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长沙市准备在五一广场一带,兴建一座平和堂百货大楼。
在大楼挖掘地基的时候,施工方意外地发现了一个震惊全国的重要文物。
一开始,他们看到挖出的淤泥中似乎有些竹片。
有个工人感到好奇,拿了几片去旁边清洗,惊讶地发现竹片上竟然有许多文字。
这个工人认不出竹片上的古文字,猜测应该是古时候留下的文物,赶紧汇报给了上级领导。
随后,建筑公司联系了长沙市博物馆。
经过博物馆考古工作人员的鉴别,终于确认:这是汉末三国时代的竹简!
经过将近一个月的发掘清理,所有的文物都被收集完成。
原来这是一批三国时期东吴政权的竹简。
其中的内容可以与现有的史书相互印证,有非常高的学术价值。
更令人意外的是,这批竹简揭露出关羽之死并非大意,而是另有隐情。
一、长沙走马楼吴简这些被称为走马楼吴简的竹简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政治、军事、地理、文化、经济、职官、司法等各个方面。
一经发现,就立刻成为历史学者们趋之若鹜的研究对象。
长沙市自古就是我国南方的重要城市。
在三国时期,这里是荆州长沙郡的郡治。最初归属刘备,后来在湘水之盟签订后划给东吴。
上文所说的重大考古发现就在这里。
长沙五一广场
众所周知,历史学家陈寿所著的《三国志》虽然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史书,但它有一个小小的缺点,就是内容有些简略。
虽然后来南朝宋的裴松之搜集大量史料为三国志作注,但史料还是有些不够完善。
而走马楼吴简的出土则弥补了这一缺陷。
当然,这些竹简记录的,只是东吴长沙郡地方政府的的一些档案,并非东吴官方的历史资料。
但经过对其内容的分析,发现可信度还是非常高的。
长沙走马楼吴简
那么,竹简怎样揭露了关羽之死的秘密呢?
关羽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英雄人物,在他晚年的北伐中取得了辉煌的战绩。
先是水淹七军,生擒于禁,斩杀庞德,随后又将曹魏名将曹仁围在樊城,威震华夏,一时风头无两。
但是他辉煌过后却到了强弩之末,因为没有注意东吴的动向导致后院失火,最终一溃千里,败走麦城,从而遗恨千古。
这是后世常听到的关羽大意失荆州的故事。
这让人们往往认为关羽是不该失败的,一切都归咎于东吴的背叛和吕蒙的偷袭。
而根据竹简记载的文字,关羽之死很大程度上是他自己造成的。
武圣关羽
根据走马楼吴简中的信息显示,在建安二十四年以后,蜀汉的势力就退出了荆州。
按说这个结论不完全正确,因为在关羽败亡两年之后,刘备亲率大军征讨荆州。
但仔细分析后便可以发现,竹简的内容其实没有问题。
因为刘备这次东征,始终被陆逊阻挡在荆州西部地区。
也就是说,直到他在夷陵大败而归为止,他都没能走出南郡,甚至连江陵都没到。
而长沙郡却在南郡的东面,因此说长沙郡地方史料说关羽之后蜀汉就没有踏足此地也没什么问题。
至少在时间上是和史实相吻合的。
长沙走马楼吴简
既然竹简上的信息是可靠的,那我们便可以具体分析其中的内容了。
经过考古学家的破译,在竹简上发现了这样一句话。
“上中下品户数薄。其七户为上品,其一百一十九户下品。”
上中下品不难理解,这应该是一种分级制度。
但是只听说曹魏有九品中正制,而且那是对官员的评级认定,但竹简却显示荆州地区对老百姓也开始分级,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经过仔细研究发现:这似乎是关羽在治理荆州期间搞出的一种制度,为的是方便管理。
当时关羽把荆州治下的百姓区分管理,其中上品指的是大户人家,而下品则顾名思义就是穷苦百姓。
这样一来,等于关羽人为地把荆州的穷人和富人分为两类,在他们中间制造了隔阂,使得荆州出现了一个割裂的状态。
这种状况是很不好的。
因为根据上文数字的统计,荆州的穷人多达百分之八十以上,而富人则不到百分之二十。
两者贫富差距极大,人数也颇为悬殊,长此以往,矛盾爆发是迟早的事。
之前关羽坐镇江陵时期还好,毕竟有他在,谁也不敢挑头闹事。
但是当他出兵北伐后,江陵城内立刻开始暗流涌动。
可是关羽为了建功立业,没有顾及这些。
他没有关注自己的内部,而是盯着曹操的弱点看,看到他在汉中吃了败仗就急着出兵,最终为他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当跟随关羽出征的三万大军听说江陵已经被攻陷后,立刻作鸟兽散。
这就是因为荆州的穷苦人被压迫过重,要是能取胜还好,一旦战局不利立刻就会崩盘。
这一点在曹魏内部也有体现。
比如之前曹操调集大量军队在汉中和刘备争锋,后勤压力非常巨大。
最终因为前线粮草不足导致士卒逃亡,最后只好放弃汉中。
曹刘双方激战汉中
这样巨大的后勤压力给曹操制造了很多麻烦。他大量征集民夫,压榨百姓,结果造成多处发生起义。
比如南阳郡宛城就有侯音起义,而靠近洛阳的弘农郡陆浑县也有孙狼起义,弄得曹操狼狈不堪。
关羽北伐肯定会耗费大量钱粮,这些压力自然会转移到百姓身上。
穷苦百姓平时本来就被富人欺压,还要缴纳粮税,服徭役,肯定会心生不满。
虽然关羽对百姓的压榨力度不如曹操,也没有激起直接的叛乱,但当他形势不利的时候,对他有意见的人就会跳出来落井下石。
这样看来,关羽的数万大军几乎一夜之间溃散也不是不能理解。
另一方面,不仅关羽在荆州底层人民中得到的支持极为有限,他在当地上层中也没多么得人心。
荆州最早是刘表的地盘,刘备在穷途末路之下投靠刘表,算是个外来户。
而刘表也知道刘备不是池中物,唯恐他鸠占鹊巢,因此就把刘备安排到襄阳北面的新野,去防守北面门户,抵挡曹操的兵锋。
荆州牧刘表
后来刘表病逝,他的次子刘琮在荆州大族的拥护下即位。
没过多久,曹操发动南征,刘琮投降。
这个时候诸葛亮劝说刘备可以袭击襄阳,以此为基地对抗曹操。但是刘备没敢答应。
因为他知道荆州大族都打算投降,如果他跟刘琮撕破脸,这些大族肯定会一起反对他。
赤壁之战以后,刘备自己打下了荆州南部四个郡,而孙权也把南郡借给他。
到现在时间也就短短的几年而已,刘备势力在荆州的根基其实并不深。
而这就为后面荆州军队的叛逃埋下了伏笔。
关于这一点,走马楼吴简依然有相关的内容可供参考。
比如下面这句话:
“军故吏,东阳里,增丁一万。建安二十四年,秋,叛出走。”
这句话就是说:
关羽在荆州期间秣马厉兵,为了北伐大肆征兵,在东阳里这个地方招募了一万军队,但是到建安二十四年秋天,这一万人全部叛逃了。
其中包含的信息量很大。
首先看这个时间点,是建安二十四年秋天。
秋天是七八九三个月,也就是这支军队叛逃的时间。
八月份于禁七军覆灭,关羽的声势到达了顶点。
这只叛军应该没道理在这之前叛乱,否则关羽内部出现这么大问题,自顾不暇,又如何取得大胜呢?
因此具体时间肯定是在九月份。
而吕蒙开始行动是在十月份,也就是说,这一万军队的叛逃是在大本营江陵出事之前,因此跟前文所说的士卒因为压迫过重而逃亡是有区别的。
那他们究竟是为什么叛逃的呢?只有一个解释,那就是有人鼓动。
这一万人应该不全都是普通士兵。因为他们是叛逃,而不是普通的四散逃亡。
这说明他们是有组织的,肯定有人牵头。
这个牵头人不会是一般人,应该是有一定身份的,即我们前面所提到的世家大族成员。
正因为蜀汉势力在荆州的根基不深,世家大族对他们的支持也非常有限。
因此在关键时刻给关羽背后来了一刀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关羽大意失荆州
总之,关羽的失败有着多方面的原因。
其中刘备在外交方面的失败是主要原因,而关羽自身的肆意妄为以及穷兵黩武也不能忽略。
这一系列原因,导致蜀汉无论在外交还是内政方面都处于非常不利的局面,同时也给了东吴可趁之机。
刘备对东吴的态度害了关羽关于蜀汉在荆州的失败,作为主君,刘备也要承担很大的责任。
刘备在荆州的地盘南郡,最早确实是孙权借给他的,现在人家要收回去,也是天经地义。
可这时候刘备却说要攻下凉州才归还荆州,这不是信口开河吗?蜀汉自从建立到灭亡也没攻下过凉州。
刘备这种态度已经激怒了孙权,因此双方关系破裂是迟早的事。
孙权和刘备貌合神离
另外就是刘备称王一事。
当时孙权只是讨虏将军、会稽太守,刘备一下子做了大司马、汉中王,这让孙权如何能接受呢?
关键是刘备根本没跟孙权说这事,完全是自作主张,从哪方面看都不是一个同盟应有的态度。
所以说孙权背盟固然有不对的地方,但是刘备自己的处事态度也有问题,荆州的丢失不能全怪关羽。
刘备自封为汉中王
当然作为荆州地区的最高统帅,关羽也是有责任的,但他并不是因为大意才失败的。
按照史料的记载,关羽在襄阳和樊城一带与曹仁和徐晃激战。此时曹操损兵折将,无力支援,他唯恐许昌有失,因此便有了迁都的念头。
不过这时候司马懿出来劝阻,制止了曹操的冲动。
他的理由有两点。
司马懿为曹操献计
于禁的七军全军覆没并非因为他作战不力,而是因为遭遇了洪水,这是天灾,难以预料,只不过运气不好罢了,所以没必要太过沮丧。
一旦迁都的话,中原、淮南和荆州的百姓都会动荡不安,到时候国家就伤了根基。
刘备和孙权表面上是同盟,其实他们内部也有矛盾。
之前他们双方就因为荆州南部的零陵、桂阳和长沙三郡险些大打出手,最后是刘备退了一步割让两郡他们才暂时握手言和。
不过这个裂痕既然已经出现,就很难弥补了。
现在关羽连战连捷,刘备也称王了,孙权哪里咽得下这口气?
所以只要派个说客,许以利益,必然能让孙权背盟,从而出兵牵制关羽,那样我们的危机就解除了。
曹操对司马懿的计策非常赞许,并加以采纳,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第二点,这指出了孙权和刘备两家的内在矛盾,也为后来孙权背盟一事埋下了伏笔。
如果简单地看史料的话,会给人一种关羽虽败犹荣,孙权是背信弃义的小人这样的结论。
武圣关羽
事实上如果深挖细节,我们会发现关羽自身也有很多问题,这些都是与他的败亡分不开的。
到了建安二十四年年底,关羽在前线已经到了强弩之末,因为前线樊城距离他的大本营江陵有五六百里的路程,补给线很长,因此他陷入了缺粮的困境。
后来关羽在听说东吴偷袭江陵后,一开始并没有撤退的意思,而是在犹豫。
而当吕蒙出兵袭击关羽的粮道,毁坏他的辎重后,他就立刻撤退了,这证明他的粮草储备确实不充足。
面对缺粮的困境,关羽当然不会坐以待毙。
不过当时襄阳和樊城一带遭遇了百年一见的特大洪水,粮食肯定是颗粒无收,所以他想征粮也征不到。
于是关羽想到了之前的一件事:当时陆逊给他写了一封信。
信里提到:与您这样德威并重的人为邻我万分荣幸,因此我愿意为您倾尽全力。
东吴袭取荆州的第二功臣陆逊
这句话怎么理解都可以,有可能就是陆逊随便客气一下,也有可能是他给关羽挖的坑。
不管怎样,在关羽看来,这是他的一个机会。
结果关羽擅自取走了东吴存在湘关的粮草,给了东吴出兵的口实。
这件事可大可小。如果东吴真的是铁杆盟友,那他们做个顺水人情也无所谓,问题是东吴早就非常不满了,这下问题就严重了。
左传中有一个周郑交质的故事。
当时两国相当于已经签订了同盟协议,但是后来郑国大臣祭足割了周国的麦田,导致两国交恶。
这件事虽然不是两国反目成仇的根本原因,但它却是直接诱因,就跟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萨拉热窝事件一样。
春秋时的周郑交质事件
关羽可是熟读左传的,不可能不知道这个故事。这哪里是大意,根本就是故意啊。
除此之外,这一行动还暴露了军事机密——前线粮草不足。
这下东吴怎么可能还不动手呢?
总而言之,根据史料的分析,就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关羽的失败并非大意,也不完全怪东吴背信弃义,他自己也有很大的问题。
关羽崩溃速度过快不合常理在吕蒙白衣渡江,偷袭关羽的大本营江陵和公安时,他自己也想不到竟然会这么顺利。
吕蒙白衣渡江
按说江陵城高池深,也有精兵防守,无论如何也该抵挡一阵子才对。
可是江陵守将糜芳轻易投降了,将城池拱手献给了东吴。
而公安守将傅士仁也毫无抵抗。
这就很不正常。糜芳和傅士仁二人是很早就跟随刘备创业的元老级人物了,怎么会这么轻易就被渗透了呢?
传统观点认为是关羽骄傲自大,没有处理好人际关系,让糜芳和傅士仁心生怨恨,于是选择了反水。
不过他们并不是个别现象。在江陵丢失后,蜀汉所占据的零陵、武陵和南郡三个郡全部望风而降,基本没有任何抵抗。
甚至陆逊还孤军出击,直接抄了关羽退回巴蜀的咽喉要道秭归,将他困死在荆州。
东吴大都督陆逊
除此以外,在关羽回师援救江陵后,没过多久他的几万兵马就开始溃逃,最终成了孤家寡人。
这一切似乎都说明关羽在荆州不是很得人心。
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这不只是关羽自身性格的原因,甚至这都不是主要原因,关于这一点,一个考古发现可以提供合理的解释。
根基不稳和内部动荡导致关羽迅速败亡在吕蒙和陆逊发起偷袭后,进展异常顺利,几乎兵不血刃拿下荆州。
要知道公安城是当初刘备驻扎过的地方,防备不可能不森严,江陵更是关羽费了很大心血修建的要塞。
但是吕蒙仅仅派遣虞翻做说客去进行了一番劝降,傅士仁、糜芳等一众将领就都投降了。
这也体现了关羽是多么不得人心。
在三国志中,陈寿对关羽的评价就是虽然善待士卒,但是看不起士大夫。
著名史学家陈寿
比如黄忠,关羽在得知自己和黄忠被封为同级别的四方将军后,对刘备派来的使者大发雷霆,说自己不跟老兵为伍。
这就太过分了,使者费诗当时虽然身份不高,但他是代表刘备来的,怎么可以这样做呢?这也太失礼了。
除此之外,关羽连马超也看不起,多亏诸葛亮一番劝导他才偃旗息鼓。
这样的做派正是他在荆州人缘不好的原因,最终也造成墙倒众人推的悲剧。
这就是关羽在上层的失败。
同时他虽然号称善待士卒,其实在底层中也很失败。
吕蒙占领江陵后,他对于当地的人民以礼相待,秋毫无犯,抚恤吏民,以安定求稳为主。
这和之前关羽的政策有很大不同,因此颇得民心,当地百姓基本没有反抗。
而吴简上有这样一则记载:
“羽使人与蒙相闻,羽人还,私相闻讯,咸知家门无恙,见待过于平时,故羽吏士无斗心。”
关羽败走麦城
说的是关羽在听说老家江陵被吕蒙夺取后,派人去交涉。
结果这个使者回来后把消息扩散出去了,士卒知道自己的家属安然无恙,因此斗志全无。
三国志中也有类似的记载。
这本来是吕蒙的攻心之计,但能够这么轻易实现,也是有原因的。
当初刘备讨伐益州刘璋,期间战局不利,因此从荆州抽调了几万军队支援前线。
这些部队都是刘备手下的老兵,调走以后荆州就空虚了,因此关羽才会大肆征兵。
其实这些士卒没有什么忠诚心,只是为了在乱世中活下去而已。
而且他们就是荆州本地人,自然会顾着家里。
在荆州本地作战其实用本地人是不好的,按照孙子兵法的思想,这叫散地作战,非常容易溃散。
虽说关羽征兵也是无奈之举,但这确实是他的几万人马迅速溃散的主要原因之一。
关羽败走麦城
吕蒙则恰恰相反,他的攻心之计解决了关羽士兵的后顾之忧,因此可以轻易把他们招降过来。
由此可见,关羽在荆州的百姓和世家大族中都不怎么得人心。
除非他一直取得胜利,人们都不敢有异动。
而只要他战局不利,所有矛盾立刻就会爆发。作为荆州都督,关羽是失职的。
走马楼吴简为历史研究提供了大量宝贵资料,以上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还会有更多发现。
另一方面,从关羽的失败中我们可以得到很多教训,无论做什么事,都必须先争取人心,要团结大多数人,而绝不能把大多数人推到自己的对立面。
而这一点,吕蒙要明智得多。
编辑:takeshi
责编:Thali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