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艺还记得,从赛场上下来,全红婵给他发了一个表情包,“我拿到金牌了”。他提醒全红婵,要给每一位帮助过她的人发一条感谢短信。隔了一会儿,全红婵回复道:“我很想感谢他们,但我不知道怎么说。”最后,女孩给教练们分别发了一张自己拿着金牌的照片。
在湛江市体育运动学校练习跳水的全红婵。受访者供图
文 | 新京报记者 马延君
编辑 | 陈晓舒 校对丨吴兴发
女儿全红婵夺冠后的第二天,全文茂照常骑车直奔家中的橘子地,“不能因为她拿了冠军,我连活都不干了”。
然而不断响起的采访电话打断了他的劳作,面对突如其来的聚光灯,他和女儿一样,有些紧张无措。
2021年8月5日,14岁的全红婵以刷新世界纪录的466.2分,获得东京奥运会女子十米台跳水冠军。
鲜花和掌声随之而来,人们乐于讲述全红婵命运突围的关键点——一位乡村女孩,凭借惊人天赋被体校老师选中,进入广东省队,拿下全国冠军,奥运夺金。就连教练都忍不住感慨,“她是最幸运的女孩”。
只是幸运背后除了天赋,还包括日复一日的努力,和恰到好处的时机。
少女就此攀上高峰,但故事远未结束。在教练眼中,“全红婵还未到最稳定的时刻。”青春期发育、调整心理状态,未来还有一道道关卡,亟待冲破。
而在冠军的起点,湛江市体育运动学校,还有更多的“全红婵”正在跳水池中刻苦训练。未被看见的角落里,孩子们等待着“幸运”再次降临。
8月8日,不少人专门前往迈合村村口宣传牌处合影。新京报记者 马延君 摄
水花、烟花、闪光灯
如果不是因为全红婵,鲜少会有外人来到迈合村。
村庄被农田包围着,一条主路通向城区,夏季汽车飞驰而过掀起一阵热浪,农忙季,小路上只有摇着蒲扇的老人,和捉虫子玩乐的孩童。和中国大多数乡村一样,这里的年轻人外出闯荡,上一辈多在家伺候着赖以生存的土地。
顺着村口向前走上五百米,就到了全红婵的家。门前院里几棵大树遮掩出一片阴凉,红砖墙围着一栋白色二层小楼,夹在四周新修建的楼房中间毫不起眼。父亲全文茂个子不高,浑身晒得黝黑,正在清扫屋后的鸡舍。
夺冠之前,全红婵留给迈合村村民的印象还是“瘦瘦小小的一个姑娘”。“当时也就这么高”,一位村民用手比划着膝盖位置,“和村里其他小孩也没什么两样”。
有村民尽力从记忆中搜寻着全红婵与众不同的地方,唯一可能和竞技体育有关的是,“村里过年唱戏,她就在戏台下面跟着翻跟头”。
如果东京奥运会未曾延期,14岁的全红婵也不会站上最高领奖台。
2021年6月,中国国家跳水队内部公布了东京奥运会出征名单,全红婵名列其中。而就在三个月前,她才刚刚和队友庆祝完14岁生日,达到奥运会对参赛运动员的最低年龄要求。
得知自己即将参加奥运会,全红婵还是一副懵懂模样。消息宣布时,主管教练何威仪看向她,女孩眼睛亮了一下,随即又恢复了愣愣的神情。“她知道自己要去一个很重要的比赛,但对这件事没有具体概念。”
但乡亲们已经准备好了。作为“中国跳水之乡”,湛江走出过劳丽诗、何冲两位奥运冠军,现在期待降临到全红婵身上。家乡迈合村早早挂出“恭喜全红婵通过奥运选拔赛”的红条幅,参赛名单正式公布后,又立刻换成了“预祝全红婵奥运取得佳绩“。
决赛日下午,全氏宗祠门前难得的热闹,大电视摆在广场上,人越聚越多,连邻村的人都跑来助威,村干部发完了两箱小红旗,又紧急找来一千个口罩。
全红婵的每一跳都会引起一阵欢呼。第2跳满分,第4跳满分,最后一跳,少女如一柄利剑腾空而起,利落旋转,直直地插入水中。依旧是满分。
迈合村彻底沸腾了,欢呼声盖过了成绩播报。东京赛场和湛江市体育局,闪光灯一同亮起,镜头对准了被教练高高举起的全红婵,父亲全文茂激动地跳了起来。
庆祝夺冠的红条幅早就做好了,村口立起“祝贺全红婵勇夺第33金”的宣传牌,全家院子里的大树也被围上印有全红婵照片的红布,村民们自发买来烟花,放了整整一夜,谈论的话题都是“全红婵可真有出息”。
全文茂的表亲兄弟凑钱在酒楼摆了十桌宴席,又连夜找人将全家院子修整成水泥地,为了“拍照好看,不给红婵丢脸”。
3000公里外的东京,热烈情绪还未传递到女孩身上。赛后采访中,全红婵“想去游乐场”,“练得我好累啊”,“想赚钱给妈妈治病”的童真发言与赛场上的沉稳表现形成强烈反差,频频登上热搜——家境清贫的少女,凭借天赋“鱼跃龙门”,与此同时还保留着令人疼惜的孩童性情。
全红婵因此成了“幸运之星”和“流量密码”。各地赶来的人在全家院子里外围了几层,拉着全红婵母亲与奶奶合影,网红举着手机挤进人群,试图通过直播涨粉,陌生人闯进家门,被拦下后又趁人不注意爬上二楼继续拍摄。
女儿夺冠后的第一个晚上,全文茂一家人既兴奋又害怕,“半夜三点门外还有好多人在尖叫”。有人甚至自备锅碗瓢盆,在全家门口蹲守了三天三夜。
一条疯狂流传的短视频中,还有人声称当地房地产商送给全文茂一套房、一间铺面以及20万元奖金。
全文茂脸都憋红了,挺直了身子解释道:“是有人要给我20万元,我说你有这个心很好,我可以跟你合影,钱我不能收。至于车跟房,我见都没见过,我不可能消费我女儿的荣誉。”
直到8月8日,村干部不得不在村口支起桌子,严禁外人进入,失控的场面才暂时缓解。
8月10日,郭艺需要观察30位队员的训练动作。新京报记者 马延君 摄
第一次跳跃
湛江市体育运动学校是全红婵的起点。相比拥有室内跳水馆的其他学校,这里的条件不算好——露天跳水池,飞虫漂浮在水中分外显眼。雨天、冬季无法训练,夏季炎热,铁制跳板被晒得发烫,学生们只能用毛巾挤水给跳板降温。
校长黄科直言,换一次池水要一万元,学校资金有限,平日里只能将池水过滤使用。室内训练馆的垫子也已陈旧,空气中掺杂着汗液常年累积的味道,在这里,全红婵和29位队友度过了近四年的训练时光。
2014年,启蒙教练陈华明前往迈合小学寻找跳水人才,这项工作已经进行了几十年,每到夏季招生,体校老师都会驱车前往各村镇,在七八岁的孩子中,寻找潜在运动人才。
他被正在跳房子的全红婵吸引住了。“跳得那么轻盈”,女孩双手前后摆动,向前一跃,落地时几乎没有声响。正式挑人时,他最先前往全红婵所在的班级,目测了她的体型,“线条美,身材偏瘦,手臂长,每一项都完美符合跳水运动员的要求”。
到了立定跳远测试环节,当时7岁的全红婵身高1.2米,跳出了1.76米的成绩,“比男孩跳得还远,爆发力极强,身体素质也好”。陈华明知道,自己挑对人了。
尽管已经对媒体复述过无数次选中全红婵的经历,再提起此事,陈华明还是难掩激动,“不是每个孩子都有如此天赋,同时又能被教练发掘。”
送女儿去学跳水,全文茂并没有太多宏愿,“选上就去呗,反正有书读”。全红婵在家排行老三,上有哥哥姐姐,下有弟弟妹妹,43岁的全文茂常年务农,照料家中的橘子地,妻子在市里打零工,同时支撑五个孩子上学,夫妻俩有些吃力,体校费用更低,每月都有饭费补贴,询问女儿意愿后,事情很快便敲定下来。
全红婵选择前往体校的理由则更不加掩饰,“小时候不太愿意学习,感觉跳水就不用学习了”。
在全文茂印象中,女儿全红婵“是一个听话、懂事、温柔的女孩”。夫妻俩每日为供养父母与儿女奔忙,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关注孩子们的成长琐事。就连想去游乐场抓娃娃的愿望,全红婵也从未在家中提过,母亲只依稀记得她“喜欢吃小卖部五毛钱一包的辣条”。
但在湛江市体育运动学校,全红婵的形象是立体、鲜活的。教练陈华明记得她“性格很强的,小孩子们打打闹闹,没人能欺负她”。一起训练的同学也知道她“爱说爱笑,爱吃零食,还爱打游戏”。
进入体校,最开始的训练是游泳和体能。全红婵每次都率先跳进池中,室内训练时,她的动作总是最标准,从未喊累。在陈华明看来,她具有成为专业运动员的前提——不畏苦,拥有强烈的兴趣。
那两年,54岁的陈华明每天下午都会坐在跳水池边,看着孩子们在水中游动。跳水运动拼天赋,拼努力,也拼悟性,即便是最有经验的教练,也无法判断哪个孩子会在某个时刻“突然开窍”,脱颖而出。
这样的日子,陈华明过了整整三十余年。13岁进入北京八一跳水队,24岁退役回到母校执教,陈华明见证了中国跳水事业从无到有的发展,“1970年前后,八一跳水队还没有自己的训练场,只能借用游泳队的场地,受场地限制,队员练一米板时就不能练三米板”。
直到1984年,周继红在洛杉矶奥运会夺得女子单人跳水十米台冠军,紧接着高敏、许艳梅又在汉城奥运会获得两枚金牌,中国跳水“梦之队”的名号才渐渐打响,各省市跳水队的训练条件逐渐改善,国际大赛上涌现的中国跳水选手也越来越多。
2016年,陈华明的徒弟、20岁的跳水运动员郭艺回到母校执教。从湛江市体育运动学校走到全国冠军,郭艺和大多数普通跳水运动员一样,退役后选择转型教练。
第一次和学生们见面,没等陈华明介绍,他就猜出了哪个是教练常常提起的全红婵。女孩的确拥有出众天赋,在跳水的系统训练中,她比其他孩子更快地登上了三米台,紧接着又是五米、七米。
正式训练不到一年,郭艺就提出让全红婵试试十米台,女孩顺着狭窄的梯子蹭地跑上去,绕过五米台、七米台、站在最高点,没有犹豫,嗖地跳了下来。
8月10日,正在练习倒立的跳水队员。新京报记者 马延君 摄
冲向最高点
2018年是全红婵命运的转折点。进入体校5年,她已经能自如地从十米台跳下,标准地做出翻转动作。陈华明和郭艺决定,让她到省队接受更专业的训练。
直到现在,她的主管教练何威仪还是很庆幸两位启蒙教练的选择,“以往省队都是通过比赛成绩选拔队员,要不是他们主动把孩子送过来,我们可能就错失这个奥运冠军了”。
在水平更高的广东省队,全红婵的天赋优势也十分突出。然而,要进入专业运动员行列,光靠天赋是远远不够的。
熬过漫长枯燥的基础训练是第一道难关,刚到陌生环境,11岁的全红婵只能向最熟悉的郭艺求助,她叫他教练,有时也叫“哥哥”,“郭爸爸”。“训练实在太累了,我适应不了”。
每天六点半出早操,练习跳台400次,陆地上跳300次,水上跳100次的日子,郭艺过了十年。高强度、长期重复的动作最磨练运动员的意志。耐力与劳累同时在体内累积,郭艺说,刚退役时,突然松懈下来,他睡了整整一个月。
这是旁人无法解决的问题,郭艺安慰全红婵每天想着“先挺过今天,再想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想达到什么目标。”。
没人知道女孩是在哪个时刻“彻底挺过去”的,那是她唯一一次向郭艺诉苦,偶尔和体校同学打游戏是她为数不多的放松时刻,她也再未提过无法适应的话题。
两年后,全红婵的训练初见成效,何威仪决定先让她尝试2021年陕西全运会。而在此之前,全红婵需要先参加三场奥运选拔赛,积累大赛经验。
2020年10月,第一场奥运选拔赛中,全红婵拿下冠军,并因此入选国家队。但在三个月后的第二场奥运选拔赛中,由于向后翻腾三周半抱膝的动作失误,全红婵只得到亚军。
跳水比赛中,向后翻腾三周半抱膝的动作被称为207c,难度系数较高,为了完成这一动作全红婵练习了整整九个月,直到第一场奥运选拔赛前三周才彻底学会。
比赛结束后,何威仪发现女孩似乎被这个动作困住了,“她每天爬上十米台,不停地练,正常每天跳五遍,她要跳十遍。”
战胜心魔,克服对失败的恐惧,是专业运动员要面临的第二道难关。郭艺猜到全红婵可能会对207c动作产生阴影,特意提醒她,“感觉哪里不对,要及时和教练沟通”,何威仪也在台下,一遍遍纠正着动作的每一个细节。
到了第三场奥运选拔赛,全红婵再次拿下冠军。两冠一亚的成绩,让全红婵有了冲击奥运会的可能。
但拿到入场券,何威仪还有些不敢相信,毕竟全红婵是唯一没有国际大赛经验的备选运动员。中国跳水队领队周继红称全红婵“让人眼前一亮”,她大胆起用新人,也让全红婵迎来了命运突围的关键时刻。
奥运名单公布后,何威仪为全红婵准备好前往东京所需物品,独自回到广东。2021年7月,全红婵踏上征途。
奥运会预赛成绩不算太好,207c动作再次失误,教练们纷纷发来信息嘱咐,“稳住,就像平时训练一样,跳好五个动作就可以”。
半决赛,又是207c动作欠佳,只拿到了70.95的分数。到了决赛,三位教练守在电视机前,都为第三跳的207c提心吊胆,场边观战的奥运冠军施廷懋、谢思埸屏住了呼吸,国家队教练刘犇也目不转睛地盯着全红婵。
几秒钟后,女孩低头走向跳台,神情紧张地盯着台面,深呼吸,转身,毫不犹豫地起跳,向后翻腾三周半抱膝,猛地扎进水中。场边手举国旗的人群瞬间爆发欢呼,教练们也露出了笑容,他们知道,“冠军拿定了”,全红婵真的冲向了最高点。
“会有不同的人生”
奥运比赛结束第二天,湛江市体育运动学校跳水台挂上了“我以红婵师姐为荣”的横幅,每个小队员都比以往跳得更加卖力。
跳板吱呀响个不停,郭艺站在池边看着孩子们扑通扑通地落进泳池。那天下午,四五个小孩子被送来测试体能,家长不停打听,“教练,你看我家孩子有没有跳水天赋”?
这是以往从未有过的情况,此前进入体校的孩子往往会被打上“学习不好”的标签,全红婵的夺冠为体校增添了一丝光芒,可惜大部分孩子都因“没有身体优势”落选。
15岁的小佳在跳板和泳池间不断往返,身体不适的全锦梅坐在池边,安静地看着水面。小佳、全锦梅是全红婵在体校最要好的朋友,她们几乎同时进入体校练习,在此已经度过了八九年的训练时光。
在全红婵的光芒之下,许多人不停的追问他们,“好朋友夺冠是什么感觉?”“你们平时怎么相处?”“你觉得全红婵是什么样的人?”被问得多了,她们只好腼腆地笑笑,不愿再讲。
“你喜欢跳水吗?”面对为数不多的,针对她们的提问,两人下意识地给出了令人满意的答案——“喜欢”。至于被问到“进入水里是什么感觉?”两人相视一笑,摇摇头说道:“没什么感觉。”
全锦梅性格内向,总会把家长与教练交代的事用心做好,喜不喜欢跳水似乎还是件未经思考的事。小佳开朗,掰着手指给出了真实答案,“跳水会被晒黑,还要剪短头发,不能吃零食,这些都不喜欢。”
对这里的大多数孩子来说,跳水是一个无意识的选择,每年都会有孩子因为身体条件优秀,被选到体校,开始一至九年的训练,或许走得更远——被选入省队,或许只能在某一阶段选择停止训练,回归普通升学道路。
运动是纯粹的,只是队友夺冠后,成人世界的衡量标准突然被推到了这群孩子面前。
3年前,小佳曾和全红婵一同前往广东省队接受训练,在郭艺看来,两个女孩有着同样出众的天赋,相比全红婵格外突出的爆发力,小佳则是全项均衡的跳水选手,只是没过多久,小佳就因手部受伤不得不退回体校。
曾获全国跳水冠军,17岁因伤病退役的郭艺体会过竞技体育的残酷,只有站在最高处,才最瞩目。但对大多数孩子来说,“幸运”总是稀缺,不是每个人都能在这条道路上摘得果实。
从省队回来后,郭艺注意到小佳有些失落,曾经最爱笑的孩子偶尔会变得沉默,不再吵着要吃零食,如今最好的朋友夺冠,他会假装不经意地叮嘱她和全锦梅,“你们学习更好,好好努力,未来会有不同的人生。”
不过对孩子们来说,外界的种种变化还未改变她们的小世界。回国抵达隔离点,全红婵先给全锦梅打来视频,展示自己的房间,两个小姑娘凑在镜头前看着对方,红婵抱怨着:“现在只有我自己了,好无聊啊。”
结束视频没几分钟,她又给全锦梅发来十元钱的微信红包,“请你和小佳吃雪糕”。
8月10日,湛江市体育运动学校跳水台挂上了庆祝条幅。新京报记者 马延君 摄
漫长的攀登
即便是最幸运的“天才少女”,在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顶级体育赛事中,也面临着漫长的攀登。面对媒体采访,三位教练不约而同地表示:“全红婵还没到最稳定的时刻。”
几乎每一位女子跳水运动员都要面对发育问题。何威仪解释道:“女孩出成绩往往更早,但青春期发育带来的变数也会更多,不能长胖,身高不能猛增,体型不能变化太多。”
前往国家队集训的9个月里,全红婵整整长高了5厘米。从专业运动员升至顶级运动员的过程中,身体是最精密的武器,每一寸变化都显得至关重要。长高意味着需要更多的肌肉,来支撑每一次跳跃,控制身体的幅度。
那9个月,何威仪每天都在观察记录全红婵的状态,调整训练强度,“练得多了怕她吃不消,练得少了又怕肌肉记忆消失。”
除了身体,心态调整也至关重要。看着与全红婵有关的新闻不断冒出来,郭艺难掩担忧,“给孩子的压力太大了,全运会马上就要来了,但凡出现一点点小失误,都会被放大无数倍。”
郭艺还记得,从赛场上下来,全红婵给他发了一个表情包,“我拿到金牌了”。他提醒全红婵,要给每一位帮助过她的人发一条感谢短信。隔了一会儿,全红婵回复道:“我很想感谢他们,但我不知道怎么说。”
最后,女孩给教练们分别发了一张自己拿着金牌的照片。
光芒之下,全红婵依旧是个14岁的孩子。“那么多人讨论她的家境,不知道小孩子心里会不会不舒服”。在教练们看来,如果全红婵再晚一点站上奥运领奖台,“她的状态和心智都会更成熟”。
夺冠后,全红婵的清贫家境被反复提及,网红来到迈合村直播,会故意将镜头对准全家屋后破旧的小巷,和裤脚上还蹭着泥土的全文茂。
对全文茂来说,连日来的焦虑与疲惫也已经压过了女儿夺冠的喜悦。怕影响女儿备战全运会的心情,比赛结束后,父女俩还没有联系过,他没敢告诉全红婵,奶奶摔倒了,母亲也因劳累身体不适。
但无论如何,幸运已经提前将少女带到了高峰。全红婵的夺冠不仅改变了自己的人生,也让更多人看见了命运的另一种可能。
体校的跳板还在响个不停,太阳即将落山,一个肋骨凸显的小男孩爬上跳板,张开双臂,迎着夕阳跳了下去,水花漾起又很快平复,郭艺点点头,悄悄对旁人说道:“你看,他可能就是下一个全红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