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黄伟芬 通讯员 钱英
“我们这里都是年纪很大的人了,有时候就很想趁着太阳好去楼下晒晒太阳,但常常走得下去、走不上来,现在有了电梯随时随地都可以下楼晒太阳了。”
今天(3月25日),家住杭州市上城区上羊市街社区金狮苑小区的高利生忍不住感叹着有了电梯的“洋气”日子。
1949年10月23日,上羊市街200多位居民代表用画圈投票方式,选举产生了新中国第一届居民委员会委员,也是浙江省率先通电的小区之一。
70余载过去,居住在这里的原住民亲历了从无电到有电、有序用电到取消计划用电。
如今,成为银发一族的他们也进入到用好电的数字时代。
那盏5瓦的“洋气”小台灯,让我记住了父亲的背影
沿着古朴、附着苔藓的青石板路行走,一路来到元宝街。
这里有一座“文保”居民庭院,是光绪年间兵部侍郎朱智的故居,也是目前杭州上城区上羊市街社区居委会所在地。
“50年代,小区有电,但电压不稳,大部分居民家里还点煤油灯,但因为我父亲在这附近开了一家钟表店,晚上要修钟表,所以买了一盏“洋气”的小台灯。”72岁的金水德述说着那个年代的故事。
当时父亲一个人要养活一家7口,每天就要接很多的单子。那时候手表、钟表都是进口的,尤其手表,零器件非常小,父亲白天接业务、拆零件,晚上就用那盏5瓦的小台灯慢慢修,夜里我起来,经常就看他还在昏暗光线里忙碌,这个背影至今难忘。但即便如此,一个月也用不了几度电。
后来,随着供电区域不断扩展,供电量逐年增长,1952年回升到4741万千瓦时,1959年,杭州电网供电最高负荷5.52万千瓦,供电量达到2.73亿千瓦时。
没了那张“通知单”,更多“洋气”家电进了门
1939年出生在朱智故居其中一间屋子的夏培庆,长大后成了一名电力人,96年搬到一街之隔的金狮苑。
与上羊市街相伴80余年,不仅见证居委会民主自治的迭代,对日新月异发展中的电力变迁也有更深的感悟。
“70年代,小区装了路灯,夜里我们判断开路灯的方式,是看看自己的脚还能不能看见。”夏培庆说。
90年代,工业发展,用电紧张,尤其到了夏天,负荷大、故障多、抢修多、计划停电多,一周停电两三次很正常。加上电压低,就算家里买了空调也使不上劲,所以也不敢多买电器。
对于很多老街坊来说,90年代最深的记忆是那张楼道里贴的停电通知单,这是每个人最关心的,只要一看到这张纸,大家就要提前安排后面几天的生活了。
国网杭州供电公司城南供电分公司运检室副主任严敏回忆,2005年、2009年,杭州供电公司先后分别对金钗袋巷以东、以西区域进行电力改造,总投资金额达247万元。
2020年7月,杭州在滨江区、上城区等核心城区全面取消10千伏和20千伏计划停电,到2020年底,杭州主城区全面取消10千伏和20千伏计划停电,这是浙江省首批取消计划停电的行政区,也是自1960年成立杭州电力工业局以来,计划性停电首次开始退出历史舞台。
“不停电了,大家伙家里的电器也越买越多,大到空调、热水器、冰箱,小到帮忙扫地的机器人、自动洗碗机、烤箱,咱这日子过得是越来越洋气了!”夏培庆高兴地说。
电力大数据“扬”起“微笑曲线”,让小区更聪明
“供电公司的这套智能电表采集终端是与杭州城市大脑联手的,你在使用的电力数据会以15分钟为频段传回电力的数据库,家里万一有点特殊情况,我们能第一时间知道,第一时间赶来。”3月,上羊市街社区党委委员单炳良一家一户走访着社区独居老人。
2019年,该公司通过在智能电表采集终端的一次尝试,经过应用人工智能算法的云端计算,结合历史数据对比,实时输出计算结果,不仅研判独居老人家中用电是否异常,反馈与正常情况的偏离率,还能通过神经网络算法,智能判断老人是否在家等情况。
国网杭州供电公司互联网办公室负责人樊立波说:“平台能监测到用户的实际用电情况,白天用电量多,晚上用电量低,正常次日会回上来,呈现一个微笑曲线。”
“这为我们带来福音!我们社区老龄化严重,60岁以上人数占社区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尤其面对独居老人,社区一直在寻找第一时间获取老人状态的方式,现在供电公司提供了这种方便,相当于让我们多了一双眼睛和耳朵。”社区党委书记郭子渊介绍,未来智慧的电力帮助我们带给银发族更多的关爱。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