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自己生产的洗衣机(日本出产的洗衣机有哪些)

日本人自己生产的洗衣机(日本出产的洗衣机有哪些)

首页家电维修洗衣机更新时间:2022-03-09 03:30:14

本文编译自前日本航空自卫队军官、防卫省情报本部信息专家薗田浩毅发布在《军事频道》网站上的题为《元自衛隊情報專門官から見た中国戰鬥機》的系列文章,部分内容有删改。

成飞的“天才总设计师”杨伟

2007年10月8日,成都飞机工业集团的方案正式竞标成功,该集团的新一代战斗机研制计划被称为“718工程”。“718”这个数字很可能是从2007年10月8日这个日期得出的,按照中国的惯例,项目被批准或决定的日期,通常就是该项目的开始日期。

成飞集团任命杨伟为“718工程”的总设计师。杨伟,1963年5月生于四川省。他拥有非常优秀的数学天赋,在15岁的时候,他在进入高中后仅两个月就获得了大学的入学资格。1978年,年仅15岁的杨伟除了非凡的数学天赋以外,还梦想着成为一名飞行员。但是,他在高中接受体检时被诊断出患有色弱,此时他才意识到必须放弃飞行员的梦想。这时,杨伟的母亲对意志消沉的儿子说:“能与钱学森学习相同的学科,真是太好了”,并劝他到西北工业大学学习航空工程。当时,中国是一个技术官僚主导的国家,因此他的母亲强烈希望杨伟学习理科。“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如果没有母亲的劝说,现在的J-20可能是另一个样子。

J-20、FC-1总设计师杨伟

进入西北工业大学学习数年后,杨伟进入成都飞机工业集团实习,并在成飞研究所工作。当时,J-10项目已经开始研制,该项目禁止实习生进入现场。据杨伟回忆,“从泄露的信息来看,与外国相比,中国的航空相关技术有很大差距。我意识到,自己来晚了。”

1985年,22岁的杨伟完成了硕士课程的学习,正式进入成飞工作。当时负责J-10项目的总设计师宋文骢注意到了杨伟的数学才能,在不久之后任命他为J-10“余度管理与可靠性”专业组组长,具体负责J-10的数字电传飞控系统(FBW)研发工作。

此后,杨伟一直在宋文骢的带领下学习。1966年,宋文骢曾经提出了J-9的研制计划。J-9拥有在当时非常先进的“三角翼 鸭翼”气动布局,但是最终未能完成研制。但是,他并没有放弃这一技术路线,在30多年后的J-10战斗机上将该方案变成了现实。杨伟在宋文骢的手下工作了十几年,完成了J-10的研发工作,这极大地提升了他在该领域的能力。

杨伟(左)与宋文骢(右)一起工作

成绩斐然的服装烘干机总设计师

此前曾经提到过,在J-10计划取得进展的上世纪90年代,由于中国国防预算的大幅度削减,成飞也面临着非常严峻的经济状况。由于军方的飞机订单减少,为了赚取微薄的利润,技术人员和工人甚至一起在工厂的操作台上折筷子袋。在这种情况下,杨伟不是在开发FBW,而是在利用军品的生产线开发民用产品方面发挥了他的才能。利用与欧洲的技术交流关系,取得了基于德国产品安全规格的GS认证,生产出了服装烘干机、洗衣机和冰箱。成飞的家电产品虽然较为粗糙,但是坚固可靠,受到了市场的好评,大型酒店、医院、军队等都成了他们的用户。最终,杨伟在民用产品的研发上赚到了可以给员工发特别奖金的金钱。年轻的天才设计师不是用飞机,而是用家电拯救了成飞研究所。

杨伟研制的“成飞牌”滚筒洗衣机

“家电产品的总设计师”杨伟在公司获得了很高的声誉,以至于有人认为他应该被提拔为成飞在消费电子领域的领导者。但是,宋文骢找到成飞的上级单位中航工业集团,表示:“他就是我的接班人”。这很不寻常,在中航工业集团直接干预一位年轻工程师的人事事务是不可想象的。可以说,这表明了中航工业与宋文骢对杨伟的期望。

不发生坠机事故完成J-10的FBW化

之后,杨伟带领年轻的FBW研发团队在法国达索集团的支持下,与试飞员一起前往美国,在美国航空工程公司Carlspan进行实地考察、研究。此时,通过以色列提供的“狮”式相关技术,他们逐步填补了技术的空白。在借鉴国外技术的同时,中国也在加速FBW技术的研究。从1985年开始,沈飞与德国MBB集团在一架J-8上安装了MBB的设备和软件(J-8ACT),共同进行FBW技术的研究。这架试验机在1991年因MBB集团的软件问题坠毁,共同研究也随之结束。在此期间获得的研究成果,想必也是由成飞的杨伟团队所取得的。

1985年沈飞与MBB合作的J-8ACT试验机

从1998年3月J-10首飞开始,到2004年军方批准批量生产J-10战机为止,安装FBW系统的J-10进行了多次试飞。20世纪70年代以后,包括F-16在内已经有多款战斗机安装了FBW,但是这些飞机大多在研制过程中因FBW故障而发生过坠毁的事故。但是,杨伟负责FBW的J-10在试飞过程中没有发生一次事故,顺利实现了批量生产。2004年,J-10的总设计师宋文骢退休。随后,杨伟成为了成飞的王牌设计师。

用现有型号练手的中国研制方法

直到2007年10月竞标结果确定之前,外界并没有证据证明杨伟如何参与了J-20的竞标。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杨伟和他的导师宋文骢都积极参与了J-20的研制工作。

其中一个例子,就是FC-1战斗机的改进。成飞研制了用于出口的FC-1(JF-17),从2000年左右开始,杨伟接任FC-1的总设计师一职。FC-1虽然在2001年完成了首飞,但是直到3号原型机,都采用了传统的进气道设计。但是于2006年4月首飞的4号原型机改变了设计,作为中国第一架使用DSI进气道的战斗机闪亮登场。这一大幅度的改进,与J-20的DSI进气道研制有着直接的关系。

FC-1的原型机使用传统进气道设计

批量生产的JF-17战斗机使用了DSI进气道

2006年,是新一代战斗机的竞争接近尾声的时候。此时杨伟认为FC-1的大幅度改进,是J-20的DSI进气道所需要研发过程中不可多得的机会。在FC-1的试飞中,获得的数据能够直接反馈到J-20的设计上。另外,2008年首飞的J-10改进型J-10B,一度被外界认为搭载了与J-20同一类型的有源相控阵(AESA)雷达,恐怕这也是为了在J-20上搭载AESA雷达系统所进行的准备和测试。

这样,作为重点研发目标的J-20战斗机所采用的核心技术和全新领域的技术,能够在其他型号上进行测试,同时还可以作为其他战斗机的升级计划,提升其作战能力。这种做法近年来似乎在中国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研制方法。他们认为,这种做法可以确定新技术的工程实现可行性,降低关键项目测试时的中断、延期等风险,并可以提前进行相关软件的研发工作。

J-8F成了J-10的试验机

在J-10的研制过程中,以脉冲多普勒(PD)雷达为中心的火控系统被认为是需要攻克的重点技术之一。在该领域,使用了一架沈飞研制的J-8进行测试,将全新的PD雷达与空空导弹安装在J-8上进行试验,其成果被应用在成飞研制的J-10上面。随后,安装PD雷达的J-8在换装火控系统与发动机之后,成了中国空军装备的J-8F战斗机。这样做乍一看并不是合理的方法,但是这与中国特有的情况有关。

中国空军批量装备的J-8F战斗机

在中国,成都和沈阳等飞机制造商都是国有企业,接受国家的领导。各家厂商在研制飞机时所获得的的数据和技术信息,不是厂商私有,而是国家所有的资料。因此,各厂商所获取的技术信息,都能够根据需要与其他厂商共享。

成飞研制的J-10战斗机,其PD雷达试验是在沈飞的J-8上进行的,这可以减轻成飞的负担。另外,通过安装新型雷达来提升J-8的作战能力,不仅可以延长J-8的使用寿命,还可以为沈飞带来利益。这样的研制试验形式,除了可以最大提升研发效率的优点以外,谋求各飞机制造商的利益分配平均化,也有保护国有企业的一面。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1 3dmx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