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
上海无线电博物馆内景。由上海无线电博物馆提供
美多28A装配线。由上海无线电博物馆提供
1958年3月16日人民日报图文报道第一台半导体收音机。资料图片
张明律展示美多28A收音机。记者田泓摄
原标题:赢得美誉的国产品牌(新中国的“第一”·70年)
编者按: 1958年3月13日,人民日报报道我国第一台半导体收音机在上海诞生。
此后数年,以上海无线电三厂为代表的上海“仪表人”通力协作,书写了中国收音机产业从电子管转向晶体管并实现国产化的历史。
背景故事
1958年3月11日,上海宏音无线电器材厂工程师张元震领导的试制小组,与天和电化厂等9家工厂以及上海无线电技术研究所共同协作,试制成功国内第一台晶体管收音机。该机为便携式7晶体管中波段超外差式收音机,木质外壳,带提手,整机尺寸为270毫米×160毫米×92毫米。所有50多种零件均实现小型化,使用的7只三极管和2只二极管全部是国外产品。
宏音是一家开办于1939年的民营无线电企业,出品美多牌收音机和扩音机,1958年4月与公利电器厂合并成立上海无线电器材厂,1960年又与永安第三棉纺厂等数家企业合并成立上海无线电三厂。上海无线电三厂是中国最早研制晶体管收音机的整机厂之一。
1958年8月,上海无线电技术研究所试制成功第一只上海产锗二极管和锗三极管。上海无线电器材厂用这批国产锗晶体管,于1959年国庆10周年前夕组装出美多牌872—1—1型便携式7管中波段超外差式收音机300台并投放市场,首次实现了国产晶体管收音机商品化。
20世纪60年代初期,由于早期国产半导体器件质量不稳定,不少人对国产晶体管能否取代电子管持有疑虑。随着人们对半导体器件作用认识的提高和产品质量的不断改进,国产半导体器件工业又继续向前发展。晶体管收音机开始由少量实验性研制、小批试产转入大批量生产阶段。
1962年9月,上海无线电三厂与上海元件五厂等电子元件制造企业合作,试制成功国内第一台全部采用国产元器件的美多牌28A型便携式中短波晶体管收音机。当年10月投入生产,建立国内第一条晶体管收音机流水生产线。
美多28A开创了国产晶体管收音机大批量生产的先河,在中国收音机制造工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此后,国产晶体管收音机产地不断扩大,品种不断丰富,质量不断提升,产量很快超过电子管收音机。
上海无线电博物馆名誉馆长张明律向记者展示了美多28A——采用8只晶体三极管和1只晶体二极管组成超外差式电路,分中波和短波两个波段。外壳系塑料压成,色泽鲜艳,式样美观。结构精致,内部采用印制电路板,所有小型元器件均为国产。整机尺寸为235毫米×137毫米×65毫米,连电池重1.36公斤,方便携带,适合在无交流电源条件下或出差旅行使用。与电子管收音机相比,美多28A具有体积小、重量轻、耐震动、寿命长、耗电省和电压低等一系列优点,上市后立即引起轰动。1963年,周恩来总理在出国访问时,将此作为国礼。
见证者说
讲述人:杨卫列,上海无线电博物馆藏品与学术部主任。
由于当时晶体管等国产小型元器件废品率偏高,美多28A投产时每台成本高达192.83元,物价部门核准零售价为160元,工厂亏损由国家补贴。
杨卫列告诉记者,1962年自己父亲结婚时,置办的家具中就有一台美多28A。彼时,大学毕业生月工资58元,普通工人36元,美多28A是不折不扣的奢侈品。这台收音机陪伴了杨卫列整个童年,直到高中毕业。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全国各地收音机需求日增,上海无线电二、三、四厂等大型收音机生产专业厂相继推出工农兵、海燕等多种品牌和型号的晶体管收音机。到1969年,上海累计生产晶体管收音机173万台,占同期晶体管收音机全国总产量的1/3。
1983年,根据国家能源政策,电子管收音机全部被半导体收音机取代。收音机款式从大台式转向袖珍式、组合式,突破了调频、立体声、集成化等关键技术。
岁月荏苒,在国企转型升级过程中,上海逐渐退出收音机制造生产。“美多”品牌被部分保留,转向军品开发至今。
游览攻略
美多牌28A型便携式中短波晶体管收音机,目前收藏于上海无线电博物馆。上海无线电博物馆收藏了曾经的“仪表人”张明律先生捐赠的2266套3357件国内外收音机、录音机、电视机等各类无线电产品,再现了上海乃至中国无线电产业发展史。日常展出的有488套639件藏品。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田林路200号B栋一楼。
知识链接
晶体管收音机是一种小型的基于晶体管的无线电接收机。
上海无线电博物馆执行馆长孙涤非说,晶体管收音机是继矿石、电子管收音机后的第三代收音机。世界首款民用晶体管收音机由美国印第安纳波利斯市工业发展工程师协会研制,于1954年11月投入市场。同电子管相比,晶体管体积小、重量轻、耐震动、寿命长、耗电少、性能稳。因此,便携式和袖珍收音机大量涌现。之后又出现第四代收音机——集成电路收音机。
目前,收音机作为独立家电的功能逐渐弱化,多组装到汽车、手机、音响等应用场景。60多年来,中国的收音机产业经历了从奢侈品到必需品再到收藏品的演变。
(记者 田 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