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眼炮
三眼炮,也叫三眼铳,铁铳子,是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的娶亲必备武器。带木头柄,结婚时开道放这个玩意,要带着黑火药,现场铤(ting)药,路边找土,有拿锤子和錾子专门铤炮的,有专门放炮的,有传递的,要娶媳妇一趟,少不了七八个人的“爆破小组”,放炮的那一股截子绒绳,噔噔噔,火药催的人一个个灰涂撩耳,尤其是那个年代都在冬天腊月里结婚的多,这个工作是最艰苦的了。到了八十年代后期,进入九十年代,三眼炮从结婚队伍中消失了,取而代之是呱啦鞭了。现在的小孩绝对是听说过没见过的了。
2、抳棒子木头锥子
一根木头,抳棒子使哩东西,类似擦床,半圆木头槽子,正好容下一个棒子(玉米、玉黍),斜马着钉子尖冲上,往前一推正好杵下一列玉米粒,反复杵下几溜子,再一抳磨,就剩下棒子檎(qin)(棒子轴)了。还有一种徒手拿锥子把棒子弄掉几行,再用右手就好拧了。原先没有电,也没电动机,玉米棒子脱粒全靠手工,晚上一家子吃了黑价饭,围着一个大笸箩,抳棒子!这玩意儿,也不知谁发明了,家家都有,老人孩子都能用。现在肯定是找不找了。有人脾气急歪,嫌这个慢,就用布袋装半袋子,用木棍使劲梆,帮烂点再抳,这是用男人用蛮力的方法。
3、棒槌
槌布的石头好找,槌布的棒槌不好找了。石头太沉,现在村里还能找着不少,木头棒槌真不好找了。
4、篦可叉儿
烧大锅蒸食物时在锅里水上边放的木头人字形木头架子,上边放竹篦子。因为以前铝制品极少,蒸卷子馏东西都用竹木制的篦子,从树枝上取材而来的篦可叉儿是家家必备的。现在绝对是已经踪影难寻了。
5、冥币印版
以前给去世的先人烧纸的洋钱票子(冥币)都是自己拿木刻的印版自己在纸上印,蘸着墨水,一个村子里没有几块这个玩意儿,都是借来借去,张家用完给李家,足不出户的老太太们和孩子们干这个费时不费力的活。现在都是成捆地买,再没有人自己印这个了。
6、洗衣裳砖 搓衣板
以前连搓衣板都买不起,制不成,都用专门的带沟槽的大青砖搓衣裳。这个洗衣专用砖如今还真是不好找了。二三十年前没有洗衣机,一切洗涤靠手搓,人们只得想办法,也有聪明人用青霉素瓶的胶皮盖收集起来,上百个,钉在木板上当搓衣板,也是神手工!
7、掸瓶
早年里家家户户都好置办这个掸瓶,这种大瓷瓶因为常放鸡毛掸子,俗称掸瓶,一般放在一进门的中堂条案上,有时也放一些轻便的纸质布质的不常用的东西。上岁数的老巴人们都很熟悉,瓶与平谐音,寓意平安,掸瓶上的图案一般都是吉祥富贵一类的主题。掸瓶寄托了人们对和谐美好生活的追求。
8、木制学步车
这种学步车在四五十年前是家家都有的,父辈们生活艰苦,没有钱买玩具,就自己找木头下脚料做,学步车从老大一直推到老小,能伴下来好几个孩子学走路找到,自家不用了,还会被亲戚朋友拿走用。现在我们的宝贝孩子都是拥有N辆小汽车玩具,电动的大块头的上百上千的都有了。但是现在的孩子再也玩不上自己爸爸或者爷爷亲自动手做的木头车了。木头玩具车虽然简陋,但同样充满了上一辈的关爱。
9、钟
生产队开工要敲钟的,小时候上学上课下课也要敲钟的。钟因为圆形钟体产生的声波回旋共鸣扩散远,长时间来被民间用来进行集众和报时。大铁钟挂在开阔地面的大树上,长长的绳子绑在树上,当当当的钟声是号令,校里有专门的老师或者后勤人员按时敲钟,一下一下地敲代表什么,两下两下地敲代表什么意思都忘记了。生产队解散了,大队里都按了高音大喇叭,村里很早就不用这个大个铁家伙了。学校也都逐渐用了电铃。但那钟声难忘。铁钟在现在生活中已经极难寻觅了。
10.铡刀
农业机械化很多年了,但随手使的手工干活的农具还都在用,唯独这个铡刀很少见了,铡草这项劳动已经远离人们生活了。以前牲口畜力是农业的重点,喂牲口就要铡草,各种秸秆青草豆秸等都要人力用铡刀切成较短的碎段。沤粪也需要铡短的粗秸秆。切谷穗也同样需要铡刀。当年生产队的大铡刀,不知道现在谁家里还有保存。
来源:无极味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