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尔热水器排污口有泡沫胶(海尔热水器排污口有个塑料膜)

海尔热水器排污口有泡沫胶(海尔热水器排污口有个塑料膜)

首页家电维修热水器更新时间:2022-03-07 22:21:55

12月13日-15日,36氪WISE2021新经济之王峰会在上海举行,今年我们以「硬核时代」为主题。“硬核”是当下时代和大环境带给中国新经济企业的挑战和机遇,一方面要求企业关注技术创新,找到自身“硬核”壁垒;另一方面要求企业回馈社会,展现更多“硬核”责任与担当。在从商业模式创新的“应用时代”迈向技术创新的“硬核时代”之际,我们与上百家硬核企业汇聚一堂,聚焦宏观政策、智能制造、半导体、新能源、新消费等热门赛道,全方位探讨各领域如何构建以创新驱动的硬核竞争力。

过去5年,生命科学领域的投融资热度只增不减,从去年疫情至今,这个领域又迸发出许多新的机会。作为专业性较强,存在各种各样的深水区、雷区的生命科学领域,投资的火热是否会成为未来的常态?这个领域“水深鱼又大”的细分赛道还有哪些?

基于此,一场以“投身生命科学的星辰大海”为主题的圆桌论坛在36氪“WISE 2021中国产业投资峰会”展开。参与本场论坛的嘉宾有盈科资本合伙人、生命科学研究院院长施正政,松禾资本合伙人曾晓玉,朗姿韩亚资管执行董事吴平,海尔资本执行总经理刘洪波,本场论坛由正心谷医疗健康团队执行董事杨益主持。

“投身生命科学的星辰大海”圆桌对话现场

以下是对话实录,36氪编辑整理:

杨益:谢谢36氪提供这个机会,大家我是来自正心谷资本的杨益,也是今天的客串主持人。今天的圆桌论坛有一个很有诗意的名字,投身生命科学的星辰大海。首先第一个问题请所有的嘉宾来介绍一下自己的情况和我们各自所在的基金的情况,特别是在生命科学领域的情况。

我是在生命健康领域大概15年的工作经验,之前在一个产业方国际比较知名的生命科学工具的企业—丹纳赫负责并购,今年加入了正心谷,正心谷是在新消费、新医疗和新科技这三大赛道较为专注的私募基金。

施正政:我来自盈科资本。盈科资本是一个大型PE机构,资产管理规模达五百亿。有两个专注点,一是硬核科技,二是生物医药。生物医药我最近在主持,主要特点是覆盖面非常广,我们cover医药、疫苗、器械、诊断、CXO(研究服务),以及渠道。还有投资体量比较大,出手大概一亿以上一个项目。再加上一个特点是研究型,我们团队有资深的生物医药、基础科学和产业背景,投了一系列项目,包括康华生物等著名项目。

曾晓玉:大家下午好!我叫曾晓玉,来自松禾资本。松禾是1996年由厉伟和罗飞先生发起创立。核心团队具有20多年的科技投资经历,亲历中国科技发展,对行业有着清晰研判。长期发掘并推动中国科技创新创业,致力于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投资机构。我们目前管理的资金规模是超过180亿,投资项目近400个,助推优秀企业并购或成功上市57家。目前医疗基金是从2016年底开始运作专业的医疗基金,目前有20亿的规模,希望能够和大家一起投身在星辰大海里,谢谢!

吴平:大家好!我是吴平。我目前在朗姿韩亚资管的股权与产业投资部负责大健康板块的投资。朗姿韩亚是一个综合的资产管理平台,累计资产管理规模超过250亿,包括不动产、夹层和股权投资。私募股权投资包括大健康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两个方向。大健康板块,我们更多的关注在创新药和器械,同时我们跟产业方一起也在布局消费属性强一些的医疗健康赛道。

刘洪波:我是刘洪波,在海尔资本负责医疗器械方面的投资。海尔资本是海尔金控旗下的产业全生态投资共创平台,围绕产业生态布局进行投资,通过产业全生态投资模式,链接多方资源,进行产业重构,打造多方共赢的产业共创生态集群。海尔资本围绕海尔产业生态进行投资布局,聚焦医疗大健康领域,重点布局医疗健康产业下的医疗科技、医疗服务、医疗器械等相关细分赛道。海尔资本目前管理基金26支,整体资产管理规模超500亿元,以独特的“产业全生态投资共创”模式,通过整合项目、产业、政府等多方面资源,打造差异化的产业投资机构。

对于细分领域关注点的变化

杨益:谢谢各位。第一个问题,在过去五年,既然说一片星辰大海,从各自的数据可以看到在生命科学的赛道,过去五年的投资可以说是只增不减。从去年疫情以来,也是让整个国家社会和资本方对于生命科学的投资有更多的热情,迸发出很多新的机会。能不能请几位分享一下目前生命科学板块在各自机构中配比情况是怎么样?经历了怎么样不同的周期的迭代?在今年以来,有没有一些关注的细分领域在大的生命科学赛道里面有一些变化?

施正政:我刚刚说我们比较专注生物医药,今年还没有统计,去年项目总数的60%在生物医药。今年一年经历激情澎湃的过程,还有最近有一点降温的过程。要总结的话,年初赛道的重点肯定是新冠相关的,疫苗,mRNA技术,抗新冠药物等等,那时候创新药比例特别高,再加上疫苗。大概8月20日是一个转折点,恒瑞"黑色星期五",二级市场下调,我们确实也调整了赛道的比例,创新药降下来,同时投一些to B的项目,创新药上游项目,还有新技术像细胞、基因治疗,核酸技术,干细胞相关的再生医学,还放眼未来,看"杂合技术",就是跨学科的技术,生物医药 科技,像脑机接口

杨益:谢谢施总。下面请来自于朗姿韩亚的吴总来分享一下。

吴平:朗姿韩亚目前在私募股权领域投资两个方向,分别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医疗健康,配比大概是1比1。我们机构目前还是比较年轻的,2018年才开始投资股权,机构内部的投资迭代也还不成熟,但是有一个趋势,特别今年下半年以后,二级市场的港股和纳斯达克市场整个下行的情况下,我们确实做了一些思考和调整,包括投资策略、投资阶段和投资领域的变化。

第一个变化,在坚持中后期项目投资为主的基础上,下半年在这类项目质地的评判标准上更严格。过去我们的标准相对宽松一些,例如创新药项目只要符合成功确定性高,国内进度领先,科创板IPO科技属于符合,就会在我们考虑范围之内。但是,鉴于二级市场的变化以及医保谈判带来创新药定价下行的压力,国内市场几乎难以支撑那些Me too和国内权益的license-in类型的项目,因此对创新药我们的判断标准增加了项目国际化竞争力,要求有潜力吸引跨国或大型药企去跟初创企业谈授权合作,如果没有我们可能就不考虑了。

第二个变化,在投资阶段上,我们开始往前移。因为中后期目前来看来比较贵,而且优质标的不多。在这类早期的项目中,我们更关注一些前沿赛道,比如肿瘤免疫细胞治疗,基因治疗,ADC和基因治疗等技术前沿领域,对于国内的初创企业来说有更多的改进空间去做,而且只要做的好,就有希望获得大型制药企业的青睐,完成出海的目标。

第三个变化,在投资领域上,我们做了拓宽。鉴于跟消费健康和医美领域产业方的一些合作和资源背景,叠加国内品牌和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下,我们正在布局一些消费医疗相关的项目,包括前端的一些活性原料,下半年也投了一个类似的基于功能性护肤品前端活性原料供应商。

至于关注领域的变化,最大的变化可能还是整个二级市场对我们的冲击,对整个估值理念,包括一些赛道的想法,所以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未来可能核心关注在创新药多一点,器械板块因为目前的企业大部分针对中国市场,鉴于国内带量采购带来的价格风险,市场容量会急剧萎缩,投资人的预期也会很差,短期看,风险可能还是比较大,看不到大的利好和技术创新。创新药这一快由于天花板相对较高,越来越多的国内biotech企业,有能力开发一些国际竞争力的产品,因此对国内市场的依赖和预期可能会降低,所以未来重点我们还是会更多关注创新药这个赛道。

杨益:谢谢吴总。我自己代表正心谷也来分享一下,刚刚介绍正心谷在消费科技和医疗方面,我们一直在采取比较平衡的策略,各1/3。总体我们在资金各个板块的配比,拉到比较长的时间上,没有特别大的变化。生命科学板三个块个明显的趋势,一是新的治疗手段,所谓越来越生命化。大家想一下从化学合成小分子化学药,到生命活性的抗体药、蛋白药,到细胞治疗,新的检测手段越来越接近生命的本体。所以我们在投创新的时候沿着所谓的生命化,生命的中心法则,DNA到RNA,投创新的治疗手段。二是IT和BT的融合,科技和生物的融合,AI的技术,信息化、自动化的技术,在药物研发端会越来越多的应用。跨界会产生很多创新和投资的机会。三是国产化,新冠疫情以后,其实把我们很多创新药的科学家都从原来的研发科学家或者临床科学家给活生生逼成供应链专家,看上游的原料能不能从德国、美国是否及时过来,上游供应链国产替代大有所为,未来会产生比较头部的公司,全球具有竞争力,把上游国产化这个一块去捡起来,还是围绕着医药的这些方面。

2021下半场投资机会在哪里?

杨益:下一个问题请我们的曾总和刘总回答一下。根据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们的投资事件达到495笔,相比去年同比上升70%的增幅,下半年两位所在的机构,从出手节奏来讲,跟上半年相比有没有新的机会?

曾晓玉:趋势来讲,在2020年已经出现在生物医药领域的突发爆发投资的趋势。上半年和下半年的机构来看,有几个现象,C轮往后的热点频出,而且能看到不管是投资的案例数,还是金额出现了双增长的局面,说明大家更聚焦商业模式相对成熟的项目上。比如说大家看到的比较多的医疗机器人的方向,AI影像学的方向,临床检测类质谱类都获得非常多的相关的一些融资。因为我们松禾主要是关注在创新器械,还有基因诊断,分子诊断这个层面的GCT投资方面,这里面也能看到有非常多的案子都出来。另外就是像合成生物学,我们在2020年初的时候投资号称合成生物学的第一家,蓝晶微生物刚刚做天使投资,今年下半年整个估值成长还有它的产业的发展的情况都让我们投资人来觉得很amazing的状态。在资金和技术迭代的支持下,就会有这样一个局面,同时从二级市场反映下来,就是特别最近的港股和美股环境发生一些变化,有一些计划港股上市的公司在crossover轮融资受到一些阻滞。这种二级市场变化也会简介传导到我们的一级市场。

年中的时候投了一些项目,整个估值翻了几倍,在最近一两个月的投资的时候,就会变得非常的谨慎。在总的基本面或者是大的环境还没有非常大改善情况下,单纯靠估值增长或者是资金推动是很难支撑过去的这样一个投资。我们不断在投资的同时,也做一个复盘。后续可能还会继续更关注技术带来的一些驱动,以及往前沿方向,前沿前瞻性的研究能够给我们在行业上找出更好的标的。

刘洪波:因为海尔资本是一个产业投资机构,所以我们的投资风格一直都是偏谨慎。我们基本上是会围绕着自己的产业的方向,我们会在选择方向上做大量的工作,我们一旦选定方向,会在这个方向上会进行谨慎的布局。我们其实对于这个问题来讲,我个人认为,比如说集团对于生命科学产业,我们其实选的是基于我们现在的优势,我们的制造,我们的物联网,我们会在这个产业的上下游,比如说相关的一些实验室的设备,包括工厂里的一些日常使用的设备,我们通过这一块设备的物联网的升级,我们帮助或者协助这些企业来做一个更加高效的管理,这是我们对于生命科学这一块的态度。

这个问题就是接下来刚刚郑总讲的已经很全面了。比如说到底是热还是收紧方面,还是要看供给端。从2020年到现在生命科学包括整个医疗产业都非常热,我觉得热的原因也是各位大佬的基金在2020-2021年也募资了很多钱。其实也接下来要看整个国家战略调整,包括我们的房地产的调整,你这个钱到底进入什么样的行业?因为任何事情都是有波动的,现在可能是波峰波谷,你不知道下一个波峰是什么时候,我们还是要看大的趋势。

什么样的投资人才能做好生命科学投资?

杨益:谢谢。下一个问题是关于我们机构本身团队的情况,因为大家都知道生命科学的领域是专业性非常强的,虽然看起来是星辰大海,诗情画意,但是里面有很多的深水区、雷区。从机构内部的人员配置,组织架构等方面来看,什么样的背景和特质才能做好这个生命科学投资?

施正政:很明显,现在投资机构都有一个趋势叫"博士率"很高。我认为需要三方面的专业知识,一方面是医学,临床医学,最好是学过医学本科,对任何疾病,比如感染性病、消化系统,妇科、儿科,都有感性的认识。第二方面是基础科学,基础科学就是大学教授般的工作,非常深,深到每个分子机理,疾病基础,到时候去企业方去看信号通路,你不会被懵到。第三方面是产业,最好是民企、外企亲身经历过,你感受他们的酸甜苦辣,成功喜悦,还有痛点,跟创始人是天然盟友,很容易建立信任,而且可以投后赋能。整个团队这三方面的专业知识要融会贯通。

曾晓玉:施总讲的非常全面。最近我们在招聘过程中也是发现投资岗位的博士化率非常高,有时候筛选出4份简历,有3份是海内外博士学历,这个确实是对我们这个行业整体提升还是蛮有帮助的。

从公司方法论找项目和做投资的角度,我想再补充三点。

第一,我们作为针对硬科技的民营的风投公司,我们在大湾区的区位蛮重要的,所以我们这几支医疗基金我们是有一个北京、上海、深圳这样一个湾区的布局。

第二,反复强调到的前沿性研究。在去年疫情开始的时候,大家有一段时间很迷茫,不能出差。我们公司就号召大家练内功,让我们的投资团队所有四条线的投资团队来每两个星期强制出行研报告。这样对团队的主动的思考和深度的思考,都有非常好的锻炼。我们发的行研报告在公众号里面一下子就成了一个热文。

第三,在找投资和建立投资体系的时候,这些年是积累了一个产投融合的生态圈。通过我们的投资企业,还有已上市的公司,我们围绕几个核心在基因测序领域、围绕龙头华大基因,在创新药方面,有苏州的小分子创新药开拓药业,还有CXO企业的昭衍药业等,围绕上市公司做一些生态型的投融资的布局。这是投资这方面的一些方法论。

杨益:谢谢施总和曾总。我补充一点,从团队本身的架构来看还是多样性,一个团队本身背景的多样性,看事情本身的多样性,会给团队带来额外的价值,有一些特别了解创新药,有一些特别了解生命科学上游,有一些是在产业方做过,本身有科学背景的,有一些可能反过来是对于融资和资本市场比较熟悉的。一个好的团队,也一定不是单兵作战的,最后是一群有共同文化,能互相合作,互相取长补短的团队在一起合作,在这样复杂和竞争激烈的生命科学投资的市场里可能才能作为一个整体,作为一个团队赢得更多好的项目。

高估值泡沫有所缓解还是更严峻了?

杨益:下面的问题交给吴总和刘总。从去年新冠以来,整个生命科学高估值也是被很多的投资人一直在讨论。从两位的角度看,高估值从去年开始到现在是缓解还是更严峻了?

吴平:关于这个问题,估值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从二级市场角度来看,这次港股包括纳斯达克整个估值在2020疫情之后上涨的很厉害,指数都很高。但是,最近港股的医疗板块可以看到从8月份开始之后一路向下,整个跌幅很大,包括创新药和创新的一些器械标的。从这个角度来讲,二级市场的泡沫在港股释放的差不多。为什么这种高估值在当下被刺破了?核心的逻辑还是在于整个的资本市场中,在经历超预期的兴奋以后,大家需要看到这些公司的业绩是否符合成长预期。我们可以看到在创新器械赛道,显然国内的这些公司在业绩上不及预期的,叠加国内的集采降价风险,这种终局思维预测的市场空间在当初预期下,显然可能不成立,下跌就成为必然。当然,还包括外围纳斯达克在中小市值的生物科技股的下跌也有一定联系。另外,在创新药赛道上看到分化比较大,有国际竞争力的生物科技股市值维持的比较好,比如天境生物自主研发的差异化CD47靶点,凭借优异的临床结果和快速的推进速度获得艾伯维的认可,让公司在过去一年表现较好。港股的科济药业凭借First-in-class潜力的实体瘤car-T产品的不错临床数据,二级市场的投资人也看到了未来这方面的潜力,给予了较好预期,可以看到港股和纳斯达克一样,愿意为创新付出溢价。

另一个层次,来到一级市场,一级市场一旦估值上去,几乎很难下来。所以这个时候确实挺尴尬的。包括最近比较热的合成生物学,如果理性一点或者回头一点,当你在二级市场上市,产品迟迟不兑现,这个估值同样也是撑不住,像当初港股的企业也是一样的。

回到这个角度,我们应该如何去应对这个问题?我自己和团队的考虑,因为我们本身是中后期要投,不能因为二级市场的波动或者情绪不投,所以我们的策略还是基于刚刚我们提到的。我们现在密切的关注一些创新药的团队,他们即使在后期的项目,但是可以看到它的管线,在未来两年之后可以看到整个行业数据的释放,以及公司的数据的释放带来的利好,推动整个估值的提升。

因为后期的项目比较少,正如之前我提到策略上就要开始前移,往前移就非常看中赛道了。赛道刚刚曾总、施总提到一些方向,我补充一点,我们现在正在关注的一些前沿技术方向,在临床被初步得到概念验证后,依然有很多改进和追赶的空间。中国经过过去五六年的发展,产业链的体系、人才,包括基础设施,包括对创新药的理解都在逐渐升高,像细胞治疗、双抗、PROTAC、ADC药物有很大的机会做一些新的创新,去挑战原来只能在欧美国家的团队才能做的事情。

刘洪波:对于估值高低,我谈两点。

第一,我们可以问自己一个问题,我们目前的生命科学的技术已经到顶峰了吗?我觉得远远没有到。我觉得大家可以思考。

我们目前用这个技术,我们满足现在的临床的需求了吗?我觉得这个也不一定,所以我觉得这个问题,就像这样的问题如果考虑清楚,这个估值高低自然就会有答案了。

第二,对于产业投资来讲,对于这个问题稍微好一些。因为在考虑,不赚钱肯定不行,我们在考虑财务价值的同时,我们会考虑战略的价值。我们在战略价值允许的范围内,我们会允许高估值,前提是要跟我们的产业十分的协同。

“链接、重构、增值、分享”是海尔资本一直以来的投资理念。通过布局物联网的核心技术,深挖升级生命科学以及大健康产业各个场景,升级研发、生产、使用设备,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社会总体成本,为创新赋能,为人民减赋。

生命科学的创业者画像

杨益:谢谢两位的分享。下面一个问题是关于创业者,因为在生命科学细分赛道很多,不同的赛道也需要不同的类型的创业者。接下来海尔资本的刘总,因为您是一个产业资本的代表,从运营能力很强的产业资本方来看,在您亲睐的创业者里面,他的画像会是什么样的?

刘洪波:我觉得主办方选的这个问题很好,就跟找对象似的,这个标准在不同的时期是不一样的。从目前的阶段,我们更倾向于,首先认为你选的这个行业是跟我们选择的我们的战略是十分契合的。二是你创业者的本质是什么?你对这个行业有充分的理解,你要有创业精神,你要通俗的讲你要保利,资本得出去,遇到问题,努力解决问题,你要有焦虑,你要有自己心理承受能力。三是让你的团队不断变好,让你身边的人不断的变好。这三点已经是非常成功的企业家了。

曾晓玉:对于创业者,我们公司厉总总结过一个企业家创始人,他在团队、创新和企业家这个三角关系的角色里面是一个怎么样的模式?创新他一定是有棱角的,但是他带团队,这个团队是一个圆形才能有效协同减少内耗。我们认为好的创业家既坚持自己的原则,但是在很多问题上懂得变通。

举一个例子,我们投了一家做基因科技的科学家出身的创业者,他对于产品,对于研发是一直非常执着,前期在投入做大panel基因服务的时候,花的成本非常高,但是他一直坚持,就坚持到把竞争对手大PI帮他站队。同时他意识到自己销售过程中的短板,很快冒着一种阵痛,调整了公司的销售策略,他既有取舍,也有坚持。而且他同事跟我说,看公司的服务器,创始人经常在很晚的时候、用闲暇的时间,都会看文献,他是公司看文献看的最多的人,超过一百多个人研发团队几十号大博士,所以这个也是我特别钦佩的创业家的意识。他心里是有一个小太阳,一直在照亮着别人,而且非常善于分享,善于带团队。

杨益:谢谢曾总,小太阳的比喻非常形象。

未来水深鱼又大的细分赛道在哪里?

杨益:来到圆桌论坛最后一个问题,在我们星辰大海,从各位的角度看未来的三到五年,在这片大海里面还有哪些细分领域是水深鱼又大的赛道?

施正政:我们的观点是这样:未来三到五年要看到2030年的市场,2030年人类健康的需求。因为药物器械的研发有一个时间周期,现在必须看到一个周期以后,那就到了2030年代了。今天讲赛道我不讲某个技术赛道,比如mRNA技术,我会回到疾病领域,刚刚讲到临床医学,我提倡五大领域,因为它们是2030年代人类健康的刚需。

第一,那个时候人口老龄化非常严重,我提倡"衰老和退行性疾病"领域,要重点布局。虽然目前困难重重,失败率非常高,但是2025年以后,特别2030以后,许多重磅药物都将出自"衰老和退行性疾病"那个方向。

第二,代谢病和肥胖,这是现代人非常高发的一种状态。比如糖尿病在中国就有一亿多患者。

第三,精神神经方面。现代人的压力和焦虑是增高的,但是被忽略了。物质丰富以后,如果不开心,其实是没有意义的,投资要投到抗精神病,抗抑郁症方面。

第四,抗感染。我们始终把超级细菌和超级病毒列出来,作为战略重点。新冠让我们深受其害,这一波疫情,让我们下决心既要有预防手段又要有治疗手段。

第五,不言而喻是肿瘤,但是门槛提高了,就是要达到"难治性肿瘤的治愈"。我们现在投资,应该想到2030年大部分肿瘤成为慢性病,可以控制了,所以这个方向是难治性肿瘤的治愈。

曾晓玉:施总讲的非常全面了。我作为比较关注的未来三到五年的投资脉络。因为最近是跟一些产业公司有一些很深的合作,我认为很多新的技术和科学推动的基础是由于工具的产生。我们看到有一些很好的工具,还有积累的大的数据,未来三到五年会更关注在基因相关的生命中心法则上。在基因分子的层面上,从预防、筛查、诊断到治疗,其实是可以做成一个闭环,相应我们会在GCT基因细胞治疗的领域会往前走的更早。

第二,因为有了很好的工具,我们可以探索更多的关于生命起源,华大最近提出时空组学的概念,我们单细胞怎么样发育成胚胎,从单细胞怎么样分化,其实这也是非常有趣,能做很长时间的很大的科研,而且会有很好的一个应用的场景,国内国外很多科研院所已经正在做了尝试。

第三,大家会关注的比较少,就是我最近刚刚从三亚回来,是跟中科院深海所做了一些交流。我们对于深海的理解相对来说比对外太空的理解要少,深海有很多关于生命起源的一些特定的场景,还有一些科技的,我们想不到的事物在里面,也会在这方面会做一些比较早期,非常早期的一个探索。

吴平:刚刚施教授从疾病的领域谈了未来3-5年投资方向,已经做了很全面的阐述,我也非常认同。这里我主要角度会不一样,补充一下。我从技术的角度来看未来三到五年的机会,因为我本身做药,我对药比较熟悉一下。小分子、大分子、细胞治疗药物,在这个领域会有非常多的机会

小分子,在之前大家认为可开发的靶点没有了,现在最近刚刚19-20年的初步临床数据出来后,结果非常理想,提供了POC概念的论证。这个技术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不可成药靶点的开发,大大拓宽了应用场景,为很多新靶点和传统靶点提供新的小分子开发思路,对siRNA技术可能是一个较大的冲击。所以这个方向我认为不是几家公司,未来3-5年国内会有一批公司出现。因此,在在小分子赛道最看中这个方向。

大分子,现在单抗没有太多的机会 ,技术上也没有太大难度,新的靶点也不容易找。双抗和ADC,目前看提供了新的机会,在两个领域依然有很多优化的技术空间去进一步完善,如何理性和合理的设计后,在临床上头对头挑战单抗等传统疗法。目前这里有很多创新的机会,或者有很多尝试,像当初小分子改造方面一样,会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从而为大量的Biotech企业出现提供机会。

细胞治疗这一块,尤其关注肿瘤免疫细胞治疗,CAR-T之后大家还是期待有新的东西出来。实体瘤是大家普遍期待的突破方向,但无论是CAR-T、TCR-T、CAR-NK和TIL等,都不完善,这种不完善不仅在临床疗效上,还包括整个产业链中的制造工艺和放行标准,都要去完善。但是,像很多新技术方向一些,最后一定会被攻克,现在需要的是时间以及更多科学家和资本方的推动。就个人来看,TIL细胞治疗可能会最快在实体瘤方面实现突破,因此,我们最近布局了一家TIL治疗企业,获得监管批准只是这个赛道的一小步,未来依然有很多改进和修饰去进一步提高疗效,开发下一代产品。

杨益:三位已经讲的非常充分了,估计再交给我来讲有些狗尾续貂,我建议就到这里做最后的一个结束。生命科学的确是一片星辰大海,有很多未知星星等待我们探索,有更多的临床价值值得我们创造,希望我们投资机构能够和我们的被投企业一起,用投资打造伟大企业,希望最后助力健康中国2030的实现,谢谢我们几位嘉宾的到场,谢谢在座的观众、听众能有时间来听我们的分享。

谢谢大家!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1 3dmx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