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一,疫情的风声又起,武汉人囤货的DNA动了。
这场发生在夏天的“意外”,武汉人熟练地应对着,唯一的不同大概是为了消暑,囤货清单里多出了一行——雪糕、冰淇凌、冰棒。
刚从超市采购完,匆匆往家里走的嫂子,不忘绕一脚,去趟冰冰凉冷批。
老板刘叔一边歪着脑袋,耸着肩膀夹着一部老人机大声地和供应商联系着补货,一边逢有客人上门,动作熟练地给来人“飞”去一个红色塑料篓。
不多时,街坊们提着大包小包,接二连三地离开。
左手是油盐酱醋茶、速冻饺子,右手拎一塑料袋雪糕,袋子里装着五丰、美怡乐、绿豆冰棒、千层雪、老冰棍,总共42块5。
这里的雪糕,不网红、不高端、不会拿着配料表和你比对什么是高级,凭着习惯、凭着味觉记忆选,一度消失的五丰杯、美怡乐、美登高这里还有,冰柜里放着的是“时代的眼泪”。
从当初毕业没轮到分配时起,刘叔守着这个十几平的小店近25年,没有门帘、没有空调、四面透风。
冰柜围城里,至多只有两人宽的距离,黄褐色的锈渍顺着水泥墙爬了下来。
唯一能称得上装修的只有头顶上那块带有和路雪logo的红白色招牌,没生意的时候,刘叔搬个凳子坐在这块招牌下面,斑驳的灰色的polo衫上,分不清是汗渍还是原本的印花。
夏天卖雪糕,冬天卖羽绒服。
对别人而言,冰冰凉冷饮批发走得是怀旧的路子,可对刘叔而言,他的店一直这样,做得街坊生意,街坊们爱吃老牌子,他自然也只卖这些老牌子。
尤其是五丰、美登高、美怡乐,每到夏天网上总能看到有人发帖寻找这几款老味道,在刘叔这儿,一直都有。
曾经1块5一盒,现在批发价3块2一盒。按销量、价格、营销策略,老雪糕自然是进不去便利店、超市,只好借着老武汉“回忆杀”,退守开在老城区的冷批店。
在来刘叔的店之前,我们去过了几家冷批店,关于“五丰杯”是否还是当年的“五丰”,一直没个说法。
上世纪90年代初,五丰同美国舶来的美登高、以香芋圆筒出名的美怡乐三足鼎立,被并称为武汉冷批店“三巨头”。
只是雪糕江湖风云变幻,如今时过境迁,美登高旧厂走了,留下了徐东古玩城,美怡乐几次强行续命,终在2000年前后落幕,唯独「五丰杯」一直坚持存续到今天。
可在网络上搜索“五丰”,大多是浙江五丰冷食,而非生产五丰杯的湖北五丰冷食有限公司。
追溯到源头,两家五丰均诞生于1993年,由华润集团麾下香港五丰行食品有限公司与各地方公司合作成立。
于是,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浙江五丰集冷冻食品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现今主要卖速冻产品,汤圆、水饺,冰淇淋是副业。你看到非“五丰杯”式五丰雪糕,大多出自于浙江五丰。
而湖北五丰,从前以生产销售冰淇淋为主,创造了武汉人家喻户晓的“五丰冰淇淋”,97年一年卖出400-500万支,毋庸置疑的王牌,然而在2003年前后,五丰公司每年亏损100多万元,销量最低的时候,一天批发量仅十几件。
后来,只好无奈将生产线以每年200多万元的价格租给伊利使用三年,后五丰杯转让给其它厂商代生产,现在主要业务在冻肉、水产品、茶类产品、农产品及酒类产品,2011年后正式停产。
那现在冰柜里的五丰又是从哪里来的?
曾经的武汉本土雪糕三巨头,从基因里看,其实全是舶来汉货。
美怡乐是广东的,美登高是美国的,只是在武汉设了厂房,全国大面积铺货。相对而言,地域限定特供的五丰杯,显然“汉味”更浓。
问起刘叔武汉本地的雪糕,他低头看着冰柜,一点没犹豫:“有那么一家吧,但老厂都没了。我们这种冷批属于经销商,厂家把雪糕送到武汉的冷库,像堤角那边的冷库,我们再从冷库订货送过来。”
至于五丰杯,刘叔说:“现在的五丰杯都是定制的。”
市面上能买到的五丰杯,早从“中外合资湖北五丰冷食有限公司”变成了“欣五丰食品有限公司”。
放心,还是原班人马,味道也替你尝过了,还是浓郁的香草牛奶味,解暑的轻甜。
1999年,五丰杯开始逐步停产后,五丰专门为各种品牌的冰激凌厂家做批发,销量从百万跌至十几,员工数量也从三位数跌至个位数。
在完全停产的前一年,湖北五丰冷食有限公司青山服务部经理李东带着剩下的老员工成立了欣五丰,捏着五丰杯冰激凌的配方和生产技术,委托安徽一家工厂代生产五丰杯,刘叔说的“定制”,也就是外地公司代加工贴牌的五丰杯。
如今的销量如何,无人知晓。
既然来了青山,不妨顺着地图上欣五丰的地址,一直向工人村方向走,去趟欣五丰厂房。
然而,港东水厂旁等着我们的只有大片空地。原欣五丰现在用于蔬菜批发,向现在正在这儿工作的大哥打听欣五丰的现状,他说,“原来那个冰淇凌厂啊,几年前就搬走了,就不知道去哪儿了。”
再查询欣五丰食品有限公司的信息,在2021年7月14日变更为“经营异常”。
刘叔刚开冷批店的时候,光顾的街坊,十有八九问他:“有冒得五丰杯卖啊?”
后来,随着蒙牛、伊利、和路雪的“冰柜诱惑”,传统雪糕在世纪交替时,大厦将倾,武汉再也没有如五丰杯一般的雪糕出世。冷批店随着市场走,替我们选择了口味。
每年都在说冷批涨价,今年也不例外,从前段时间流言缠身的梦龙到从小吃到大的小布丁,但凡用着了牛奶的,都在涨。
小布丁,现在应该叫大布丁,一箱更是涨了五块钱,不过刘叔这儿没涨,说到底还是一句“街坊生意”。
人到中年的拐子们爱吃老冰棍、绿豆冰棒、红豆冰棒,便宜解渴;小孩子爱吃或者说家长们爱买三色杯、奶昔杯、五丰杯,碗装的,免得滴在衣服上不好洗。
街坊生意的另一头是,没有哪一年的网红雪糕、冰淇凌比今年多。尝鲜可以,把它们变成真正的日常,还有段距离:
景点文创和商场里挂着百年历史的高端冰淇淋,无论哪一方面的成本都略高;不管是气质、消费水平还是雪糕的味道,匆匆下班的武汉拐子与网红店之间相互看不上;第二份半价,边走边吃还不错,可惜没办法在冰箱里待着;从网上买,担心出意外,还不合算……
毕竟,一个五分钟就能解决掉的雪糕,打小学时,我们心里就早已暗中给它标好了价格。
所以,吃冰还是得去冷批店才是夏天的味道。
better福利
除了雪糕,或许居家抗疫的你,
还需要一点甜。
日和山茶想用面包和甜点,
与辛苦抗疫的你分享甜蜜和柔软,
并成为抗疫中你的能量补给。
疫情期间不方便到店购买?
可以通过日和山茶小程序进行线上下单。
最近更有“抗疫”心动福利,
10万份20元券,
送给炎炎夏日抗疫的你。
日和山茶
10万份20元券,送给抗疫期间不便出门的你
小程序
☝ 点击进入小程序领券 ☝
▄
editor
月升
photographer
彭小胖
designer
锤子
▄
TOPIC今日话题
「你最爱吃的雪糕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