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海外网
前段时间,中央下发义务教育阶段的“双减”文件,随后,各地陆续推出一系列落实政策。8月17日,作为第一批试点城市的北京表示,要在新学期推出一批落实举措。最引人关注的内容之一,便是“老师跨校、跨学区流动,辐射优质教育服务”。
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李奕称,北京多区经过暑期准备,部分优秀校长、骨干教师、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已开始在区域内合理流动。
的确,要解决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热”以及由此衍生的学区房、课外培训等诸多“内卷”难题,就要逐步实现教育资源均衡化;而要达到这个目标,优质师资的流动必不可少。
(图源:新华网)
一
教育资源均衡问题与财源、生源、师源直接相关。财源(即教育经费)方面,国内已达成了一定程度的均衡;生源方面,理论上可通过现有就近入学制度逐步实现;而教师资源的均衡分配则相对棘手,比如,北京的学生家长群中就流行“海淀六小强”“西城四大金刚”的说法,这些名校是家长眼中的“教育高地”。
一定程度上说,这是历史遗留问题。
上世纪50年代起,教育系统采用的是“重点学校制度”,当时设立重点学校,是为培养拔尖人才、快速实现工业化服务。时至今日,有关制度早已废止,虽然已不再有所谓重点小学、重点中学之名,但换个“示范学校”“明星学校”之类的名字,这些事实上的“重点学校”依然存在。名校们坐拥大批优质师资,进而吸引优质生源,在不断的虹吸效应中,逐渐拉大与普通学校的差距。
在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杨东平看来,对家长而言,择校背后是择师,要想解决教育资源分配不均问题,就要让教师乃至校长都流动起来。杨东平介绍,在义务教育阶段,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等地均设有明确的校长及教师流动制度,有关人员必须在3-5年内流动一次,实现各校教育质量的动态均衡。
2010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实行县(区)域内教师、校长交流制度;2014年,教育部等部门发布意见称,力争用3至5年时间实现县(区)域内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制度化、常态化,城镇学校、优质学校每学年教师交流轮岗比例不低于符合交流条件教师总数的10%,其中骨干教师交流轮岗比例不低于交流总数的20%。
但政策的实施状况仍不理想。原因有很多——
部分“牛校”为维持自身利益、名校荣誉,拒不实现本校教师外流,不仅没有改革动力,还制造改革阻力;一些地区推行“集团化办学”,把一批学校放到一所名校“马甲”之下,看上去这批学校都是名校旗下,其实内部资源分配不均;有的学校辩解称,不流动老师,但可以线上共享备/授课资源。在现实中,不同学校的教育教学评价、薪资待遇甚至是离家距离,都会影响教师参与流动的个人决策。
改变这种利益格局,需要巨大的改革决心与魄力。要在更大的社会层面实现教育资源动态均衡与社会公平,就不能囿于某些学校、某些人的既得利益而裹足不前。
杨东平认为,一些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要想清楚,义务教育究竟是要追求学校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还是要打造极少数名校?走精英主义的“掐尖”之路,这种方式并不令人敬佩,也有悖于教育自身发展规律。
二
那么,家长和老师希望师资流动吗?
在与岛妹的交流中,北京某中学语文老师瞿珍(化名)坦言,教资流动有助于实现教育公平,老师们也多有教育情怀及奉献意识,但调到一所新学校并适应其教学管理制度、掌握学生情况,短时间内是不小的考验。
某中学化学老师覃凌(化名)表示,愿意配合流动政策,但政策也需要配套考虑诸多现实问题,例如教师家住大兴、调去海淀,单程通勤2小时以上,能否提供住宿安排?家中有幼儿,能否提供照管服务?
另外,师资要流动,是学校选派还是教师自主报名?流动期间是否有更多教学锤炼机会?能否完整带一届生源?流动教师能否在职称评定及薪资待遇上得到奖励?这都是教师实实在在关心的问题,不仅与教师切身利益相关,也关系到学生培养发展的质量。
一些家长认为,从长期看,优质教师资源流动的确可从根子上解决择校难题,毕竟大家选“好学校”,是奔着好老师去的。但家长们也希望“流入”的优质教师可以在校完成一整个教学周期,而不是短期行为,来了就走,否则,恐怕难以深入了解学生情况、因材施教、实现最佳教学效果。
杨东平介绍,在实践教师流动政策方面,早年山西晋中、辽宁沈阳等地都有一些做法可资借鉴,例如人性化考量交通距离、保障教师生活便利等。细节决定成败,大的政策方向对了,配套的保障措施还得跟上。
文/点苍、山秋、云歌
编辑/绫波
来源:侠客岛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