戏《七十二家房客》在剧场首演,达到一票难求的地步,当年是在电视上观看,那个年代很少有电视看,记得隔壁邻居在外省工作,单位委托他在上海采购电视机,为测试质量要连续播放一个月,我们就有机会天天蹭电视,一到夜头连窗外都挤满路人。那个年代邻里关系都不错,记得只要有一家裹馄饨,都会送出去几碗让大家尝尝,怀念那时的馄饨,中午吃剩做成冷馄饨,晚上油煎香喷喷也算一道菜。
本剧第一幕非常闹猛,大饼店、裁缝铺、洗衣店在舞台上挨一挨二排开,剧中演员逐个登场亮相,演员说着各地方言,浦东话、宁波话、绍兴话、无锡话、苏北话还有山东话,到最后台上众人打成一团,看得笑疼肚子。
笑嘻嘻老先生在剧中扮演炳根爷叔,绝对老流氓腔调,出场时听见楼下众人吵闹,从楼梯慢慢走下来,头戴铜盆帽,腆着肚子,西装半敞开,开口就来一句“哪能啊,饭吃饱了是伐!”,气场大的来是一天世界。剧中扮演阿香的演员若干年后在接受采访时说道,有场炳根喝得醉醺醺调戏阿香,当时真的被他吓哭。
其实老先生在生活中和蔼可亲,但有高度近视。据说有次回家路上勿当心跌了一跤,亏得有路人帮忙搀扶回家,送到家门口老先生连声道谢,奇怪的是那人也跟着进屋,原来是自己家子婆。他七十多岁表演独角戏“盯巴”中的叫花子,口齿清爽,步伐灵活,到80岁还能在舞台上表演一段“打莲湘”,晚年依旧笔耕不辍,遗憾的是未能把创作的滑稽作品结集出版。
绿杨老师把一个爱贪便宜、无理取闹的二房东演绎得活龙活现,特别是在楼上和楼下寻相骂说小皮匠“甲鱼吃泡饭”,逗得台下观众哄堂大笑。绿杨和杨华生是亲兄妹,小辰光没事去看哥哥演出也喜欢上滑稽戏这行,她没有正式拜过师门,演技全凭在舞台后面偷学老一辈。她没读过书却能参与剧本创作,《如此爹娘》这出戏就是她与笑嘻嘻、叶一青三人共同完成,后来还改编成电影。她演出剧本只看二三遍就能记住自己扮演角色的台词,真算得上是天赋异禀,在1994年大型滑稽戏《海上第一家》出演白相人大阿姐,虽已过七旬依旧宝刀未老。
杨华生老先生本剧中饰演警察“三六九”,这个名字的由来是因为他演滑稽戏出道是在“大世界”,这三个字的笔划字数正好是369。本剧中有段表演,是把掉在地上的警帽用脚挑起来顺势戴在头上,不过那时已经年届六旬,腿脚没有年轻时灵活,就改成帽子在头顶上荡来荡去出噱头。杨老自幼喜欢唱京剧,虽然未如愿成为专业演员,但晚年作为票友也是过足戏瘾,并根据京剧唱腔创作了脍炙人口的独角戏“宁波空城计”。
当年王汝刚参加本剧还是业余演员,不过对于小皮匠这个角色拿捏很到位,李九松也演了个卖香烟龙套角色。2002年吃老米饭重排《七十二家房客》,王汝刚演的炳根和笑嘻嘻老先生相差的就不是一点半点。
张利音可能大家不怎么熟悉,其实也是老一辈滑稽戏名家,在剧中扮演一口绍兴闲话的金医生诙谐有趣,说来他还是双字辈李青的师傅。
本剧中“调查户口”取材于独角戏,袁一灵老先生和李青这对搭档表演得最为出彩,电影《少林足球》星爷和达叔去找四师兄敲门被撞鼻子的灵感不知是否借鉴这里。
1981年“上滑”根据当时社会上青年人待业问题,创作并演出《路灯下的宝贝》,当年待业青年是国家面临的一个大考验,插队回沪的知青、一大批好几年中学毕业生都等待国家分配工作,整天无所事事。那会儿放映电影《尼罗河上的惨案》,大家讨论其中情节,然后发现怎么其中一段有人没看过,原来由于当时电影拷贝是几个电影院错时放映,放完一本或数本,由专人骑两轮摩托送过去叫“跑片”,如果遇到突发情况拷贝会迟到,然后播映员为了不影响下一场会剪去一段节省时间,那帮没看过的就去电影院门口闹,检票的只能放他们进去看完才作罢休。
开场第一幕是一群小青年晚上在街边路灯下打康乐球,这也是我们那个年代经常做的事。
滑稽戏比较追赶潮流,当年电影《人证》的“草帽歌”、《大篷车》插曲,电视剧《姿三四郎》片头曲,流行歌曲“绿岛小夜曲”,“ 乡间的小路”,“ 军港之夜”都穿插其间,两个小姑娘玲妹和吴彩英穿着打扮也是当年街上最时髦行头。
这部滑稽戏由周柏春老先生领衔主演国营车行副经理,把他冷面滑稽表演特色发挥得淋漓尽致,整部剧中最弹眼落睛的就是周老。派出所训子这段周老运用沪剧王派“刘志远敲更”唱腔演绎得惟妙惟肖,后头还有一段顺口溜:“小鬼头牛骨头敲鼓昏东东,大毛是大学考不进,拼命瞎用功,二毛是打打康乐球,发发人来疯,浑身骨头交关松,好像八部机器一道动”令人听了忍俊不禁。
香港电影《三笑》(长城影业出品)中船家那段山歌就是周老配唱。根据矛盾先生改编的电影《子夜》中,周老出演火柴厂老板,有段他站在阳台上给工人讲话的戏,下面演员一看到他的样子就笑场,NG好几遍都不行,后来桑弧导演只能分开拍。周老活到老学到老,弹词、沪剧、越剧样样拿得起放得下。
剧中二毛一角由翁双杰扮演,当时他已过天命之年,人家对他扮二十出头的小年青都执怀疑眼光,首先体重就不合格,中年发福已经有小肚子,为了达到演出效果,他坚持跳绳锻炼减肥十几斤,剧中的爬脚手架必须亲力而为,为了爬得快,天天练习,后来到演出的时候爬上爬下活络的不得了。
本剧双字辈吴双艺和王双庆缺席,吴双艺平常演惯领导干部,剧中区长的角色估计本来就是为他量身打造。而王双庆戴付噶亮可以演姚慕双老先生的退休老师一角,不过这样的话姚老就没有角色可演。
剧中真实反映当年情况,自行车打气一分,大饼三分一只,康乐球一角一盘,大毛书独头,连续三年考勿上大学,当时形容考大学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录取率相当低。
两部滑稽戏中几位主演滑稽大师那时都已花甲之年,但在舞台之上挥洒自如,炉火纯青,在这以前他们已十多年未曾演出,积压已久的情怀喷薄而出,迸发出第二季艺术青春。
后来滑稽戏市场慢慢走下坡路,1994年“上滑”、“人滑”联合其他江浙沪滑稽剧团合作演出《海上第一家》,众多滑稽戏大师名家集体亮相,也算沪上滑稽界一段盛事。
上海滑稽戏走到现在这个地步,缺少创作源泉也是原因之一,比如王辉荃老师去世较早,《路灯下宝贝》、《阿混新传》、《海上第一家》都是出自他手。
滑稽界前几年还拍几部室内情景剧淘淘江湖,再看看现在都在电视台做广告捞分扒米混腔势,想想也蛮滑稽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