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夏天,我考取了位于四川省南充市的川北医学院,五年的果城求学时光,来来回回坐了一二十趟长途汽车,当时觉得辛苦,现在回忆起来却有一丝丝的回甜……
那个时候南充的交通还比较落后,没有铁路,没有高速公路,连接成南两地的就只有一条老旧的318国道。那时南充的火花机场虽然已经通航,但是航班稀少,飞机是只能坐十几个人的螺旋桨小飞机Y—12,费效比太差,还不如坐汽车呢。
当时的路线是从成都市区发车,经双桥子、大面镇、龙泉驿、龙泉山、石经寺、简阳,在简阳过沱江后经童家、乐至,再到遂宁,在遂宁跨过涪江,经蓬溪、龙蟠,最后翻越西山到达南充,全程我至今清晰地记得是328公里。
其实成都有好几个长途汽车站都有发往南充的班车,我家住人民北路,所以每次都是从位于火车北站旁边的城北客运中心出发。第一次去南充路上花了14个小时,早晨7点开车,等在西山上俯瞰到南充城区的万家灯火时,已经是晚上9点过了。当时是9月初,公路上到处都是农民在打场晒谷子,再加上当年的国道坑坑洼洼的路况不好,这些可能是耽误时间的主要因素罢。
第一次去南充路上都看了些什么风景现在完全不记得了,因为当时我也是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高三时暗恋的女神一到冬天就长冻疮,也不知道是从哪个半仙那里打听来的偏方说是芝麻叶子能治冻疮,所以我一路上都在往车窗外头瞅,看哪里长得有芝麻……时间能够消磨一切,后来和女神天各一方渐渐疏远,芝麻叶子也遂告不了了之。然而几十年后我才忽然意识到这中间存在一个要命的问题——我一直到现在也不晓得芝麻叶子到底长啥样子呢……
这里多写几十个字,记录下这段青涩的回忆,聊以慰藉自己曾经也年轻过……
不像现在的发动机后置带气垫减震的豪华空调大巴,那个年代的客车大多都直接由货车底盘改装而来,谈不上什么太好的舒适性。这种峨嵋牌大客车是当年省内长途公路客运的主力车型,汽油机动力。可更多的时候我还是尽量选择黄海牌的大客车,之所以有这个选择并不是因为它要显得高档一些,而是因为它烧柴油,那柴油烧过的味儿在我闻起来有一种特别的香气。人嘛,或多或少的都有一些怪癖呢……
返程的时候已是冬季。川中丘陵地带的冬季总是淅淅沥沥地下着绵长的细雨,这使得破旧的国道泥泞不堪。记得有一年寒假回家,我处心积虑选择的那辆黄海牌客车的车厢壁板上有个海碗般大小的破洞,汽车运行过程中不断有泥水溅进车来,如此,等晚上回到家中的时候,一路上基本双脚就没有粘过地的我,却已是一副货真价实如假包换的泥腿子造型。
在不再寻访芝麻叶子的旅程中,我得以细细把玩国道两厢的风景。从车窗外慢慢掠过的冬水田倒映着惨白的天光,波澜不兴,竹林掩映下的农家小院儿,炊烟袅袅,静谧,安详……
现在的318国道路面开阔平整,比起当年来不知道要好上多少倍,不过在个别地方,还能依稀看到当年的老样子……
中途一般是在简阳和乐至之间的某个前不挨村后不挨店的地方吃午饭,那里通常孤零零的只有一家饭馆,让你无从选择。这涉及到一个行业的潜规则,还是不要点破的好……不过这些饭馆价格也还公道,菜式一般也就是家常的回锅肉、韭菜炒肉丝、麻辣豆腐一类,味道也还不错,人家挣的其实也就是一个稳定的流量钱。乡村大厨守在灶边远远地望见生意由远及近的来了,便立刻起锅烧油,少顷三两个大锅菜出堂,乘客下车装盘就吃,两三块钱十几分钟搞定一餐,抬腿又走,一切都好像有种默契一般。如今这种场景在一些乡镇依然能够见到,只是随着高速公路网络的愈发密集,今后恐怕会难以再见了……
大约是在1992年前后,成渝高速成简段先期投入运营,去往南充的班车从成都出来以后走高速到简阳然后再接驳318,这一举节约了差不多得有两个多小时的时间。相应的,午饭的地点也前移到了遂宁附近,当然了,依然还是前不挨村后不挨店。记得当时走不走高速需要在发车前进行一场简短的“全民公决”,假使都愿意走,司机会另行收取每位乘客两元钱权作过路费,通常只有一两个人不愿意花这两块钱,不过一般都架不住众人的晓之以情动之以理,所以每趟旅程都是愉快而和谐的。
后来,1997年,达成铁路修到了板上钉钉的第二故乡,这是南充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个logo,当然,那个时候我早已毕业了。再后来,又有了成南高速,再后来,这条高速又一直延伸到了大上海!文化古城南充从此车水马龙通江达海,多年以后故地重游,除了五星花园的那所工商银行大楼外,第二故乡已经完全看不出当初只有30多万人口时的旧样貌了……
如今,我每次自驾回南充,几乎都是一模一样的路线和一模一样的流程——从成南高速去,然后或公干,或私活,回母校打卡,住一晚,次日早起,要一份大碗的三鲜米粉,配四个油干,然后一路打着幸福的油饱嗝,驾车穿过西山隧道,往右一打盘子,上坡,纯318国道回到成都,借以追忆当年求学的岁月,并期待下次copy同一样的旅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