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全市民政系统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对标落实省“民政30条”和市“民政27条”政策,聚力
精准保障、和谐治理、温暖城市、幸福养老、移风易俗、智慧民政“六大示范区”建设
,不断托稳兜实基本民生保障、创新实践基层社会治理、加快完善基本社会服务,实现了“十四五”规划高质量开局。
各区县(市)在民政诸多业务领域不断创新思
路再求突破,交出一份份精彩纷呈的民生幸福清单。民民从中选取了最具代表性的成果,集中展现全市民政系统
在共同富裕道路上的幸福民生画卷。
名胜区优化社会救助“急诊救助”模式
2021年名胜区立足社会救助制度基础性、兜底性功能定位,以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急难社会救助为主体,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为补充,建立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把困难群众的民生底线兜住兜牢。
建立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对急难型救助实施“先行救助”。在7.23电瓶车自燃事件发生后的24小时内,给予受害者家庭5.2896万元的临时救助金。出台《社会救助行政审批“零次跑”代办服务改革细则》,建立区、街道、社区(村)三级代办员制度,对社会救助一件事、特困低保低边新申请、临时救助申请、年审变更、医保减免等申请事项进行代办服务,实现困难群众申请救助从“跑断腿”到“零次跑”的转变。
加强探访关爱,出台《社会救助困难群众定期探访制度方案》,发动三级救助工作人员探访困难群众907人次。通过探访关爱,主动发现困难群众的需求,并对症下药。建成助联体西湖街道服务站,引入社会组织,推出“竹服到家”“康复理疗”服务项目,困难群众只需电话或上网一键申请就可以申请水电维修、门窗维修、墙面修复、空调清洗、油烟机清洗、虫害治理等上门服务。
向下滑动查看所有内容
余杭“智慧慈善”试点 助力共富专项改革
余杭区发挥慈善在第三次分配中的作用,以改革创新为驱动力,以改善民生为着力点,立足余杭实际、发挥特色优势,为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建设贡献余杭的慈善力量。
扎实推进慈善活动。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活动。在节前向区内低保、低边、分散供养特困对象及结对工疗站共计7486户家庭送去米、油等物资价值82.3万元。开展“一起过年”活动。在春节期间为留余过年的外来务工人员送去爱心礼包,项目共募集资金212.42万元,收到各类物资价值99.75万元,发放“暖心年货包”和“爱心防疫包”共2.2万份。推进精准化救助。依托“余杭区大数据管理平台”,完善智慧慈善平台,推动慈善救助网络化申报、发放工作,提高帮扶准确性和救助效率。
创新实施项目管理。开展“9.5 中华慈善日”宣传活动。开展“凝聚慈善力量,助力共同富裕”慈善项目发布会,发布20个慈善项目,对外筹集爱心认领资金达2500万元。截至2021年底,爱心项目已被认领15个,共筹集善款2290万元。创新实行项目化管理。开展“大爱余杭”等20多个暖心关爱项目,募集善款7629.6万元,使用善款6217.51万元,救助困难群众33107人次。区慈善总会慰问困难群众8081人,发放慰问资金278.57万元。持续开展“靓厨行动”。联合爱心企业推出“靓厨行动”,为区内25户低保家庭免费提供油烟机、燃气灶、消毒柜等8大件厨房设备,提高其生活品质。
积极推进智慧慈善。打造余杭区智慧公益慈善综合体。余杭区“智慧慈善”被省民政厅列入共同富裕专项改革试点。选址梦想小镇,利用800多平方米的场地,结合慈善基地建设,建立含区慈善总会运营管理、智慧慈善展示、慈善基地建设等功能为一体的“余杭区智慧公益慈善综合体”,目前已完成一期建设。开展余杭区慈善总会成立20周年活动。活动展示余杭区慈善总会20多年来的工作成果,传播慈善文化,彰显慈善力量,弘扬慈善精神,助力形成“人人可慈善,人人愿慈善”的社会氛围。利用数字技术推进慈善募捐。发挥“互联网 ”思维,加快“互联网 募捐”“互联网 救助”等各项功能推进。2021年,全区通过网络募捐的方式,共募集慈善资金5747.69万元,发放资金5810.25万元。
向下滑动查看所有内容
上城区
数字赋能构筑和谐邻里新格局
作为全国唯一连续两次成功创建“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的城区,上城区坚持党建统领、多管齐下、循序渐进,形成了一系列富有特色的社区治理新思路、新举措和新亮点。
联坊结网,构筑和谐邻里“新关系”。通过“邻里坊”平台,发挥网格化管理机制和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等“软法之治”作用,实现刚性政府管理与柔性居民自治的共融共生。注重顶层设计,设计统一的“邻里坊”LOGO标识,确定工作口号、运作机制,实现品牌效应全面提升。建立嵌入式、独立式、联合式“邻里坊”,因地制宜全域推进。
在线联通,打造云上邻里“新模式”。基于基层治理“四平台”实时同步608个网格数据,方便居民一键找到归属。通过居民自主录入、网格员后台导入、系统自动归集,打通城市大脑数据接口。设置“一键爆料”功能,将居民或网格员上报的事件信息推送至区基层治理“四平台”流转处置,实现网格事件自动化派单、留痕化管理、高效化处置。打造“15 分钟生活圈”“家头条”等生活场景模型,方便居民一站式参与社区治理。
数字赋能,建设幸福共享“新生活”。全面动态采集数据,建立各部门内部数据定期回流机制,确保数据及时更新,实现数据使用价值最大化。“邻里 E 家”“AI 小清”“一表通”等6个项目入选全市“社区智治”试点,其中“一表通”系统在社区减负工作中发挥了出色效能,实现全区填报表单锐减三分之二、社工每月填报核查时间降低20%。多彩公益圈数智家平台已导入5000多条社会大数据,链接300 多家社会资源,发布500多场社区共治任务和活动,以“公益积分 资源兑换”为手段,盘活社区共建资源。
向下滑动查看所有内容
萧山区
创设“积分制”开启乡村治理新模式
萧山区通过“积分制”创新乡村治理新模式,建设了一批共同富裕示范区的乡村振兴样板,探索出了一条打造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的可行路径。
该区以积分发放和折算回馈为核心设置激励机制,记录村民“善意”,激励村民“读懂”规则、履行公共责任。以戴村镇大石盖村为例,仅2020年上半年,参与村务治理的村民达1800余人,占全村人口90%,村民贡献建议累计1260条,化解矛盾180余起。将积分制与生态环境、环境整治结合,如将积分制用于垃圾分类管理,推行“积分 数字化”运作模式,实现投放有源可溯,引导村民自觉参与、支持、监督垃圾分类和环境治理工作。
运用积分制将乡风文明建设转化为生活化、可践行、能量化的行为规范。以河上镇众联村为例,积分体系包括加分35条、扣分25条,内容涵盖村民素质提升、志愿公益服务、邻里和谐等。探索运用积分制为实现乡村产业兴旺赋予新动能,匹配土地与劳力,架好农户与银行间的信息桥梁,激励经营性人才成长培育,缓解乡村经营性人才不足的压力。以党湾镇庆丰村为例,与银行签订协议,约定该村积分考核优秀可享受30万元低息免担保贷款。
以积分制为抓手,推动乡村和村户在物质层面、精神层面与社会层面共享共同富裕的“新成果”。通过设立“四点半课堂”“服务微心愿”等项目,实现以积分为媒介的村庄公共服务和互助服务的新模式。通过设立助老服务积分,融合志愿服务、孝亲文化等内容,构建幸福养老服务体系。如以进化镇华锋村为例,设置“华锋五德”积分细则,形成人人参与为老服务、改善老人生活的社会氛围。
向下滑动查看所有内容
钱塘区
专业社会工作赋能基层治理
钱塘区紧扣“智涌钱塘·现代星城”区域发展定位,通过社工站(室)平台建设,推动社会工作在基层落地开花。截至2021年底,全区已建成7个街道级社工站和12个村(社)社工室,有效打造基层社区治理共同体。
聚焦“特殊群体”需求,推进专业服务。开展失独家庭关爱项目,如下沙街道社工站组建心理咨询师队伍,通过全面走访,确定20户失独和残疾家庭,为其建立一户一档,开展3场培训、4场专业活动。开展困境儿童关爱服务项目,如河庄街道社会工作站以“四点半课堂”为服务形式,开展困境儿童心理疏导和帮扶帮教服务。开展桑榆计划项目,针对80周岁高龄老人、困难家庭老人及失能、失智老人,社工站推出相关帮扶项目。
立足“国际社区”视野,促进社区共融。该区白杨街道汇聚了14所高校、两个产业平台、5个国际化社区。为此社工站推出邻里亲善国际共融项目,以社区工作为基础,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和价值打破中外居民融入问题和国际化社区服务短板。
建立“五社联动”机制,创新基层治理。推动建立“五社联动”机制,将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五方链接起来,引导各方社会力量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和服务。如下沙街道社会工作站以培育社区社会组织和社区志愿者队伍为特色服务内容,开展社区“微自治”能力建设项目。发动居民力量成立“微自治”队伍,先后在智格、上沙、东方等社区组建“钱塘阿姨”,引导居民参与社区基层治理;建立邻里互助和社区议事平台,探索议事协商机制与工作方法,丰富社区活动,推动自愿服务常态化。
向下滑动查看所有内容
临安区
“村社减负”多跨场景建设显成效
作为杭州市“村社减负”多跨应用场景建设试点先行地,临安区积极部署,将村社取消和禁入清单范围内的事项纳入清单管理。截至2021年底,该区“村社减负”多跨场景已实现46个部门、18个镇街、306个村社的数字化监管全覆盖,村社减少事项120余项,节约时间1400余小时。
该区“村社减负”多跨场景可概括为“两端一屏”:服务端建立减负工具箱,整合“一表通”数据底座、基层治理四平台和OA系统数据,实现村社数据一体采集、问题一键直达、成效一键反馈、台账一键生成、考评一览无余。治理端根据负面清单、过重负担和干涉减负等事项,建立红黄蓝三色预警机制,经数据自动比对分析,触发村社预警,经民政初审、督查交办等6个环节处置,实现全流程闭环管理。驾驶舱实时展示村社负担来源、动态监测预警情况以及减负成果,为推动部门决策科学化、减负工作常态化提供有力保障和支撑。
依托“村社减负”多跨场景,可实现工作记录、数据采集、统计分析、台账生成等事项的集成与突破,改变基层减负传统监测以检查督查、村社举报为主的监测方式,实现部门、镇街、村社的数字化监管全覆盖。
梳理三色预警指标44项,出台《杭州市临安区“村社减负”预警管理办法(试行)》。整合一表通数据底座功能,通过省一体化数字资源系统进行应用目录编制,提供共享数据编目,并与应用系统关联。引入风控机制,实现全流程留痕、跟踪、追溯。设置“一键生成账单”,社工可实时统计分析过去工作;设置“一键生成台账”,告别社工年底加班做台账“内卷”。
向下滑动查看所有内容
拱墅区
数字赋能乐享共富“颐养之区”
拱墅区在老旧小区植入“阳光老人家”,将老年人对美好生活期待记在心头,数字赋能做精服务,推动共富乐享“颐养之区”更高层次发展。
以“智”拓展居家养老应用新场景。打造“墅智养”线上养老服务平台,为老人提供7大类39项康复护理服务及订制化居家护理套餐,吸引80家服务商入驻,老人累计点单17.4万余单,消费2150万元。提供“云守护”服务,开展远程服务、站点问诊、居家问诊,设立345张智慧化家庭照护床位,为1300名孤寡、独居老人更换智能水表。试点“电子保姆”,实时看护110户孤寡、独居、空巢老人,成功排查险情58次。建立智能化监管平台,对全区173家“阳光老人家”站点全程监管,对养老服务全程留痕。
以“质”丰富居家养老服务新供给。引进5家医养机构创立五大康养服务品牌,实现居家养老服务迭代升级。推进整合式居家养老服务,实现“社区护理 居家护理 医疗衔接”三大服务功能。推出“爱心助浴空间”和流动助浴车,扩大助浴服务覆盖面。推出守护记忆服务包等5个慈善信托项目,持续助力养老事业发展。
以“知”培育居家养老人才新团队。组织21名养老顾问上门服务,挖掘老人真实需求。养老顾问“定期坐诊”服务,累计为360名老人提供面对面政策咨询、资源链接等服务。组织全区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竞赛、老年食堂大比武等活动,发挥优秀护理员的示范带动作用,将先进经验转化为行业标准、护理规范。
向下滑动查看所有内容
西湖区
聚集关键问题打造“一键养老”
西湖区从解决老年人高频需求和关键问题入手,打造“一键养老”应用场景。该应用场景在省发改委数字社会第二轮“揭榜挂帅”中榜,并作为全省未来社区“智慧养老”标准化模板,在浙里办“未来社区”智慧养老板块上线。
立足需求,建设“一键养老”应用场景。通过“民意小圆桌”等载体,听取居民群众意见建议,明确“一键养老”开发内容。依托民生综合体线下实体,引进线下运营服务商,融合医疗、教育、文化、政务等资源,提供智能分析、平台预警、个性化定制等养老服务。完成“一键养老”用户端、管理端和数据驾驶舱的主体开发,并上线浙里办。截至2021年底,该区11.2万名老人数据已导入平台,有675家社区服务机构入驻,注册用户数量达4.92万人。
数智赋能,提升智慧养老服务能级。精准定制养老服务,多跨协同30余项服务功能,覆盖范围和服务人群扩大至13.9万人。提升智能守护能级,为辖区内1600余位高龄孤寡、独居、空巢老人安装物联感知设备、搭建物联网平台,提高居家安全。重构亲情互动模式,老人亲属可通过智能手机进入应用场景,代其下单、支付及评价。也可通过物联网感知设备,实时监测老人身体健康数据、视频连线了解老人在家情况等。
拓展应用,数字化改革成效初显。将民生综合体等服务设施纳入“一键养老”民生地图,根据定位向老人推送15分钟生活圈内民生服务设施和服务项目。试点“未来社区”智慧养老多跨应用,将“一键养老”重塑为“享优待”“约服务”“智守护”三个子场景,实现主动告知、精准推送等功能。
向下滑动查看所有内容
桐庐县
“家院一体”实现家门口的幸福养老
桐庐县有60周岁以上老年人10.45万人,老龄化率达23.03%,其中农村老年人口超7万。该县推出“家院一体”微型养老机构模式,实现“家门口”幸福养老。目前已建成 “家院一体”微型养老机构15家。
健全政策保障,支撑“体制机制”。出台《关于进一步优化部门服务促进微型养老机构规范发展的指导意见》,规范机构运营。出台扶持政策,对微机构给予一次性建设补助和入住老人每人每月床位运营补助。实施微机构专业人才招引、从业人员教育培训计划,对5名护理人才给予每人每年1万元补助。
聚焦专业照护,瞄准“服务刚需”。微机构实现护理型床位配备全覆盖,护理员与入住老人比例为1:3.5。突出居家阵地照料,将微机构建在家庭用房、农村闲置用房、村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等场所,升级5家微机构为镇街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将养老服务辐射周边村社,推动机构养老和居家服务有机统一。突出医养结合照顾,微机构与乡镇卫生院签约率、入住老人与家庭医生服务签约率实现两个100%;在阳光幸福家园养老院等微型机构建成康养联合体,提供健康管理、康复训练、常见症护理等服务。
拓宽社会资源,壮大“运营力量”。整合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资源,引入第三方运营,实现村建民营市 场化运作。在10家微机构试点长期护理保险,减轻家属负担。引导社会力量建立公益性基金,减轻微机构运营压力。截至2021年底,全县建成微机构14家,覆盖10个乡镇(街道)。
向下滑动查看所有内容
淳安县
打造数智关爱平台 织密未成年人保护网
淳安县有在册留守儿童3249人、困境儿童1023人。该县民政局打造困境和农村留守儿童数智关爱平台,推进“儿童之家”建设,织密织牢未成年人关爱保护网。
调整成立未保委。出台《淳安县2021年未成年保护工作工作要点》等文件,明确各成员单位工作职责;实施县未保委成员单位结对帮促和分组督导乡镇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等举措,营造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环境。
推进儿童之家建设。按省市县三级规范化标准及“一乡镇一品牌,一村一特色”的要求建设儿童之家82家,并出台儿童之家运维管理办法,争取到200余万元专项经费,用于保障儿童之家的长效运营。
打造数智关爱平台。动态掌握困境和农村留守儿童的相关信息,截至2021年底,平台已上线数字社会门户,小程序上架“浙政钉”和“浙里办”平台,覆盖全县23个乡镇。
织密关爱保护网。配齐配强儿童福利督导员和村儿童主任,执行月度走访、季度排查机制。完善县级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制度,及时调整孤儿基本生活补助标准。2021年累计为全县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低保家庭儿童发放生活补助459.6万元。
发动社会力量协同参与。开展爱心捐助、助学等活动,累计发放助学金120余万元。为5名新增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争取到每年2500元的助学金。发起公开募捐活动,呼吁社会各界为淳安困境和农村留守儿童助力,累计募集资金16万元。
向下滑动查看所有内容
滨江区
保护挖掘地名遗产
助推地名文化建设
滨江区通过推进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拍摄地名文化宣传视频、编纂滨江地名故事系列丛书、开展形式多样的地名文化活动等途径,大力加强地名文化宣传,助推地名文化建设。
保护地名遗产。滨江区历史悠久,留存有不少老地名,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不少老地名被遗忘、消失。为进一步推动地名普查成果的转化和利用,推进地名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弘扬优秀地名文化,该区积极探索历史地名和老地名的利用保护方法,保护与传承地名文化遗产,使之成为蕴藏在地名里的滨江记忆。2021年5月,第二批浙江省“千年古镇(古村落)”地名文化遗产名单公布,西兴街道成功入选千年古镇地名文化遗产。同年12月,《杭州市第三批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公示,泉井塘、乳泉入选重要自然地理实体地名文化遗产。
留住视觉记忆。拍摄《诗情白马 意兴千年》《槐树下的红色印记》等地名文化宣传视频,其中红色地名故事视频《槐树下的红色印记》登上“学习强国”全国平台。《诗情白马 意兴千年》以白马湖为主体,刻画西陵古韵、诗情白马的意兴千年;《槐树下的红色印记》以来氏家族建造的“九厅十三堂”为主要拍摄对象,重点讲述来氏先辈来耀先的红色故事。
编纂地名故事。全面完成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收集、辑录大量饱含历史底蕴的地名故事。2021年底,该区已完成包括《滨江地名故事》—— 西兴卷、长河卷、浦沿卷在内的滨江地名系列丛书编纂工作。
开展地名活动。举办“星光滨江,青垂浙杭” 地名文化展,组织开展“滨江,正写着的诗歌”“家乡名字背后的故事”地名文化宣传进校园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多角度、多渠道宣传优秀地名文化,全面提升地名文化服务水平。
向下滑动查看所有内容
富阳区
强化培训服务社会组织日趋品牌化
富阳区通过落实保障机制、强化培训培养等方式,积极推进社区社会组织建设,让社会组织走出一条社区服务专业化、社会工作品牌化的特色路子。
资金保障有力度。2021年该区财政共安排社会组织扶持、政府购买养老救助等服务资金超1000万元,其中社会组织专项发展资金从130万元增加至400万元。引导社会服务聚焦村社一线,区级社会组织公益创投资金重点向社区社会组织倾斜,共计有8家社区社会组织获得资助,资助资金超70万元。引导社区社会工作室与社区社会组织融合发展,通过调查摸底,确立5个社区社会工作室试点计划,拨付专项扶持资金40万元。
专业培训有深度。2021年共举办4次业务培训,提升社区社会组织服务能力。开展“富春公益沙龙”交流活动,组织社区社会组织工作人员到上城、滨江等地参观学习。推出第二期区级社会工作督导助理培养计划,通过理论考试初选、理论强化、实务教学、综合考评等阶段5个多月的学习,培养出10名区级督导助理。在2021年公益创投实施过程中,明确最终获得资助的项目必须邀请1名市、区级以上督导人才参与项目指导,提升社区社会组织的专业能力。
暖心服务有温度。扶持一批有代表性的优秀社区社会组织迅速成长起来,积极助力基层社会治理。如富春街道蒋家桥社区社会组织实施各类项目20余个,开展公益服务百余场,内容涉及老年服务、青少年和妇女关爱、社区融入等领域。鹿山街道山水社区聚焦辖区民生需求热点,针对辖区双职工家庭学生作业托管难题,委托社区社会组织承接“小蜻蜓 爱飞翔”项目,动员辖区内居民加入志愿者队伍,定期负责托管学生的作业辅导。
向下滑动查看所有内容
建德市
强化数字赋能殡葬改变持续深化
为进一步深化殡葬改革,建德市民政局四措并举,提升群众对“身后事”的满意度,推动建德殡葬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基层延伸转变观念。以航头镇东村村作为红白理事会试点,由村两委成员兼任红白理事会会长,吸纳德高望重的长者、乡贤加入。为逝者家属提供贴心服务,加强村民对红白理事会的归属感;通过村干部上门慰问 , 宣讲移风易俗“五个严禁”“三个提倡”,提升村民对殡葬领域移风易俗的认同感;推行丧事简办,引导群众殡葬观念转变。
殡葬惠民持续加强。实施殡葬四项基本服务减免,2021年共优惠减免3686例388.28万元;修订《建德市节地生态安葬补助资金管理办法》,将公益性墓穴补助资金由450元/穴提高至500元/穴,共计财政支出289.35万元;将不保留骨灰葬法奖补由2000元/例提高至5000元/例,免费为不保留骨灰对象提供可降解骨灰盒,全年累计补助24例12万元。
普治并举注重实效。联合相关部门开展殡葬领域专项检查,共出动检查15次,收缴纸钱冥币12箱、超标准尺寸骨灰盒5款127个;落实乡村公益性节地生态墓地“月巡”检查机制,对公益性生态墓地硬化扩建超规格改建、竖碑等现象,下发整改督办单46份;对建成并投入使用的骨灰堂,按每座2—3万元的运维补助落实专人专款管理制度。
数字赋能深化服务。建成县级死亡人口专题数据库,打通省公共数据平台、殡葬管理信息系统等7个数源系统,对接8个数据接口、获取21个数据项,实现死亡信息申报数字化、联办事项提交数字化、部门联办数字化。系统上线以来,已为群众办理1811例17712件身后事,减少纸质证明材料48000余件。
向下滑动查看所有内容
临平区
主动介入精准帮扶
推动移民融合发展
临平区现有大中型水库移民648人,其中三峡移民55户237人。该区通过主动化解、破解难题、精准帮扶等举措,推动移民群体总体稳定、创业致富、融合发展。
各镇街成立移民联系帮扶领导小组,组员定期上门走访。分区以来,共走访三峡移民家庭107户次342人次。对移民信访问题进行分析归类,研究解决措施。不回避信访突出问题,第一时间汇报区领导,主动多次安排移民约访,组织信访、农业、国土、住建、法制办等多部门和镇街进行联合回访,组织重点人员到省移民办听取政策解释。
落实村民待遇,在政治待遇方面,通过单列移民村民代表等形式,推动移民参与村组事务管理;在经济待遇方面,保障移民与所在村(组)其他村民享受同等的集体收益分配、土地征收补偿费用分配等。召开移民代表会议等征求意见建议,维护移民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协调有关部门解决移民家庭就业、入学、宅基地、修建住房困难等实际问题。
落实精准帮扶“三必访”,即“突发事件必访、有困难必访、婚丧喜事必访”。设立移民专项助困资金,对生产生活困难的大中型水库移民开展专项救助。2021年救助三峡移民13户,助困资金4.3万元。出台《大中型水库移民创业致富项目贷款贴息实施办法》,贷款利率享受区政府每年3%贴息。2021年发放贷款36户,全年贴息27.1万元。引导社会力量组建服务移民的专业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购买移民服务项目。
向下滑动查看所有内容
撰稿:办公室
编辑:方沁薇、章琳帆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来源
●区划地名年度答卷请审阅
●养老民生实事项目,民政是这么干的
●2021,杭州民政感谢有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