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咏仪
编辑 | 苏建勋
36氪获悉,海信本日正式发布首颗全自研8K AI画质芯片。该芯片通过8K人工智能感知处理,可根据用户视觉重心进行深度学习和画质处理,并在人眼感知最敏感的清晰度、对比度、色彩、运动流畅方面有较大提升。
海信透露,目前该芯片已经用于整机,2022年将全面覆盖海信、东芝两大品牌在内的多系列显示产品。
图源:海信
海信此次发布的这颗8K AI画质芯片是海信自研的第五代画质芯片。从具体参数来看,第五代画质芯片尺寸增大,支持3300万 像素,能够展现画面中的隐藏细节。通过支持26880分区背光控制,AI画质芯片在对比度、画面亮暗部的层次上均有所提升。
在颜色控制上,该枚芯片可支持48bit色深、7897个颜色点状控制,增强了色彩展示效果。芯片内部还集成了专用NPU单元来支持高精度AI运算,让其具备了“感知“画质处理能力,可以做到实时自动优化处理。
运动流畅度方面,这一视频支持8K 120Hz运动清晰度补偿,这让高速运动画面不再卡顿或拖尾。通过对超高清显示设备的适配,也大大提升了对用户的视觉体验。
图源:海信
在产业链上,以往电视画质芯片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被日本、欧美等企业垄断,如索尼等巨头拥有自己的芯片团队,自主设计画质芯片,为自己所用。
而海信的“造芯”故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末。当时,显像管因为技术进步大幅降价,彩电行业陷入价格战。价格战的背后是——中国有68家彩电生产厂,7000万台的年产量,但全部依赖国外进口的芯片。
海信意识到,如果需要跳出同质化竞争,就需要提升产品竞争力,那么就需要自己开发芯片,才能掌握彩电的性能和功能。
因此,从1999年开始,海信成立集成电路项目筹备组。数字电视常用的核心芯片包括接收与解调芯片、解码芯片以及数字视频处理芯片,海信则选择了数字视频处理芯片作为第一个产品。这意味着需要更大量的开发设计研发工作,开发难度也更大。
图源:海信
2005年,海信推出了首枚数字视频处理芯片,这也是中国第一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并实现产业化的芯片,效果显著——这打破了国外芯片在中国市场的垄断地位,让同类进口芯片价格从每颗13美元下降到5美元。
这之后,海信的自有芯片也进行了多次迭代,最近7年内就发布了5颗画质芯片,通过实时分析算法、背光分区控制技术的不断提升,海信在芯片中集成了如MEMC(运动估计运动补偿)等功能,并且对比度等局部画质也有很大提升。在2020年发布的Hi-View Pro超高清画质引擎第四代芯片中,MEMC(运动估计运动补偿)、对比度等局部画质优化功能已经接近或超越索尼。
此前,海信推出的前四代画质芯片均已实现量产。目前海信系列化的画质芯片已实现了多品类终端产品的场景覆盖。
海信芯片显示负责人余横表示,此次发布的海信8K AI画质处理芯片,可满足平板电视、激光电视等消费显示产品对高画质的需求,另外也可以支持专业监视器、医疗专业显示器对视频信号高精度高还原度的应用需求。
海信曾提出“大显示”战略,指在未来五年到十年的时间里面,让海信成为一家系统显示提供服务商。芯片是这一战略的核心底层技术,让海信能够定义自家产品的能力,也以此为基础向商用显示芯片、平板显示芯片、Micro LED显示芯片、车载显示芯片等延展。有了底片芯片的技术、算法支持后,海信也将往上探索,以自己的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形成差异化,再往上将会对接云服务和基于全球的应用服务。
发布会上,海信也宣布了接下来的一项重要合作计划。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技术局数据应用部主任、超高清视音频制播呈现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梅剑平表示,总台、海信都参加了国家“科技冬奥”研发计划,今年总台将联合海信共同开发我国的8K广播级专业监视器。今年的北京冬奥会上,总台也将采用8K超高清电视进行转播。
“全球电视市场将迎来新一轮‘内卷’,画质是唯一的出路。”海信集团控股公司副总裁于芝涛表示,全球显示产业随着消费升级的提速,已经从“屏”的竞争、销量的竞争,转向芯片、音画品质的竞争。2021年,全国有2810家芯片设计公司,比去年的2218家增长了26.7%,这说明整个显示产业的竞争要素已经发生了变化。随着全球电视竞争进入拐点,以8K画质芯片为代表的画质核心技术,将成为下一轮的比拼重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