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太太燃气灶电磁阀多少钱(好太太燃气灶电磁阀)

好太太燃气灶电磁阀多少钱(好太太燃气灶电磁阀)

首页家电维修燃气灶更新时间:2022-03-09 17:38:19

苏州的庞团长唱了一辈子评弹。

64岁那年,庞志豪从说书的庞先生成了庞团长。那一年,庞志豪在苏州成立了苏韵评弹团,初衷是为了服务那些和自己一样,活跃在各大书场的个体评弹艺人。当时,苏韵是苏州唯一一个民营性质的评弹团体,他本人则是苏州唯一一个体制外的评弹艺术非遗传承人。庞志豪今年72岁了。苏韵评弹团一路走来,发展稳健,如今旗下有60余位评弹演员,业已成为评弹界的一支重要演出力量。但成立8年,他们仍然是苏州唯一一个民营性质的评弹团体。

杭州的叶团长不会唱评弹,如果没有字幕,他甚至听不太明白。

2017年相声演员叶明珠承包下了杭州市青年路上的大华书场,来听评弹的老观众也开始管他叫“叶团长”。大华书场始建于1952年,叶明珠接手时,这家老牌书场的经营举步维艰。如今,大华书场不仅扭亏为盈,同时更是杭州城里的老书迷们的日常打卡点。毕竟,这里是杭州城里唯一一家专业曲艺书场。

苏州评弹是长三角地区传统曲艺的代表之一,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观众的持续流失和观众年龄结构的严重老化,让曾经风靡江南的评弹日渐丧失活力,而疫情则让本就惨淡的评弹演出市场雪上加霜。近年来,针对评弹的保护及传承,各地政府可谓不遗余力。但是传统曲艺终究属于“江湖”,评弹的复兴,除了需要政府的扶持,亦需借助市场之力。

庞志豪觉得当年父辈对自己说过的话,放在今时今日显得尤为贴切:“老人说,评弹是块火腿骨头,没什么大肉,但是有香味,还是值得啃一啃。”苏杭两地,两位体制外的团长各自拉扯着苏州唯一的民营评弹团和杭州唯一的民营专业曲艺书场,希望通过市场的力量,让评弹这块“火腿骨头”再飘香。

苏韵评弹团办公室就在庞志豪家中

庞团长和他的团

“全部清零!”“一直太平”……庞志豪的微信朋友圈,几乎每天都在更新长三角的疫情情况。“我就是要告诉大家,不要气馁!前途是光明的,虽然道路有点曲折。”在苏韵评弹团的办公室,也就是庞志豪家里,他握紧拳头,给评弹演员们加油。

去年11月,受疫情影响,苏州当地的评弹演出场所几乎全部关门,直至今年1月才陆续开放。而此前,有的书场甚至因为受疫情影响,从2020年一直关到现在。书场不开门,直接影响演员的演出计划和收入。

体制内的评弹演员还有一份保底工资,体制外的则不得不面临两三个月没有任何收入的威胁。对于苏韵评弹团这样一个体制外的民营团体,疫情至今的这两年多时间,着实难熬。

庞志豪习惯把演出信息记录在办公室的白板上。记者采访他时,恰是春节前。白板上,去年11月、12月的演出日程仅有寥寥五六条,而1月份的信息则是一片空白。庞志豪说,以往,春节前是评弹演员一年里最忙的时候。

庞志豪在看小白板

庞志豪出生在评弹世家,他的父亲庞学卿是“薛调”创始人薛筱卿的大弟子,是说《珍珠塔》的名家,曾任常州评弹团团长。子承父业,到了庞志豪一辈,家中兄弟四人无一例外也都当了说书先生。四人名字的最后一个字连在一起,恰是“英雄豪杰”。当年苏州评弹界,庞氏兄弟的风头一时无两。

靠着庞志豪在长三角各地书场摸爬滚打多年积累下的人脉,苏韵评弹团成立后,经营颇有建树。疫情前,他与40多家书场有着业务往来。“每天电话不断,给大家安排场子演出,有时候根本顾不过来。”庞志豪回忆起疫情发生前的场面,用“兴旺”两字来形容。

然而,所谓“兴旺”不过是相对而言。评弹的式微,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开始。

庞志豪一路见证了评弹界的兴衰更迭。20世纪60年代,国营评弹团刚刚成立,彼时普通工人月工资不过几十元,而他父亲的月工资已经达到151元。进入80年代,国人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增长旺盛,评弹行业随之复兴,苏沪各地纷纷兴办评弹团,几乎每个县城都有一个评弹团。热潮之下,也催生出了大量书场,当时先后开出的140余家书场,无一不是生意火爆:“只要上台,必定客满。听客没有位子,站在后面也要听。”当时,庞志豪乐于做一个“个体户”,工作时间灵活,收入比体制内更多。

随着电视机的普及,书场里的听客断崖式下跌,很快就只剩下一群老年人。到20世纪80年代末,140多家书场仅余十几家国营的还在坚持。庞志豪意识到,评弹当时就已然是父辈口中的那块“火腿骨头”了。

庞志豪演出

叶团长和他的地

评弹的兴旺期,杭州的大华书场也见证过。1952年,大华书场在积善坊巷开张,同期杭州城内还有三元、西园、吴山等多家老牌书场。鼎盛时,大华书场名家云集,书迷需要连夜排队抢票,京剧名家盖叫天亦是大华的常客,几乎每天都来。

好景不长,杭州的书场接连倒闭,作为“独苗”的大华书场也数度易址。20世纪90年代中期,大华再度面临搬迁,但新址一度迟迟未有着落。浙江省曲艺家协会多位老同志联名上书浙江省文化厅,才最终保下了大华。

2001年,大华书场又搬到了现在的青年路上。当时的叶明珠刚来杭州两年,还在做五金阀门生意。他断然不会想到,未来自己会与这家书场产生交集。

叶明珠是河北人。他早年也曾拜师学艺,学成后在一家文工团里说相声。在文工团里,心心念念想要成为“体制内”的叶明珠却始终拿不到编制。如此数年,叶明珠心灰意冷。1999年,他只身来到杭州下海经商。

但是叶明珠始终还是爱相声,更想登台讲相声。时间到了2008年,彼时郭德纲领衔的德云社火遍大江南北。叶明珠动了心,琢磨着自己是否能借着这股风潮,在杭州搞一个相声团体。他开始寻找合作伙伴,方法简单而又笨拙:“当时我就在QQ上搜几个关键词,杭州、相声、小品,没想到还真给我找到一个杭州相声群,成员加上我,总共3个人。我分别加了群主和群管理员的好友,跟他们好一通聊。最后群主跟我说,‘兄弟,别聊啦!那个管理员其实是我的小号!’”

功夫不负有心人,叶明珠还真就找到了几个同道中人。他们线上沟通,线下排练,四处推销自己寻找演出机会,但最终都无功而返。因为没饭吃,叶明珠的搭档拆伙了好几个。直至2010年,叶明珠和最后坚持下来的人共同成立了如今的笑海相声会馆。

传统曲艺讲究“靠地”,意指需要一个固定的演出场所。叶明珠满杭州找场地,最终相中了大华书场。虽然当时书场的经营状况不甚乐观,但终究是杭州唯一的专业书场,叶明珠认定,这里就是最理想的地方。2010年,笑海签下合同,在大华书场正式登台。

此后数年,大华书场每况愈下,其间还经历了多次转让。叶明珠记得,最惨淡时,大华书场已经几乎请不到评弹演员来演出了,说书先生不愿上门,经营方只能在书场里播放评弹录像应付听客。2016年12月末,大华书场又一次停业了。

反倒是叶明珠的笑海相声会馆逐渐有了起色。想起行业里“靠地”的说法,叶明珠不愿看到书场真的倒掉。他决定,接手大华。

叶明珠在接受采访

把老听客留住

庞志豪承认评弹已经日薄西山,但是如果有人就此放言评弹会灭亡,他必定要与人争论一番。20世纪80年代末,他在虎丘开饭店时,就已经为此和人争过:“我给他们算了笔账,1000个退休老人,有500个待在家里,有300个去麻将馆,有100个有其他爱好,就算只有一两个人进书场,按照这个比例,评弹也不会灭亡,还是有人要进书场的。”

30多年过去了,庞志豪的这一观点从未动摇。前段时间,他在上海徐汇区的书场遇到了一个退休工程师,这位工程师告诉庞志豪,年轻时他忙着工作,从不听评弹,现在退休后不会打麻将也不会跳舞,偶尔进书场一听,倒听出瘾来。现在,他还要拉着老婆一起听,夫妻两人每天下午必要听一出评弹,雷打不动。

“我30多岁的时候,看到台下的观众是六七十岁的老年人,现在我70多岁了,台下又是一批新的老年人,总有观众的。”庞志豪笃信这一规律。即便这些老年人此前不听评弹,但庞志豪认为到了一定年纪,身上自然会有个开关“啪”地打开,开始喜欢听评弹。

为了让记者信服,庞志豪举了个例子:此前他曾经在某地新办的社区书场说书,当地的老年人大多没听过评弹,还有的老太在台下剥毛豆。但半个月后,当初剥毛豆的老太也听得有滋有味,书场受疫情影响关门,他们还专门去跟社区提意见。庞志豪对评弹的信心也体现在自己的家庭里:去年,他的孙女从苏州评弹学校毕业,也和自己当年一样,开始“跑码头”。

对评弹抱有信心的还有叶明珠。2017年,大华书场重招承包人。叶明珠拿出家里几乎全部积蓄,又贷款一部分,最终凑出了40万元参与投标。叶明珠的竞标对手只有一个,是杭州的另一个相声团体。叶明珠最终如愿拿下了大华书场的经营权。合同明确,经营期间必须保障评弹在大华书场的日常演出。于是,这个对江南曲艺几乎一窍不通的北方汉子,就这么挑起了在杭州重振评弹的担子。

责任在肩,叶明珠丝毫不敢怠慢。在翻新书场硬件的同时,他找到了时任浙江评弹团团长的严小方。团长帮团长,书场重开,首要任务就是找说书先生。书场重开后的第一场演出,行话叫“开青龙”。2017年9月1日,大华书场请来了上海评弹团的名角毛新琳和周慧“开青龙”。

“毛先生擅长张调,技艺精湛。而我们杭州的听客,恰恰最喜欢张调。”虽然就着字幕才能听懂,但是耳濡目染多年,叶明珠如今对评弹也有了颇深的理解。他告诉记者,在严小方的操持下,说书先生终于开始回归,各地评弹团纷纷献艺,其中还不乏名家。比如庞志豪和他的兄长,“英雄豪杰”中的庞志英,也都曾在大华登台。

重开后的书场很快聚拢了杭州城里的老听客,当年座无虚席的盛况虽难重现,但日常演出台下也总能保证坐着六七十位观众。叶明珠说,评弹在杭州的影响力自然不及苏南一带,但听客们的耳朵同样“刁”得很,绝不是可以随便糊弄的。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出于疫情防控的要求,大华书场也不得不暂停营业。3月27日,书场获准重开,笑海相声会馆率先开箱。当时,杭州不少公共娱乐场所仍未恢复营业,先人一步的大华书场反倒是吃到了红利,相声演出票房喜人。

叶明珠自然也不会忘记自己的基本盘,4月16日,评弹演出再度开书。当时健康码刚刚问世,听客里不少上了年纪的老人玩不转智能手机,总不免抱怨。但是疫情防控容不得丝毫松懈,叶明珠专门购置了联网查验身份证的设备,让老听客刷证入场:“都是老听客,总要想办法照顾到的。”

“稳固住杭州评弹听客的基本盘,是我们的任务,在这一点上,我们从来没有动摇过。”叶明珠说。

叶明珠演出照

让新听客进来

但是,评弹真的就只能是专属老年人的曲艺形式吗?庞志豪不甘心。

10年前,庞志豪曾经在上海乡音书苑推出了6个夜场的《乾隆爷那些事儿》。从这一名字上就可以看出庞志豪的决心,他的拿手绝活是传统书《乾隆下江南》。上了年纪的人,可能大多对“乾隆下江南”的故事耳熟能详,但年轻人却未必对这个名字感冒,那时流行“××那些事儿”,庞志豪就给演出定名为“乾隆爷那些事儿”。

在内容上,微博、论坛上的热门梗也成了素材来源。说到乾隆皇帝微服私访,庞志豪会调侃个别官员用安排的“演员”应付上级领导的考察,传统书也随之凸显出了针砭时弊的现实意义。

为了跟上年轻人的脚步,庞志豪每年都会花很长时间上网,这也让他改变了演出的售票方式——他在几家知名的团购网站上推出了团购,还在现场举办了抽奖活动。

在叶明珠的努力下,大华书场终于在2019年实现经营收入20余万元,全面实现扭亏为盈。但是,盈利主要靠的是叶明珠的相声,而不是评弹。

深耕多年,叶明珠自己的笑海相声会馆在杭州的名气进一步打响,票房在长三角的同行中算是相当可观。反观评弹,基本盘固然是稳住了,但是每场六七十人的上座和10元、15元的票价,显然远不足以自给自足。叶明珠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书场开给外来跑码头的说书先生的演出费,单场平均在650元左右,而单场的票房通常只有500元上下。若是再算上为说书先生提供的住处的房租和书场内相应的水电、人力开支,评弹这个窟窿每年都在15万至20万元之间。

叶明珠坦言,自己现在是在用相声“养”评弹。不同于各地国营背景的演出场所,交到叶明珠手里的大华书场自负盈亏,并不享受任何补贴:“如果只有评弹,像我们这样的民营书场,可能就垮了。”

不过,靠着相声引流,大华书场在网上打出了知名度,成了外地游客来杭州的打卡地。同时,一些怀揣着文化猎奇心态的年轻人,也开始走进书场听评弹。“早些年如果有年轻人进来,全场肯定要行注目礼的,现在老听客们已经见惯不怪了。前两年电视剧《都挺好》把评弹带火了。我们这里三五不时也会有人慕名而来,坐下来听上一段。”

“这些偶然撞进来的,虽然很难留住,但终究是坐下来过了。只要坐下来,未来就有可能成为评弹的忠实听客。”叶明珠说。

大华书场老听客群在讨论苏韵评弹团的演出

10年前的那6个夜场,让庞志豪尝到了创新的甜头:“肯定是能赚钱的。”庞志豪说,当时的场租费是2000元一场,就算每次来100个人,50元一张票,每场的收入就有5000元,扣除各种成本,还有赚头。但是,在那6个夜场结束后,庞志豪并没有再往这条创新路上继续走下去。

“没有精力做下去。”庞志豪摇摇头,不再解释,但转头他开始说起了叶明珠所从事的相声行业,“我是蛮佩服他们的,经常换段子,我们是几十年不变。”

庞志豪经常看相声,对时下流行的脱口秀也很关注。10年前,他曾经与其他弹词演员讨论,可以借鉴海派清口的表演方式,尝试用一种新的形式表演评弹。现在,他还有这份雄心壮志吗?

“要创新的,等开春以后。”庞志豪低头想了想,下了这个决心。

栏目主编:孔令君 文字编辑:陈抒怡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邵竞

来源:作者:于量 陈抒怡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1 3dmx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