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神管道疏通机售后服务电话(大力神疏通机使用方法)

大力神管道疏通机售后服务电话(大力神疏通机使用方法)

首页家庭维修管道疏通更新时间:2022-02-01 23:41:19

民间的段子比史书好看,由来如此。话说三国时期,夹关故地为夷人所据,在邛崃水草掩映的南河里,一条铁牛为界将蜀国与外界划断。河水岂有不犯河水之理,于是夷人经常过河越界偷鸡摸狗,官民不堪其扰,诸葛亮气得肺都差点炸了,用计3次捉住夷人,并都以礼释放。夷人头目倒还识相,提出摆平策略,一箭之路了断江湖恩怨。好个诸葛亮,足踏铁牛之背,弯弓搭箭,“飕”的一声射出。这一箭沿着邛崃山脉,向西飞了上百公里直抵打箭垆(康定),箭落之处,即为约定界限。从此,夷人就退到了打箭垆,夹关也就归蜀国管辖了。当然这与《三国演义》中的七擒孟获版本似乎有点出入。还是官方的《临邛县志》实在:“城西南八十里处夹门镇关,在山边,水出其间,此即陆游《老学庵笔记》所称临邛夹门镇是也。”

夹关古镇 千年驿站 关在山边 水出其间

王晋升 | 文

△夹关古镇 图 | 杨辉祥

古镇结构简单,不像其他古镇街道错综复杂,纵横交错。“两街并立,一水中流”,以河为界,南岸街为新街、北岸街为旧街,中间为始于天台山的白沫江,江上相互平行三座古石桥相连,山环水复的自然风光,残留下来的明清建筑,二水环抱的先天条件,使古镇处处可见形如江南的小桥流水,形成沫江如带、三桥横韵奇特景致。

司马相如修建的古驿道 文君相如“夜奔”之路?

诸葛亮箭之所及的打箭垆(康定)曾经就是“茶马市易”的重要驿站。夹关古镇龚店村保存基本完好的古道是不可或缺的主角之一。它是汉唐时代自成都经临邛、雅安通往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交通要道之一,当地人俗称为剑南道或马道子。那些牵着马匹、骡子的山民、商人载着茶叶、毛皮、药材、盐、器皿……在蜿蜒的古道上摇响铃铛,摇曳着背影,是远方也是故乡。

邛崃人自豪的茶马古道是西南出四川盆地第一站,古称“天府南来第一州”、“临邛道”。境内茶马古道主要途经地,南线临邛、孔明、平乐、临济、夹关、太和;西线临邛、马湖、水口、油榨、高何等。前几年,邛崃人就沿着这条路重走古道,游的是路,寻的是历史,物是人非,路犹在。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游子也好,商人也罢,何处是归宿?哪里是家乡?都将满满的乡愁铺在茶马古道上。

△夹关古道

在当地人的带领下,而今保存基本完好的古驿道在古镇龚店村2组,从长生桥开始往上一直延伸到小鼓儿山顶,掩映在茂盛的茶叶林盘之间,时断时续,其中有两段约1公里长基本完好。驿道宽3米不等,呈鱼脊背形,中央用石板铺成一条中心线,两旁鳞次栉比地用鹅卵石铺成路面,基本轮廓与秦汉时代的甬道相同,追溯其历史,最早的雏形是秦始皇时期,即公元前246年。而今路面、路基基本完整,历经沧桑岁月洗礼,依然坚固如初。

在古镇上,茶马古道的走向并非小古儿山景区这段,途经四个村,起点栓马村3组石路岗、龙洞沟——龚店村3组、1组——临江社区南岸街、半边街——二龙村麻柳树条、观音崖,全长9215米。白沫江边南岸街的茶马古道更是见证了当年交易的场景,曾经码头上每天都有二三十只木船和竹筏在这里靠岸停泊,一两百头骡马从这里出发、歇脚,通往康藏云南印度或邛崃、成都。粮油、盐茶、瓷器、日用百货……从水路源源运来,再由码头经茶马古道通向远方。站在夹关大桥上俯瞰沿河两岸以及河中船只往来,而今烟雨朦朦白沫江面是否还记得昔日的你我。

△夹关古道

查阅资料,夹关镇的古驿道在历史上地位如何呢?当初是什么人主持修建?茶马古道最初叫五尺道,最窄处不少于五尺宽,按照现在的算法宽约2米至1.6米左右。两马并辔而行是不可能的,错车的机会也应该不多。古道始建于秦朝,从蜀南(今四川宜宾)起到滇池,是连接云南与内地的最古老的官道,为连接川滇汉人与古僰人而修建。在秦汉之际,五尺道商旅络绎不绝,不分白天黑夜,人马声,声声不绝,巴蜀因此而富足。从成都出发东可通越南、西可达缅甸,以致可以不绝远至今日的印度、阿富汗,这便是著名的陆上南丝绸之路。今天,在邛崃、夹关又呼为“南丝路驿站”。

夹门关段的五尺道由何人主持修建?根据《司马相如列传》等记载,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武帝派司马相如带着从四川各地和广汉征集来的青壮年士兵数万人开启了影响深远的“五尺道”修建工程。历史上文君相如私奔的故事中,不知道这条自己修建的古驿道是否参演了这段大戏,派上一点用场。

一江中流、三桥并立、房列两岸……

“白沫江水弯弯流,大桥小桥立上头”就是夹关最有风韵的图景。这里曾经是电影《红颜》的外景地。这些桥上,走过达官贵人,走过淑女农夫,走过牛羊,走过顽童,走过你我……

△夹关古桥 图 | 杨辉祥

古镇最大的亮点当属一江中流、三桥并立、房列两岸的风景。很多文字喜欢雨中的夹关古镇,似乎便于加戏、抒发雨中即景。其实古镇为何有此三大亮点,更应该关注人来人来的气场。虽然少了古驿道上的繁华,但确不失文静中的秀美,以及静谧下的骚动。逢场赶集时,桥上人影来往,桥下人影晃动,三座桥上演三座桥的故事,还有两岸穿梭的人流,好一派兴旺的集镇,久久为功,久而不衰。《邛崃县志》曾经提到夹关当时“市肆列两岸,中流白木江货船不少,水面宽二十余丈,两岸市口约二里长,中间有踏水二桥交通两岸,近又新建桥楼一座于下场,分别人物,疏通往来,诚雄镇也。”

△万福桥

驾车进入古镇可通过夹关大桥,大桥处于古镇下游。奔腾的白沫江水与古驿道并驾而行,沿着临邛方向,各自寻找归宿和远方。而今的夹关大桥效仿我国著名的石拱桥——赵州桥设计而成,中有两大拱,大拱套小拱,靠中有6个小拱,大拱靠坡岸两端各有4个小拱。石材采自当地红砂石。远看,红粉装饰般耀眼,坚毅中平添了一份妩媚。历史上桥系石木结构,后因水患重修,而保存完好的桥两头的坡岸成为上百年历史的古迹。夹关大桥原名万福桥,取万福攸同之意。1909 年开建,耗时11年,实为罕见,一说是:岸阔二十二丈,为洞有七,高二丈,宽一丈,上建桥楼二十三间,综费一万余金,其中困难莫可言状。为何建造此桥?县志中称:旧置石桥二,皆矮小,夏秋溪流暴涨,溺者恒众。

△永寿桥

永寿桥在场镇沿岸中游。涨水季节,河水与桥面平,浑浊的江水来势并不凶猛,但站在永寿桥上望向层峦叠嶂的天台山,以此为背景,不论大雨磅礴还是细雨霏霏,统统都是古镇农民画家熊明耻眼中最爱的夹关美景。山水写意画也好,水粉西洋画也罢,都在其笔下肆意彰显,毫不夸张地表达对家乡的吹捧。连接两岸的永寿桥像“咽喉”打通两岸,方才使得古镇正常一呼一吸。桥上有摆摊的,有匆匆往来的行人、自行车、三脚车;河中间还有与桥呈“十”字型结构的石板连接,成为百姓洗菜、洗衣的最佳风景……十足的乡愁味。

桥长得很诚实,桥梁凹陷深坑约5寸左右而且光滑可鉴,显示年代久远,推断它之前应该不是现在的样子,也许有木栏杆,也许上方是廊桥。1948年洪水为患,将其中部分桥梁冲毁,后复修。1981年后,又在原石桥上面加上混凝土抬高桥面。我喜欢赶集的场景,恰逢赶集,桥面上人来人往,乡里来到蔬菜、瓜果,甚至农具都摆上了桥面,行人只好穿梭其间,若有自行车之类的交通工具则小心翼翼移动着。这个时候,掩映在河面上的倒影,与桥上的风景相应,倒有点现代版上河图味道。

△永寿桥功德碑

引人瞩目的是,在永寿桥头一座巨大的功德石碑墙。石碑墙左右两侧各雕有一头石羊守护做装饰,碑林共有十二根立柱,石羊跪在两边的卷云纹上,造型基本写实,羊尾、羊蹄都刻得栩栩如生。据说,永寿桥最后一根桥面石梁合拢,主管修桥的“工程师”就跑去向“通天大师”报告这一消息。从修桥开始到结束,“通天大师”一直在岸边的一个青钢鹅卵石上坐着、看着、口里念念有词,助桥修建完成。感恩的夹门关人,为了世世代代记住“通天大师”的洪恩,就以“通天大师”的俗名“任永寿”,把这座桥命名为“永寿桥”。感恩为修建该桥捐资的善人善举,把他们的名字及善资数量树碑彰显于桥头,希望后人能以“羔羊跪乳”之态,感恩其善人善举。功德碑夹鼓的“羔羊跪乳”图腾饰物便彰显其意。

△庆元桥 图 | 杨辉祥

处于古镇白沫江上游还有一座简易的石板、石礅架设的桥。1981年4 月,夹关镇政府投资重建此桥。桥面为钢筋混凝土,历史上称之为庆元桥。追溯桥的历史,可以下游位于临江社区4组尚存的“庆元桥碑”窥视其过去。1981年,当地人用红砂石上“雄关大桥”的石碑立在桥头,碑后略述了桥的历史,相隔不远处高约1米一神龛彩绘了持刀力士,上刻有繁体的“庆元桥”。为何出现如此现象,也许是民间人士的借此祈福,期望大力神持刀斩水魔,保一方平安。

△庆元桥花碑

应该说该桥是古镇上第一座桥,由于环境地理限制发展,夹门关水码头逐渐下移,政治文化中心也随之下移,便形成“夹门关生来两边赶”的场镇格局。直到乾隆年间(公元1736年)修起庆元桥后,“夹门关生来两边赶”的格局才成为历史,更是打通了两岸的通行,古镇更为繁华。当初的桥11墩12孔,桥墩用条石垒砌而成,其中一个桥梁重约15吨,需60个强劳动力方能抬动,全长不到百米,但依然豪华实用。洪水为患的古镇三座桥,均有三座桥的使命,当初为什么取名庆元桥?有人说,取名庆元桥的原因,是因为夹门关大南乡(今南岸街)一位名叫李庆元的人主持修建了该桥。他见夹门关大南乡和长川乡一直“生来两边赶”,就萌发了修建一座桥使夹门关大南乡和长川乡两边通商的念头。他捐出积蓄,亲自主持修建了该桥,人们为了感谢他,用他的名字命名,叫着庆元桥。有人说,取名庆元桥的原因,而是说该桥的修建完工,开创了两乡南北两岸通商的始元,这件大事值得庆贺,因而改名庆元桥。总之,满屏的感恩。

△夹关台子坝老茶馆 图 | 杨辉祥

靠近永寿桥不远是一个“台子坝”,是当年古镇上百姓活动大聚会的地方,又叫万年台。周围有茶馆,附近的老人悠闲地在这里打牌、喝茶,坝子上晾晒着收获的稻谷。坝子的北边又是两座为修桥而修建的石碑。左为庆元桥桥碑,右为庆元桥重修功德碑。桥碑为二楼仿木结构,庑殿式顶,四角上翘,碑檐面刻筒瓦,瓦当、滴水。碑面阴刻碑文及捐款功德人名。并列的是一功德碑为“培修庆元桥及五福桥捐资姓善……大清同五年岁次丙寅季春月榖旦”。碑为单楼仿木结构,顶为花脊,面刻筒瓦,四角上翅,檐刻瓦当滴水。与庆元桥碑略逊一筹,其横梁刻有“重修庆元桥”。仔细辨认获悉,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重修五福桥,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重修庆元桥,两件事同时记在一个石碑上,可谓极为少见。

这就怪了,两座桥位置不同,却把功德碑集中在一块,而永寿桥的桥碑却独立门户,依靠有利地形,傲视在桥头。当地人解释称,庆元桥碑不立在庆元桥头,而建在离桥约500米远的台子坝,是清朝皇帝内部具有继承性,后任皇帝对前任皇帝都十分尊重和仰慕,也就是后官都得感恩前官打下的江山基业。在台子坝人聚集最多的地方,彰显前任皇帝“嘉庆”功德,于是把前任干的大事,要在人流集中的地方打广告,达到广而告之的目的。永寿桥的功德碑独立门户的位置,应该从永寿桥也是古镇的另一个核心区域、同样是人潮汹涌的地方这个角度来理解。

2300年历史的夹门关 ,这个说法都太保守了

古镇的历史从数字来讲,数字越大格外“古”,但往往缺乏物证。而古镇上乡贤文人都有一股钻研的犟脾气,面对我滔滔不绝。照他们的理由来说,夹门关应该有4160多年的历史,比史书记载的2300年向前推演了近2000年。前文叙述的庆元桥碑上有这样一副对联:“成梁遵夏令,磐石奠周疆”。意思是修建庆元桥的桥梁,要遵照夏朝的命令,厚而大的石头奠定了周朝的疆土。而约公元前2146年——前1675年都属于夏朝,周朝分为“西周”(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与“东周”(公元前770年-前256年)两个时期。这样一来,不但初修庆元桥的时间,要往前推进上千年,而且现在说夹门关的历史只有2300多年这个说法都太保守了,夹门关应该有4160多年的历史才对。

△夹关场镇 图 | 杨辉祥

夹关古镇是邛崃三大古镇之一,有民谣日“一平二固三夹关”。史籍记载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公元前316年)灭蜀以后,夹门关称为军事要地,至迟在南宋时就初具规模了。因为南宋大诗人陆游任职临邛通判兼天台山崇道观主管的时候,曾多次过往夹关。《临邛县志》有这样一段记载:“城西南八十里处夹门镇关,在山边,水出其间,此即陆游《老学庵笔记》所称临邛夹门镇是也。”陆游另在《老学庵笔记》中还写道:“临邛夹门镇山险处,得瓦棺长7尺,厚约2寸,与今木棺相同,但盖底相反,骨犹不坏。棺外置瓦器,皆极淳古,时靖康丙午岁也(距今近900年),李知几及见之。”这段记载虽然只有50多个字,但却是古陶瓷史上珍贵文字材料,也是至今发现的对于闻名中外的邛窑在历史上最早的记载。从这里可以推断出邛窑始建于唐代以前。从夹门镇关于瓦棺的记载,可以窥见其在盛唐时期邛窑生产规模的宏大和陶瓷经济的繁华,也从一个侧面看出夹关历史的久远和当年的繁华。当然,物证至今没有找到,算遗憾。陆游对于古镇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写的“烟雨千峰拥髻鬟”美句,而今在古镇上农民画家熊明耻的笔下更为飞扬。熊明耻,其高祖就是高超武艺的“熊飞刀”,后考取康熙年间的翰林学士,官拜五品镇守夹门,皇帝赏赐一“福”匾,而今保存完好。一直以来,熊家、高家两家和睦相处,人丁兴旺,算是望族了。当然还有同样受皇帝赏赐,回乡开班授课、兴办武学的拴马林郑武举人;皇清待赠修职郎李宗清等等,也是古镇历史以来备受尊崇的家族和名人。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1 3dmx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