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十大励志经商电视剧(十部励志经商电视剧)

国产十大励志经商电视剧(十部励志经商电视剧)

首页家电维修电视更新时间:2022-03-14 20:40:35

中国科技产业突破技术瓶颈、产业“遏制”,最终实现全面超越,还需要多少年?将经历怎样的挫折?这是事关中国经济完成产业升级,全面崛起的关键问题。

作为中国新能源与科技产业的代表,中国光伏产业从“两头在外”出口加工到拥有足以称霸全球的产业实力,近18年的产业发展历程,堪称励志经典。正所谓愈挫愈勇、浴火重生,为中国科技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经典案例。

01 中国光伏逆势“暴发”

据中国工信部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中国光伏产业克服全球疫情反复、国际贸易壁垒的影响,依然实现了“逆势”增长。全年多晶硅、硅片、电池、组件产量分别达到50.5万吨、227 GW、198 GW、182 GW,分别同比增长27.5%、40.6%、46.9%、46.1%。

2021年中国光伏产品出口超过284亿美元,增长43.7%,较2019年疫情前增长14个百分点。

中国前十大光伏企业组件出货量,就已占全球市场份额的75%以上。2021年中国光伏发电新增54.88GW,继续稳居全球首位,占全球新增装机的近40%。

与此同时,中国光伏产业几乎全部设备、关键原材料和核心技术也已经实现自主可控。中国几乎掌控了全球产业的全部供应链。

中国企业已经完成了从多晶硅、单晶硅、硅片、电池、组件整个供应链的一体化整合。全球排名前10的公司中,有8家来自中国。

主流企业多晶硅指标持续提升,光伏硅片的大尺寸、薄片化技术正在加快进步;电池效率再创新高,量产P型PERC电池效率达23.1%,N型TOPCon电池实验效率突破25.4%,HJT电池量产速度也在加快。

在关键配套原器件中,中国光伏逆变器的出货量也已经占到全球市场的60%。最先进的光伏IGBT模块也正在加速国产化替代。

从技术水平来看,我国光伏产业化技术已经处于全球先进水平,并开始加速向前沿技术布局。目前中国光伏产业已经开始向着更高转化效率、低成本,以及智能制造、智能发电方向发展。

中国光伏产业的“领先”和对全产业链掌控,使得中国在国际新能源领域的竞争中“底气十足”,也是欧美敢于向中国手机、芯片产业发起制裁,而迟迟不敢向中国光伏产业发起制裁的根本原因。

然而,在18年前,乃至10年前,中国光伏产业还完全不是这种“霸气十足”的状态,甚至面对欧美的贸易制裁,一度濒临全行业全军覆没的绝境。

历史教训足够深刻

从2004年开始,随着全球绿色能源概念和新能源产业的兴起,尤其是欧洲光伏需求的直线增长,中国光伏产业开始进入了第一个暴发期。

众所周知,光伏发电目前主要是依赖“硅”这种物质的光电效应,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整个发电过程既不排放二氧化碳,又十分环保。

但是,鲜为人知的是,在硅的提纯、冶炼,硅晶体的制造、切片过程中,却是极为耗能,且伴随有SiCl4这种剧毒气体产生的。在其后的硅片的组装、电池组件的集成过程,在以前没有实现自动化生产的情况下,也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产业。

因此,当时欧美国家纷纷将光伏产业中最为耗能、污染最为严重,硅提纯、冶炼环节,和需要大量劳动力的组装生产环节,逐步转移到了中国。

从2004年到2007年,短短4年,中国光伏产业电池组件产能一跃从不足100MW增加到了1088MW,中国成为了世界第一大光伏电池制造大国。当时中国光伏生产的龙头企业,尚德电力的董事长施正荣也成为了当年的中国首富。

然而,当整个行业沉浸在扩张冲动、财富幻想,国人沉浸在又一个“中国第一”,中国即将在新能源领域实现弯道超车之时,殊不知整个行业却已经在酝酿着巨大的危机。

在产业上,硅晶体的制造、切片等高技术制造关节依然是欧美、日本的企业一统天下。中国快速增长的光伏组件组装产业和巨大的产能不得不依赖高价进口硅片,而只能从中赚取微薄的利润。

在技术上,例如硅冶炼设备、硅晶体熔炼炉、切片机等关键设备,银浆、抛光剂等关键配套原材料、逆变器等关键电子器件,也依然被外国供应商垄断,并对中国实施了严密的技术封锁和专利保护。

而在市场层面,由于中国当时的新能源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海外销售商还几乎垄断了中国光伏企业的销售渠道。

作为整个光伏产业链来讲,尽管中国制造的体量庞大,但实际却依然只是一个“两头在外”的出口加工型产业。只要海外市场一有风吹草动,整个企业就将面临全军覆没的危险。

可惜的是,当时中国的产业界却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贸工技”(从进出口贸易,到来料加工,进而实现科技积累,最终实现产业升级)的发展思路当时在中国还十分流行。大多数光伏企业依然希望通过不断扩大出口加工产能,来逐步实现技术的积累,以完成产业追赶。毕竟全球化之下,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也是欧美经济自身利益的需要。

然而,市场并没有给中国光伏产业足够的发展时间,全球化也没有中国企业想象的那么“慈祥”。

由于中国光伏组件产能的暴发式增长,从2004年至2007年,国际市场上的多晶硅现货价格从一公斤40美元暴涨至200美元。国际游资的价格炒作与上游企业的利润“收割”,在短短4年后就已经开始。

其实在这时,市场就已经给中国光伏产业敲响了警钟。然而,此时的中国光伏企业却已经被胜利冲昏了头脑。

尤其是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受欧美各国加速新能源投资和中国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的影响,中国光伏产业成了世界热钱的避风港和各级地方政府的政绩。

原本应该进行技术改造、产业提升的投资被再次用于了产能的扩张。全国光伏组件产能1年翻一番,成为当年部分企业的规划,大量光伏企业甚至举债扩产。2011年全国光伏组件产能也从21GW一跃增长到51GW。

当然,在多晶硅价格飙升、产业暴发式扩张的情况下,也有中国部分企业意识到了危机,意识到了掌握上游多晶硅制造的重要性。一些企业开始大举投资上游多晶硅产业,试图打通产业供应链,以应对可能的危机。

但是,关键设备和技术积累的不足,在这时却显露无遗。大量设备、技术专利需要从国外企业、甚至是竞争对手的手中购买。对方开出的价格自然是天价。再加之巨大的资金成本和漫长的建设周期,这导致在短期内,中国光伏企业投资上游多晶硅极难盈利,甚至在债务黑洞里越跌越深。

也有一些企业希望在下游的海外市场寻求突破,例如在海外投资建设光伏发电站,直接采购自己的产品,以打破海外经销商压价和渠道垄断。但是,在当时缺少国际融资渠道和国家实力保障的冒然出海,却很快给了企业重重一击。

尤其是在2010年欧洲债务危机暴发之后,希腊、西班牙等国先后爆发了大规模的公共债务违约。光伏发电领域也成为了违约重灾区。一向依赖政府补贴得以迅速发展的欧洲光伏市场瞬间停滞,不仅近30%的光伏电站预建计划取消,光伏发电的补贴也开始遭到大幅削减,光伏组件价格狂跌70%。

这致使中国光伏企业的大量前期投资不仅打了水漂,海外销售渠道直接断裂,更致命的是,以这些项目的后期收入为担保的债务直接面临违约风险。

中国企业在此刻其实已经面临严峻的债务问题。事实证明,无论是科技研发、产业升级,还是商业开拓,在危机来临之前的“临时抱佛脚”都是不可行的。

惨痛的代价

然而,对于中国光伏企业的打击还远未结束,就在此时,中国光伏一度心存幻想的全球化体系也开始坍塌。

为了从金融危机中走出,欧美纷纷提出“再工业化”的国家战略,新能源产业的回归和发展自然成为了重中之重。贸易保护主义的大旗,在欧美开始重新高高竖起。

2011年11月,美国商务部正式对中国输美太阳能电池(板)发起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美国太阳能设备制造商SolarWorld要求美国政府对中国此类出口产品征收49.88%至249.96%的反倾销税及反补贴税。

2012年11月,欧盟正式启动对华光伏产品反补贴调查。2013年6月欧盟委员会宣布,欧盟将从6月6日起对产自中国的光伏产品征收11.8%的临时反倾销税,如果双方未能在8月6日前达成妥协方案,届时反倾销税率将升至47.6%。

一时间,“两头在外”的中国光伏企业几乎全线崩盘。在上游备受压榨,企业扩张过快、负债高企的情况下,如此高的惩罚性关税等于直接掐断了中国光伏企业的销售渠道,直接给了中国光伏企业致命一击。

2013年3月18日,中国当时最大的光伏企业,尚德电力宣告破产。当时第二大的光伏企业,英利集团总负债率也已接近80%,应收账款达到1.9亿元,多条生产线停产,企业命悬一线。

第三大企业江西赛维的债务与资产比率一度达到7.4,并出现银行信贷违约,不得不接受地方政府的资金援助和重组,并于2015年宣布正式破产重组。

美国投资银行Maxim Group在当时的报告中提到,中国最大10家光伏组件生产企业债务累计达到175亿美元,整个行业已接近崩溃边缘。

中国光伏的出口额从2011年的近250亿美元,大幅下跌到不足130亿美元,跌幅达到将近50%,并且直到2019年,中国光伏产品出口额才再次恢复到200亿美元之上。

可以说,整个中国光伏产业曾经为自己“两头在外”的产业模式付出过惨痛的代价。曾经科技上的不思进取,对全球化的心存幻想,以及盲目地“弯道超车”扩张产能,这些都是中国光伏企业用“血泪”换来的教训。

尤其是在全球化处于退潮的阶段,国际资本绝不会像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那样,给你充分的发展和赶超时间。对于中国这样体量庞大的国家,国际资本就更不会容忍这种“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事件发生。

幡然醒悟 打铁还需自身硬

然而,也正是经此一劫之后,中国光伏行业,以及中国政府终于彻底地明白了,任何一个产业的发展都必须自己掌握坚实的技术基础、相应的产业配套,以及自身市场的内在需求作为支撑的道理。

而单纯通过产业转移,用“两头在外”方式刺激产业增长,反过来由产业发展带动内部市场的需求、带动科技发展,其效果往往是短暂的,并将为长期发展留下巨大的隐患。

正是痛定思痛后,从2013年开始中国光伏产业才开始重新注重技术的自主研发,注重产业发展与国内市场的匹配。

一方面,政府出台相关的产业政策,从资金到市场,对光伏企业进行救助和扶持。然后采取补贴退坡机制,逐步刺激企业通过科技研发、产能扩张,降低光伏发电成本,实现最终的平价上网(不依赖补贴,也可实现盈利)。

另一方面,由于教训过于深刻,中国光伏企业在略微恢复之后,也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自主科技研发热潮。隆基、阿特斯、通威等中国光伏目前的领军企业,其科技研发支出占比基本都在4%以上,阿特斯更是达到了10%。

通过多年的技术攻坚和积累终于在2016年瓜熟蒂落。2016年中国光伏电站的建设成本终于从2010年的每瓦60元降到每瓦6元左右,下降了90%以上。光伏发电成本也已下降至约0.8元/千瓦时,终于跨过了平价上网的门槛。同年,中国多晶硅产量也首次超过了全球产量的50%,达到19.4万吨。

上下游产业的同时打通,使得中国光伏产业和光伏发电市场开始井喷式发展。

根据国家能源局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光伏发电量仅为91亿千瓦时,到2019年,全国光伏发电量2238亿千瓦时,增幅达到23.6倍。2020年我国光伏发电量为260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6.40%,占我国全年总发电量的3.4%以上。

2021年中国光伏发电成本较2016年又继续下降了近40%,电站建设成本平均已降至每瓦3.5元左右,发电成本已降至约0.36元/千瓦时。2021年,中国新增光伏发电54.88GW,继续稳居全球首位,占全球新增装机的近40%。中国光伏产业已经彻底摆脱了“两头在外”的产业格局,并成为世界新能源产业的领头羊。

表面上看似最傻、最慢,从基础科研、产业研发开始的产业发展模式,反而才是最快的路径。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1 3dmx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