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化人才越来越受青睐。
自去年下半年开始,受海外疫情持续反复影响,国内制造业出口订单暴增,与此同时,制造业用工缺口也再次凸显。据今年4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2021年第一季度全国招聘大于求职“最缺工”的100个职业排行》显示,有42个属于第六大类:生产制造及有关人员。
事实上,制造业的用工难题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招工难”、“用工荒”等现象的背后是制造业人才结构调整难以跟上时代步伐。一方面,高体力低脑力的工种重复性工作多,工人无法从工作中获得满足感,熟练工人流动性大;另一方面,随着制造类企业纷纷走上转型之路,高级技工缺口也变得愈来愈大。
去年,广东省出台了《关于强化我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人才支撑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广东将打造总量超过1350万人的制造业人才队伍,初步构建起与广东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相适应、具有国际竞争比较优势的人才发展制度体系。
在这1350万名制造业人才中,专业技术人才约280万,技能人才约850万,经营管理人才约220万;从业人员受过高等教育比例达到30%以上,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比例达到35%以上,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研发人员比例要达到10%以上。
但目前职业学校机构输出的人才远远不够,加上年轻一代的就业观早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何解决制造业“用工荒”、流动率高、人才结构性矛盾等问题,是对每一个制造企业的灵魂拷问。
在10月12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最新发布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了要完善产教融合办学体制、创新校企合作办学机制,构建政府统筹管理、行业企业积极举办、社会力量深度参与的多元办学格局。
“抢人”大战
在美的工作了10多年的赵伟东对制造业用工问题可谓深有体会,作为美的厨房和热水事业部洗碗机顺德工厂厂长,赵伟东曾从事过研发、品质、制造等多个岗位,平时从员工的招聘管理培训,到设备的维护和排产等与生产制造相关的大小事务都亲力亲为,以确保工厂可以正常运行。
他表示,随着工厂员工年龄结构的变化,如果按照以往强控式的管理方法对待年轻员工显然是走不通的。“现在的年轻人都很有想法,不喜欢到工厂每天做重复性的工作,所以我们要有更人性化的管理方法,站在员工的角度来看,其实一线工人也算是工厂的用户,所以要以用户的思维来考虑他们的作息时间、出勤、精神需求等,才能吸引他们、留住人才。”
过去,每逢春节后有不少工厂老板到人力市场举牌招聘,“用工荒”、“招工难”的问题更多体现在春节前后工人返工率低等问题上,但总体而言,工人仍在制造业内流动。然而,近年随着外卖平台的兴起,网购的进一步发展带动快递行业扩容,许多青年劳动力转投服务业。新冠疫情的暴发更是加速了劳动力的流动。
据媒体此前报道,去年上半年,在美团和饿了么累计新增的超200万外卖骑手中,有近三成来自制造业,其中超八成是40岁以下青年。去年9月,国家邮政局局长马军胜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邮政快递业作为劳动密集型行业,每年新增就业在20万以上。
今年5月,邮政局网站发布《2020年中国快递发展指数报告》显示,中部地区业务量增长势头强劲,省会及一线城市快递业务量外移明显。以广东为例,广深快递业务量增速均大幅低于全国平均增速,作为承接城市的揭阳、汕头等城市,增速均超40%。到沿海工厂的流水线上已经不是农民工的第一选择,他们在家乡或周边就能凭借努力获得一份收入不错的工作。
青年劳动力加速向快递业和餐饮外卖业转移,让制造业进一步陷入进退维谷的尴尬。进,企业的转型升级需要更多高素质人才;退,流水线工厂不再是青年劳动力的第一选择。
不久前,中青校媒发布一系列调查数据,数据显示,有64.33%的大学生热衷互联网行业,00后找工作看重的前三因素是成长、价值感和高薪。上述调查还显示,一线工人的工资水平在十年间并没有大幅提升。重复性的流水线工作只能给工人带来很少、甚至没有成长空间和价值感。
佛山作为珠三角乃至整个广东的制造业密集区域,正承受着前所未有的转型压力。今年9月18日,佛山市委领导在“数字创新 智能引领”首届粤港澳大湾区(佛山)数字化智能化转型高峰论坛上表示:“推动传统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是佛山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论坛上,郭文海再次强调,要迈向高质量发展,还必须培养源源不断的高素质的产业技术工人。
自2013年起,美的开始启动数字化转型,其中的一大内容就是通过自动化设备来取代人手操作,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同时降低对人力的依赖。迄今为止,整个美的集团累计投入了超过120亿元在相关领域。2020年,美的进入了“全面数字化、全面智能化”的数字转型战略阶段。
美的集团数字化转型历程
以赵伟东所在的洗碗机工厂为例,该工厂位于美的顺德工厂洗消园区内,占地面积12.3万㎡,厂房面积12万㎡。专业生产洗碗机和消毒柜,是国内最大的洗碗机制造基地。年产能合计达700万台,产销规模居亚洲第一、全球第二,产品销往全球140多个国家和地区。
其中的洗消车间自2000年正式投产以来,两个厂房共6条动力线体和8条柔性线体,拥有员工1300余人,年产量600万,已输送超过3500万台洗碗机。钣金车间主要生产洗碗机的内胆、内门、外门以及压缩机、垃圾粉碎机等零件,拥有8条机器人冲压生产线,员工700余人,年生产能力内胆600万台。
电子车间2018年9月正式投产,从事洗碗机、消毒柜、净水机、烟机等智能控制器生产。年度在职员工200余人,月度峰值产量148万片,年产值6亿元。
在美的厨房和热水事业部数字化办公室负责人薛小锋看来,建设智能工厂的目的是通过推动产品力提升、生产组织变革,结合自动化、信息化、精益化的导入,实现具有可定制化、质量可靠、快速交付的智能工厂。
美的厨房和热水事业部顺德工厂数字化中控大屏
赵伟东表示,相比美的在广州南沙的“灯塔工厂”,顺德洗碗机工厂大面积应用了与5G技术深度融合的库卡机器人,在经过自动化、智能化和数字化改造后,原来每条作业线需要70个岗位,如今下降到42个。
“例如,作业线上一些检验的岗位,目前可以通过图形化的方式进行检测工作,相比人检更精准客观。”赵伟东希望,未来三年,洗碗机工厂在产能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员工数量减半。
培养智造型人才迫在眉睫
当下,制造业正处在转型升级时期。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一年增长7.1%,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5.1%。
随着机器人替代低技能要求岗位,制造业技术不断突破,一线工人被要求不断提升自身的技能。如何培养适应数智化时代的生产线工人成为制造业的新课题。
“操作类的工人在总装类的制造企业,目前还是达不到全部替换的理想目标的。但是在一些核心的部件生产上已经基本实现无人化了,比如在一条生产线上只需要一个人去维护。”赵伟东表示,这部分员工被要求掌握自动化设备和机器人的操作知识。
美的大学智能制造学院负责人许佳园认为,人才结构性矛盾的症结在于快速发展的技术和无法跟上需求的应聘者之间的不匹配。“比如我们高度信息化和自动化的机器人对应的问题是,老员工无法驾驭这些机器,新招的员工可能也没有得到这方面的训练,同样无法驾驭机器。”
目前,职业技术学校主要培养学生的通用技能,这与工厂实操过程中所运用技能存在一定差异,加上不同行业对生产制造人才的技能也不尽相同,企业更希望毕业生可以掌握针对该企业的个性化技能。
最新发布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也明确提出,“鼓励学校开设更多紧缺的、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形成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同时,鼓励上市公司、行业龙头企业举办职业教育,鼓励各类企业依法参与举办职业教育,“推动职业学校在企业设立实习实训基地、企业在职业学校建设培养培训基地。”
针对技能转化的问题,美的是最早一批建设实训基地的龙头企业之一,设置涵盖包含总装、电子、注塑、钣金、物流、机器人等几十个工种,以更好地对接集团旗下30多个工厂的智造人才需求。据了解,后续收集到工厂需求后,实训基地会通过组织开班的方式让外来培训老师和内部导师给学员授课,提前对学员进行企业需求的相关技能培训。目前,美的集团共有认证各类导师3655人,均为技术人员兼任。相比枯燥的理论学习和外行的指导,工作前辈的小班制教授更能直击痛点。
美的洗碗机工厂学员培训
除此之外,从去年开始美的还在内部推行“千人培训”项目。一段时间内,熟练工每日为新员工传授具体操作流程相关知识。“每次培训的时间很短,就5-10分钟。好处是,第一员工很容易上手,第二是员工不容易犯错。”每日的言传身教对于新员工而言,能大大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和自信心。
许佳园认为,企业培训和学校培训不一样的地方在于,企业培训更能直击企业需求痛点,而且还能帮助企业挖掘人才,尤其是具有领导力特质的人才。“培训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哪些人的表达能力和领导力不错。假如没有培训,平时员工沉浸在业务里也无法曝光自己的才能,有时候会埋没人才。”
事实上,早有研究表明,员工技能培训不仅增进了员工的技能水平,物质上还能够提高员工工资水平,心理上也能增加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侧面有效缓解人员流失严重的问题。
目前,美的正着手做人才培养的数字化转型。近年,美的在基层选拔熟悉基层业务里的流程、痛点等具体内容的“金种子”候选人,参与数字化系统的调研、设计、实操等,最终成为业务数字化的“金种子”,也就是领域专家。这些“金种子”们带着习得的技能回到基层岗位上能够更好地指导周围的同事,培育“银种子”,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性闭环。
与此同时,美的也在加大校企合作的力度和深度,与院校合作、开设定向班,为学生直接传授符合美的需求的智造人才,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同时,为企业用工提供保障。此外,美的还专门组织为员工统一申报职业技能等级认证,以降低员工的申报成本,让员工的专业技能得到不断提升。美的预计,今年提报认证人数约16800人。
据了解,职业技能等级认证是指经人社部备案公布的用人单位、技工院校等职业院校和社会组织,按照国家职业技能标准或评价规范对劳动者的职业技能水平进行考核评价的活动。政府在认证过程中主要起监管作用,技能人员的技能水平评价主体转移至企业和第三方机构,这一举措既有利于为企业培养具有个性化技能的员工,对企业而言,也能有效降低员工的流失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