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定于8月8日晚举行的“音乐会”,因疫情防控而延期,这让彭书亭、唐玲、田晨、陈金涛和李婷婷5人有些小遗憾。从今年年初起他们5人筹建当阳“草埠湖记忆馆”,就盼望着能开一场“音乐会”来引爆朋友圈。
“草埠湖记忆馆”是正式名称, 5位创办者还喜欢称之为“80后博物馆”,因为里面的绝大部分藏品都伴随着“80后”成长:老课本、磁带、CD、学习机、黑白电视等。“我们要尽可能地收集那些老物件,打造群体的记忆。”这个博物馆的主要发起人彭书亭说,“未来还根据需要再打造‘老中青’三代人记忆的综合馆,成为文化复合空间,助力草埠湖镇乡村振兴。”
而彭书亭开始有建馆的念头,则要4年前开始说起。
筹办知青博物馆
生出建记忆馆念头
2017年,作为宜昌外埠知青最为集中的草埠湖镇,开始筹建“知青博物馆”。恰好这年年底电影《芳华》上映,更是让这个筹建过程加速。
在草埠湖镇文化站工作的彭书亭,是“知青博物馆”文物、资料和口述历史的主要收集人。他经常要去上海和武汉等地寻找当年的老知青进行采访。
在这期间,彭书亭收集到很多珍贵的资料,也参观了外地的知青博物馆。他对自己正在做的事充满了自豪,“因为建好这个博物馆可以让一代人的记忆有地方可以安放。”同时,他心里又有了另外一个念头,“能否再建一个博物馆,可以安放我们‘80后’这一代人的记忆?”
这个念头一旦冒出来,就像疯狂生长的野草一样,再也无法按下去。他将想法告诉了妻子唐玲,唐玲非常支持老公的想法。正当夫妻二人坐好前期准备工作时,突如其来的疫情让一切工作停摆。“恰好去年下半年,田晨、陈金涛和李婷婷到我家聚会时听说了建‘80后博物馆’的想法,也非常感兴趣,加入进来。”彭书亭说。
亲朋家老物件
被“一网打尽”
今年元旦过后,经过5人初步商议,博物馆的位置定在草埠湖集镇农垦路的老沮漳供销社一楼。大家一边谈租赁,一边收集物件。最开始是5个人将自家过去留下的老物件都集中在一起,彭书亭还将其母亲住处的绿色老式洗衣机给“征用”了,“结果发现数量并没有预想的多,而且很多东西都没有。”
于是他们开始在亲朋好友家中寻找,寻找符合自己童年记忆的老物件,“反正就是想尽千方百计‘搜刮’,效果很不错,可以说亲朋还有家的老物件都被我们‘一网打尽’了。”
但藏品还是不够丰富,他们便通过“朋友圈”大发征集令,通过微信朋友圈吆喝、身边朋友口口相传,这下收获还挺大。
截至到8月初,这个博物馆收集到了300多件大大小小的藏品,花费了5位创办者数万元钱。“这个开销主要包括老供销社场地的租金和场地装修费用。”彭书亭介绍。
有些老物件实在找不到了就要在网上购买。8月7日这天,5个人就买回了一台二手能够插U盘的黑白电视机,货到之后他们就迫不及待感到博物馆内插上U盘,播放起下载的《地道战》黑白电影,“5个人坐在小板凳上,挤在一起,仿佛回到了小时候看电视的日子。”
为在乡镇拼搏的青年
打造一个新型交流平台
8月初,记者走进位于草埠湖集镇农垦路的博物馆,蓝色卷闸门缓缓升起,一辆破旧的凤凰牌“二六”自行车就出现在眼前,然后就是2套小方桌;在小方桌的右侧,则摆放着老式电视柜和老式桌子;柜子和桌子上则摆满了诸如健力宝罐子、磁带、热水瓶、铁皮糖罐、鸡毛掸子等物品,这些物件一下子就将记者的记忆拉回到童年时期。
在博物馆的最里侧是一个小型的讲台,上面放着一个小话筒和一套音响,背后的墙面上贴满了老式唱片。“这里是表演台,我们会邀请朋友们来唱歌,办音乐会。”彭书亭指着一旁的学习机说,“还可以用这个学习机打游戏。为了收集这些东西,我们5个人这半年都没有周末。”
在5个创办人的规划中,这个博物馆将会成为极具草埠湖特色的文化复合空间,让拼搏在乡镇的青年有一个交流聚集的平台,“让更多的年轻人能够有这么一个平台,大家在一起交流,在一起玩耍。”
5个创办人都有在大城市打拼或求学的经历,尽管他们已经回到了乡镇打拼,但是他们能够深刻体会到作为“小镇青年”的苦楚,没有太好的交流平台和文化消费空间,导致业余生活过于单调。
心若不归,乡关无处。“而这个博物馆,就是一个大家交流的平台,既能在里面怀旧,又能在里面畅聊人生。”他们告诉记者,“我们还会在里面举办一些展览,或者在节假日办一些活动,丰富大家的业余生活。”
在5位创办者看来,这个博物馆不仅是年轻人聚集的空间,还是一个推广草埠湖的平台。“我们是草埠湖土生土长的80后,农场第三代农垦人。曾经的农场是很多周边都羡慕的农村业态,然而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城乡差距越来越大,现在的农场和很多农村一样,老龄化严重,学校的学生越来越少,空置的房屋越来越多。有感于农村的式微,我们几个80后,想为草埠湖的乡村振兴贡献一份年轻人的活力。”他们说,“只有将人们吸引过来,让他们认识草埠湖,最终才会给我们这里带来人气,带来机遇。”
三峡晚报全媒记者聂烽/文 景卫东/图 实习生李治钧 杨莉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