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中国电视报(九十年代电视报哪里有)

90年代中国电视报(九十年代电视报哪里有)

首页家电维修电视更新时间:2022-03-07 15:09:49

90年代,粮票退出历史舞台,买粮吃饭终于不凭票了;中国人告别了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也迎来了香港和澳门的回归;90年代,市场经济的力量开始释放,物质产品开始极大丰富;人们开始关注房市、股市,财富积累凝聚人心,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用1999年赵本山小品的话说:“纵观世界风云,风景这边更好!”

“大哥大”和“BP机”

90年代初,摩托罗拉出了一款像砖头一样大小的手机,学名叫800兆移动电话,民间管它叫“大哥大”。为啥这么叫?本报记者了解到,当时港产警匪片里的黑社会老大常拿着一个砖头似的玩意儿,冲着它恶声喝叫,很神气也很牛气。那块砖头似的电话也就被称为“大哥大”。

当年,“大哥大”绝对是身份象征,拥有者差不多全是各界显要人士:包工头、大老板或者是当年第一批下海淘金的股民。哈尔滨人秦先生说:“那时候上商场、下饭店,啥话也不说、啥事也不做,先把大哥大拿出来往桌上一放,胜过千言万语,绝对地显摆!”黄宏、宋丹丹春晚小品讽刺的“移动电话就要移动着接”,绝对是当时的真实写照。

本报记者了解到,当时人们月收入从百元至千元不等,但“大哥大”每台售价却要3万多,加上入网费,每台4万多,黑市价更高达5万,通话费也十分昂贵。货源也少,基本上都是从香港过关的进口货,没有相当过硬的关系,即使有钱也不一定买得到。

“大哥大”出现不久,BP机作为它的小兄弟,也进入了人们的生活。从数字升级到汉显,一部BP机加上入网费等要花2000多元,“有事您呼我!”曾经是最时尚的告别语。走在大街上注意观察,那些满街飞奔找公共电话的,大多数是腰挎BP机的主儿。

《公关小姐》带热“一步裙”

90年代初,赶时髦的女人都有好几条“一步裙”。所谓“一步裙”,顾名思义,就是穿上之后两条腿只能张开差不多一步那么大。这种裙子短而紧,对身材要求颇高,后来发展成办公室女性的职业装扮。当时中国电视剧市场刚开始兴起,电视剧《公关小姐》在全国掀起了收视热潮,剧中女主角的着装也成了观众竞相模仿的对象。“一步裙”随之风生水起,当年的哈尔滨,满大街都是上面穿着又宽又大的短袖上衣,下着窄小“一步裙”的女人。

昂贵的专卖店和便宜的外贸店,是90年代年轻女性们选购服装分化的两极。一位老哈尔滨人回忆:“90年代初基本上都叫‘服装专卖’,到了1997年、1998年变成了雅戈尔专卖、杉杉专卖、李宁专卖。中央大街上有一家佐丹奴专卖,从90年代一直开到现在。”

当年,不管是做生意的个体户、官员还是企业老板,都流行丝光棉或涤纶短袖上衣,下摆收进西裤里,腰间皮带上别着一个硕大的皮质手机套,胳肢窝里夹一个真皮公文包。

“专卖店”的热潮一直吹到21世纪。电影《疯狂的石头》里没出名的黄渤攥着自己的衣领喊道:“牌子,班尼路!”2009年走红的小沈阳,也调侃了一下90年代的专卖店:“出名了仍要慢慢发展,看看我穿的这身衣服,啥,你说我这大红配大绿不好看,别瞧不起人,我的衣服都是从专卖店买的!”

体型裤让全体女性共同“发烧”

90年代初,全国风靡一种黑色的“健美裤”,咱们东北人管它叫“体型裤”。1992年1月23日,《文汇报》报道:“让冬季也能展示腿部时装的魅力,一种内裤外穿的裤子开始流行于今冬街市,街道上男男女女大都穿着这种款式别致,无论站立走动都显得十分挺拔的健美裤。”

体型裤让当时的女人们共同发烧,凡女性莫不“人腿一裤”,再后来,菜市场卖菜的大妈、嫂子与小姑娘也都穿上了体型裤。体型裤在经历了七八年的流行后,悄然退出了历史舞台。

网上有一篇文章写得很有意思:“在那个一阵风的年代,不是什么流行都能带来美感的。体型裤的要求太高了,高矮胖瘦穿了都不好看,30岁以上穿了就有失稳重,体型裤对身材和年龄的适合范围就这么些,但是那时候,不管多大肚,都穿体型裤,这是多么惨痛的记忆,好多大娘大妈大婶子都来穿体型裤,一眼看去就是一个个倒三角,从腰到脚脖子都被体型裤束缚成锥形支撑……”

自助餐让人“扶墙进,扶墙出”

90年代,自助餐开始流行。苦日子过惯了的国人,突然面对自助餐,显然有些惊慌失措。进去先观察地形,打量清楚,确定交一份固定的钱就能随便吃,一定不要拿又便宜又容易饱的东西,结果,桌子上摆满了菜,狼吞虎咽般吃了个把小时,感觉饱了,这时候桌上还有很多菜,突然看到门口一个重要提示:如果拿到桌上的菜吃不完,剩下的要按重量来收钱。于是,接着“战斗”……

“战斗”结束,从座位站起来时,感觉已很痛苦,身体不能完全站直,只能微弯,一位作家曾说过,吃得太饱的感觉和饿得太狠是一样的。“扶墙进(饿得双腿发软),扶墙出(撑得直不起腰)”这一最具代表性的形容让不少人感同身受。抱着“吃够本”心态去吃自助餐的大有人在,后来随着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人们才意识到,只吃贵的,不吃对的;饭前饿着,饭后撑着,这些吃自助餐的习惯,都不利于健康。

拉达、夏利和“面的”

90年代,出租车兴起。只要你一招手,一辆“面的”就停在跟前儿,这是90年代北京街头常见的景象,这种看似娇小的“面的”容量惊人,有时候两家七八口甚至十个人都能挤得下;里面更能放下自行车、电视机等大件儿。由于北京的“面的”车身一律被涂成黄色,数量还极其庞大,被戏称为“蝗虫”。到了哈尔滨,“面的”演变成了“跑线拉脚面包车”,不按公里收费,按人头算钱,一块钱一位,当时的公共汽车是五毛一位。

齐齐哈尔人何先生曾在90年代初开过拉达出租车。他回忆:“最早的‘拉达’出租车性能很差,说不准什么时候就会在半路抛锚,要靠人下来推车才能重新启动。而且‘拉达’的暖风极差,冬天在车里都要穿上棉衣棉裤,戴着厚厚的手套。即使那样,长时间在车里,我的脚后跟还是被冻伤了好几次,现在落下了病根。”

到了90年代中后期,苏联拉达少了,天津红色夏利多了。当时有人称其为“祖国山河一片红”。可夏利的缺点也很快暴露出来,没有空调的小夏利到了夏天日子就不“利落”,出租车的更新换代问题又提上了日程,捷达出现了。

婚纱照让人认不出自己

80年代末,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婚纱照”开始萌动。新娘身穿照相馆的婚纱,新郎身穿西服,二人规规矩矩地站着,拍一张全身婚纱照。

到了20世纪90年代,西方文化和港台时尚迅速进入中国,向年轻一代传递着最新的潮流信息,拍婚纱照开始成为一种时髦标志。专业的婚纱影楼也开始在哈尔滨出现,很快形成燎原之势,起初的婚纱影楼清一色是台湾商人开的。颇为讲究的是,那时的婚纱照还被装订成册。新娘要穿各种各样的婚纱,摆千姿百媚的姿态,一拍就是很多张。不知是那个时候的化妆技术太前卫还是太落后,反正拿着照片如果不仔细分辨,连亲爹亲妈都不一定会认出照片上的人是谁。

哈尔滨的蒋女士告诉本报记者,记得她和爱人去拍结婚照时,化妆师往她脸上一阵涂抹后,脸就跟下了霜似的,无比别扭。而最让她无法面对的是腮边的胭脂,看上去分明就是个蹩脚的媒婆。那个时代的新人也远不像现在的年轻人,在镜头面前所表出的拘谨和害羞,常使婚纱照看起来显得过于呆板紧绷。

哈尔滨的于先生对本报记者说:“90年代末,哈尔滨婚纱影楼开始流行拍外景了,地点也十分特别,最流行的是两个地方,一处是淮河小区里一处花园小广场,叫空中花园;另一处是松花江桥。当时每家婚纱影楼都有一辆豪华老爷车,专门用来兜风拍外景。”

双休日来了,“战斗的星期天”没了

有一首叫《我想去桂林》的歌曲,唱出了90年代初期中国人的休闲愿望:“我想去桂林呀我想去桂林,可是有时间的时候我却没有钱;我想去桂林呀我想去桂林,可是有了钱的时候我却没时间。”

1995年3月25日,李鹏总理签署国务院第174号令,决定我国境内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以及其他组织的职工,从5月1日起实行每周五天工作制。中国,成为世界上第145个实行5天工作制的国家。忙碌了几千年的中国人,终于享受到国家提供的更多休闲时间了。新中国自建立到90年代初,一直实行每周六天、每天8小时工作制。双休日正式走进人们生活之前,还曾经有过大礼拜、小礼拜(一周双休、一周单休)的过渡时期。

以前一周只有一个星期天可以休息,免不了像冯巩相声中说的,“谁星期日不去帮着丈母娘扛煤气瓶、当义务勤杂工?星期天被叫做‘战斗的星期天’,打扫、收拾,从早忙到晚,感觉比平时上班还要累。”

实行双休日后,平均一年增加了52个休息日,很多生活杂事可以集中处理,“战斗的星期天”开始变为“周五聚友狂欢、周六操持家务、周日休息恢复”。国民得到的实惠,远不是能用多出一天休息时间可以计算出的。

贺岁片和《还珠格格》

1995年香港与内地合作拍摄的“大话西游”系列,在香港并没有为周星驰赢得多少声誉,转战内地音像市场后,却造成空前而漫长的轰动,周星驰的无厘头风格一下子抓住了年轻人的心。

1998年,《泰坦尼克号》登陆中国,冯小刚《甲方乙方》一炮打响,电影大片的概念形成了。还是在这一年,闺女不叫闺女了,全都叫“格格”。不论男女老少,都坐在电视机前,等着被小燕子、紫薇、金锁这三个“疯疯癫癫”的丫头洗脑。那一年,从挂历到扇子,从贴纸到文具盒,从服装到书包……《还珠格格》无孔不入。

全民炒股和杨百万

正在热播的电视剧《生逢灿烂的日子》里,老三从小到大都是老师和家长眼里的“乖乖仔”,没想到竟然玩起了众人都捉摸不透的股票,买了一大堆原始股。1990年11月26日,经国务院授权、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成立。开市那天,来自上海、山东、江西、安徽、浙江、海南、辽宁等省市的25家证券经营机构成为交易所会员,分专业经纪商、专业自营商、监管经纪商和自营商几种。12月19日上午,上海证交所举行开业典礼,当时的上海市市长朱镕基出席了开业典礼。

1992年8月9日、10日,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分行、深圳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深圳市公安局、深圳市监察局将出售中国股民盼望已久的新股认购抽签表。这几个单位告示股民:发行国内公众股5亿股,新股认购抽签表500万张,认购表中签率10%即50万张表有效,可以购买股票100股,发售时间为8时至18时,每张抽签表收费100元等。

消息一出,7号下午就有人开始排队,到了8号,许多人倾家出动,带着小凳子、床、炕席、纸箱子、报纸、砖头等排在了前不见首、后不见尾的长龙之中。

同时,全国各地的股民和准股民一手提着装满钞票的密码箱,一手提着装满身份证的旅行袋,纷纷南下深圳,汇成一股势不可挡的人流。在抽签表即将发售的前几天,广州至深圳的火车票被炒到400元一张,超过正常价格10倍以上,汽车票甚至炒到了上千元一张,全国各地的股民蜂拥而至。据估计外地来深圳的股民至少70万人,深圳的大小酒店、旅馆、招待所全部爆满,仍容纳不下潮水般而来的人流,致使许多人不得不露宿街头。

购票者包括男女老少、本地、外地、工农商学等共120万人。成捆的身份证被特快专递至深圳,排队者前心贴后背紧紧挤在一起长达10小时,还有数万外地股民不断涌进深圳。9日晚,500万张新股认购抽签表全部发行完毕。尽管下午4时下起了倾盆大雨,但排队的人们仍不愿散去。抽中的人满身臭汗眉开眼笑,没抽中的人垂头丧气。还有营私舞弊暗中套购认购表的人被大家发现,人们怨声载道,怒不可遏。

发售网点前炒卖认购表很猖獗,100元一张的表被炒卖到500元。有人打出条幅“反对贪污、要求公正”“反对欺骗,要求公平”“吃多少吐多少”……游行示威开始了。

这起事件后来被称为“8·10”事件,也直接催生了中国证监会的问世。风风火火中,全民炒股的时代到来了。杨怀定,1988年3月23日辞职,不久成了众人皆知的“杨百万”。此前,他在拥有6000名职工的上海铁合金厂当工人,文化程度初中,辞职前每月工资60元。

1990年股票暴涨,杨百万以每100股850元的价格抛掉手中的“电真空”。年底,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开业的第一天,“电真空”每100股以374元开盘,他又买回10万股,一直到每100股涨到2300元时又抛掉。

刚开始做国债时,由于买卖量比较大,就有不少人背后称他“杨百万”,实际上,做了股票后,“杨百万”才名副其实。杨百万说:“‘杨百万’也不是我自己叫的,是朱镕基在一个文件上这样叫我的,哪怕有一个亿,我还是‘杨百万’。”

记者了解到,杨百万孙子大名杨线(扬线),小名“涨停板”。他说,活一天就看一天盘,甚至开玩笑说,死了以后,骨灰要撒到上海证交所的大门口。

90年代万象更新,总结一句话:准备跨世纪,迎接新千年。(李子健)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1 3dmx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