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伞兵电视剧全集(电视剧第一伞兵全剧)

第一伞兵电视剧全集(电视剧第一伞兵全剧)

首页家电维修电视更新时间:2022-03-07 16:05:19

《第一伞兵队》昨晚大结局。

这部剧由中央电视台、中共贵州省委宣传部、贵州广播电视台、北京广电影视传媒有限公司、北京电视艺术中心有限公司、安徽广播电视台、大悦瀚辰(天津)影视传媒有限公司联合出品,陈彬、李延平担任总制片人,肖湘山任制片人,李洋策划,桑华执导,蒲巴甲、徐冬冬等主演。

该剧讲述了富商少爷蔡智诚(蒲巴甲饰)在抗战期间历经艰辛成为中国第一批伞兵,经历了惨烈的松山战役和南京受降仪式后,最终选择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故事。昨天,影视独舌的记者采访了《第一伞兵队》的制片人肖湘山。

《第一伞兵队》是肖湘山继《勇士之城》后的又一抗战力作,是国内首部将伞兵抗战搬到荧屏上的影视作品,为观众展现中国军人迎战侵略者时所迸发出的勇气与血性。

采访中,肖湘山多次提到自己是湖南人,受湖湘文化影响,从小就崇文尚武,骨子里的有一种军人情结,做抗战剧很大原因也在此。其实从他制作的剧《勇士之城》、《第一伞兵队》、《衡阳保卫战》中我们就能窥知,他的心里充斥着浓浓的乡情。

大概由于肖湘山是从记者转型做制片人的,从某些方面来看,他并不介意传播上出现新的噱头。比如,很多制作人或编剧其实不太愿意让观众把剧中的角色组合成cp去yy,但是他却说这是一种新颖的方式。他觉得在这个年代,做剧的时候更多还是要考虑观众的想法,在不脱离戏剧基本规律的前提下,创作者需要不断用与时俱进的方式去让年轻人接受历史知识和信息。

在问到他创作中有没有借鉴国外的经验时,他承认《第一伞兵队》就是借鉴了美剧《兄弟连》,美剧在创作方面确实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中国的剧本创作在一定程度上比较狭窄、保守,这就需要借鉴国外剧本的奔放和脑洞大开。

肖湘山在剧中客串

独舌:《第一伞兵队》并不算大IP,为什么会选择这个项目?

肖湘山(以下简称肖):我做电视剧坚持内容为王,IP不是必需品,当然如果既是大IP,剧本又非常吸引我当然是最好了。《第一伞兵队》是王外马甲的小说《战场上的蒲公英》改编的,2011年,我还在电影频道做影视记者的时候去单位附近逛书店,一眼就被这部书的书名打动了,一读内容更是放不下,它讲述的故事发生在动荡的年代,那时候人的命运就如蒲公英一样随风飘散,伞兵在天上飘的时候也像一朵蒲公英,浪漫又富有传奇色彩。随后我又去搜了王外马甲的其他作品,发现他是一个独树一帜的作家,《中国骑兵》、《民兵葛二蛋》等剧中的很多桥段也来自他的小说创意里,所以就决定拿下这部小说的版权。

独舌:今年是抗战胜利70周年,电视剧市场上涌现了很多抗战剧,除了故事以外你觉得这部剧的还有哪些特色呢?

肖:第一,我们是国内第一部把伞兵抗战搬上银屏的电视剧,全面、彻底揭开第一支伞兵部队的神秘面纱。大家一直都认为抗战时中国的武力很弱,其实从1944年以后,美国为了自己的利益跟中国合作建立了一支伞兵部队,这支部队是中国第一支伞兵部队,发展成以后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五军。第二,这部剧的主人公很特别,不论是他的出身、教育经历,还是他弃笔从戎的原因,甚至是后来加入中国共产党都是很好玩的,特质与别的戏的角色也是不一样。我是做娱乐记者出身,对题材比较敏感。

独舌:第一次做伞兵这个题材,并没有很多参考资料,怎么做到细节真实可信?

肖:我们在做的时候,其实借鉴了美剧《兄弟连》的成功经验。剧本从过程到细节,全都来自战场的回忆和记述,考究数个人物原型素材,争取真实地还原战争的全过程。还有,我的演员中有两个是以前十五军的战士,他们帮着纠正了一些细节问题,包括跳伞的动作等。服装、装备、场景等都是严格按照一比一的比例装备的,为了不出纰漏,我们做了大量的素材搜集和细节考究。

独舌:那投资成本有超预算吗?制作费还花在哪了?

肖:我们的投资成本属于中等偏上,云南的天气因素拉长了我们的拍摄档期,不过基本在预算可控范围内。为了保证质量,美术、摄影和服装方面都邀请国内知名的老师来参与执行,因此花费也比较多。在一剧两星甚至明年可能一剧一星的大环境下,质量好才能赢得观众,做精品已经不够了,要做孤品才可以,让别人模仿我们。

独舌:那演员方面的成本较少?

肖:一半一半吧。

独舌:观众看电视剧的时候会比较注重主要演员有哪些,是不是大咖,这对你的制作有什么影响?

肖:其实,每个制片人都想用大咖,毕竟有人气。我们最后用的是蒲巴甲,他本身是选秀节目出来的,也有一定的粉丝基础,在预算可控范围内我们选择了他。

独舌:那你觉得蒲巴甲在剧中的表演怎么样?

肖:基本上完成了这个角色。他是一个很努力的演员,前期特训时他刚做完手术,带伤就去片场了,这点让我觉得很感动。但由于藏族出身,普通话不是很好,观众观看的时候可能会发现一些口型不对的场景。(记者:有演的特别出彩的地方吗?)有,印象最深的就是他在剧中的未婚妻牺牲的时候,他哭的撕心裂肺,把片场的很多小姑娘都感动哭了。

独舌:在中央八套播出成绩如何,是否达到预期?

肖:全国网排列第三,50城收视率排行第五,我对收视率还是比较满意的,达到了我的预期,但50城收视率能进到前三就更心满意足了。

独舌:这部剧延续了《勇士之城》的制作班底,说说与李洋老师合作有什么心得?

肖:我跟李洋老师认识有五、六年了,他是我的老师,这部戏也是我请他过来做艺术总监的。他对我帮助很大,帮我把关整部剧的调性,甚至是导演的选择以及人物的设置,也一直在提携我,我现在取得的成绩跟他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独舌:在你任制片人的剧中,好几部都是讲述抗战故事,是对这个时期有什么特殊情结吗?

肖:应该说是巧合。我是个湖南人,也许是湖湘文化的熏陶,从小就崇文尚武,骨子里的有一种军人的情结。阴差阳错,制作的两部戏(《勇士之城》和《第一伞兵队》》)又都是抗战剧,包括我现在筹备的正处于剧本创作阶段的《衡阳保卫战》也是,冥冥之中,要为家乡做点事。

独舌:《衡阳保卫战》计划跟谁合作?

肖:现在还处于剧创阶段,明年5月份应该会开机。

独舌:在这个项目的整个运行过程中,前期策划和创作生产克服了哪些困难?

肖:做这个项目时,我刚从一个资深的娱乐记者转行做制片人,可能很多人觉得我是个门外汉,但我觉得恰恰相反,作为记者的经验,我对剧本有自己的判断,包括跟投资方、导演、演员甚至是片场的工作人员的沟通都是我进入这个行业之前所做的准备。在剧本创作方面,会有各种声音去善意的提醒我,但对我来说可能是个坑,因为在这方面我的经验不足,可能需要一一去判断。正因为我是一个新锐的制片人,我可以用我做娱乐记者的角度去讲故事,发现观众比较感兴趣的东西,但是这时候就会遇到阻力。

独舌:为什么由记者转向做制片人了呢?这个跨度挺大的。

肖:我小时候生活在一个祁剧团里,我父亲是搞音乐的,可能是受环境影响,我也很喜欢戏剧表演,不瞒你说,我那时候背着我父亲考上了我们县里的一个剧团,被我父亲知道后一耳光打回去了。老爷子觉得我应该去读书,这样我的演员梦就断了。

后来做了影视记者,又回到这个行当里。但我觉得做记者不好的一点就是你容易把自己掏空,每天都在重复写一些东西,上升的空间不大,所以想去转型做影视制作,这对我来说也是风险最小的转型,因为自己已经积累了一些人脉、资源和对这个行业的了解,再加上和我的老师李洋在理念上的契合这个选择就水到渠成了。

我常开玩笑说我20块钱买了个转型的机会,因为我当时花20块钱买了《战场上的蒲公英》给了我哥们,然后他把版权买下来了,我做了制片人。

独舌:现在观众很喜欢将剧中的角色组cp,你在创作的时候有没有去设置这样的情节呢?

肖:其实,这部剧中,我对蔡智诚(蒲巴甲饰)和席少岳(邵兵饰)原本的角色设置是有点像《伪装者》中王天风和明台的关系,但由于某些原因,相对保守了一点,做的没有那么明显。

独舌:听起来你不反感将两个角色归到一起作为cp营销?

肖:我是不反对的,因为现在这个年代,要年轻人接受这些历史知识还是得用他们自己的方式,在做剧的时候也要考虑观众的接受度,尽量用一些新颖的方式去表现,但是基本的戏剧规律是不能变的。

独舌:在制作抗战剧的过程中,有什么独到的创作经验可分享?

肖:我觉得最主要还是要回到剧本,我不反对IP说,但是在我的履历中还是坚持内容为王。第二,用最新颖的方式去讲故事,多借鉴美剧、韩剧或是英剧的创作风格,再嫁接到中国的电视剧上,做中国最前端、最前卫的作品。第三,挖掘一些有潜力的演员,而不是只着眼目前知名度高的演员。

独舌:美剧有哪些先进的制作经验我们可以学习?

肖:在剧本创作上,国内还是比较保守,我觉得美剧的开放、脑洞大开都值得我们学习。我们中华民族有许多优秀的素材没有得到开发,我正在努力做更多的尝试,不想被人贴上标签说我只能做哪一类型的剧。比如,我马上要运行的一个项目,就是引进韩国的一个都市题材大IP。

独舌:之前也有很多韩国电视剧引进中国后效果并没有那么好,你担不担心这个问题?

肖:我觉得可能是没有磨合好吧,我们现在也在努力的将韩国电视剧的优势与中国电视剧的优势相结合,寻找突破的方法。

独舌:对当前电视剧市场怎么看?喜忧比例如何?

肖:我觉得收视对赌、假收视等问题经过整顿后,情况会好转,我一直对中国的电视剧市场充满信心,只要你的电视剧质量好,收视率是不用担心的,因为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电视剧从业人员要做的就是埋头苦干,做好自己的事情,剩下的就交给上帝去判断吧。

独舌:有什么不满吗?

肖:第一就是所谓的收视对赌,有些公司为了商业利益去买收视率,去做假,这对整个电视剧市场都是祸害,我们能做的就是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把剧做好,用品质去说服观众。

第二就是有个怪现象,你一提你做的是抗战剧,人家就觉得你是雷剧,投资商不敢投资,电视台也很谨慎。我觉得现在的抗战剧不是做得太多了,而是太少了,汉民族现在越来越懦弱,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年后,每个人都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活,对周遭事情漠不关心,令人心寒!

现在我们需要那种好汉精神和正义感,当国家有难时,我们需要站出来,而不是躲在人群里冷眼旁观。我们中国人安逸了太久,如果开战了,我担心我们的国家会不会有人去战斗。就我而言,我希望可以尽可能唤起大家的社会正义感,所以我觉得抗战戏不是拍多了,而是拍得不够,我会继续把抗战大戏拍摄到底,忘战必危,唤醒国人对英雄那份久违了的崇敬!

【文/jin】

End

【影视独舌】

资深媒体人、影视产业研究者李星文主编,提供深度的影视评论和产业报道。追求高冷、独立、有料,助大家涨姿势、补营养、览热点。涵盖微信公号,微博,博客,网站,今日头条,百度百家,新浪、网易、腾讯、搜狐自媒体等10大平台。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1 3dmx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