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市凌楷卫浴水暖洁具厂(余姚市尚欧水暖洁具厂)

余姚市凌楷卫浴水暖洁具厂(余姚市尚欧水暖洁具厂)

首页家庭维修洁具更新时间:2022-02-02 11:04:56

浙江新闻客户端 刘慧

近日,浙江省文联副主席、省书协主席赵雁君作品《诗路雁迹——赵雁君“浙东唐诗之路”书法集》由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诗路雁迹》包含浙东、越州、萧山、绍兴、上虞、嵊州、新昌、天台等8个篇章。浙江新闻客户端将依次刊发,以书之名,共襄盛宴。今天刊发《浙东篇》《越州篇》。

《诗路雁迹· 浙东篇》

这,是一条在地理意义上山清水秀的自然之路。

这,是一条在往返行走中渐渐形成的浪漫诗路。

这,是一条以唐诗承载了丰富内涵的文化史路。

在史册中,虽然找不到对它的记录,更没有清晰的路标和明确的称谓,但是,记载在《全唐诗》中的2500多位诗人中,确有451位诗人曾经来到浙东,并且以勃发的诗情一路挥洒了1500多首诗歌。因此,人们发现,这条道路不仅是一条地理意义上山清水秀的自然之路,更是一条以唐诗这种特殊文学样式为媒介承载了丰富内涵的文化之路。

从空间地域上来说,浙东是指浦阳江流域以东,括苍山脉以北至东海这一确定的范围和完整的区域。它的形状像一个倒置的“爪”字,南面一撇是括苍山与大盘山,上方自西而东呈“川”字状的“三山”,依次为会稽山、四明山、天台山。三山向盆地一面的水系,呈向心性,汇注成剡溪、曹娥江;而向背一面的水系,均呈离心性,并与浙东运河西段、甬江、奉化江、始丰溪、永安溪、好溪、东阳江、浦阳江等各水流连接,二万余平方公里的地域内地貌错杂、山水勾连、风景殊胜。而浙东唐诗之路则是指自钱塘江入绍兴古镜湖,再由浙东运河、曹娥江至剡溪、天姥山,直抵石梁而登天台山,干线全长约一百九十公里。加上宁波、舟山、金华、温州各条支线,全长五百多公里。

浙东地区历史悠久。距今9000年的嵊州小黄山遗址,距今7000年的余姚河姆渡遗址,都属于新石器时期的史前文明,证明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因此,汉朝以前,浙东一带已经有许多美妙动听的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有鲁班刻木为鹤的传奇,有任公子投钓巨鳌的寓言,有支遁买山而隐的雅闻,有百官朝舜、西施浣纱、曹娥投江、梁祝化蝶等美妙传说,还有大禹治水、卧薪尝胆、马臻筑湖等史迹遗存。所有这些都令 唐朝诗人为之倾倒。

△浙东篇 2019年 白居易《席上答微之》句 159cm×42cm×2

浙江东南部,浦阳江流域以东、括苍山脉以北至东海一带,在历史上统称“浙东”——以中国山水诗奠基人谢灵运为代表的山水诗发祥地;以佛教般若学“六家七宗”为代表的佛教中国化时期佛学修行者的中心地;以佛教盛行时期中国第一个佛教宗派天台宗的诞生地;以天姥山为中心的道教巩固充实时期的中心地;以王羲之为代表的中国书法艺术的圣地。

赵雁君,站在历史的维度,感悟中华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还孕育出了这样一种特殊类型——以诗歌为纽带认知浙东唐诗之路。

赵雁君,站在时代的向度,跟随唐代诗人的脚步,去寻觅最初的本心——以诗心自在般地书写浙东唐诗之路。

无疑,在赵雁君心中,浙东唐诗之路呈现的是一条千古传颂的人文之路。

由是,他从浙东运河西段、曹娥江、剡溪沿线的水陆交通行迹为路径,在浙东一湖(镜湖)、两盆(剡中盆地和沃州盆地)、三山(会稽山、四明山、天台山)区域内形成的一个以诗歌为纽带,将丰富多样的单个自然和文化资源,用手中的点滴笔墨,串连成一道独特的书法史上的浙东唐诗之路。

△浙东篇 2019年 高适《送崔功曹赴越》句 144cm×33cm×2

青山行不尽 ,书道意何长。

传颂至今的诗歌,不仅是历代诗人,展现秀美山川和深厚人文,不仅是历代诗人,赵雁君更要用心中的激情, 书写其情感、理想,体悟及所处时代风尚。

那么,赵雁君重走这条“浙东唐诗之路”想要书写的是什么精神?又如何在这数以千计的篇什中,透露出怎样的书家气质?

无疑,自然与人文交相融合的独特整体,给了赵雁君书写“浙东唐诗之路”的启发。

从整体特征看,诗路把多样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以“诗歌”为纽带串接在了一起——浙东,江河山川、名胜古刹、风土人情,屡屡出现在诗人们的笔下。由是,《诗路雁迹》以“浙东”开篇,概述浙东山茂水长文厚的独有之路,形成一个自然与人文相互融合的独特整体。他书写的点滴笔墨,为浙东地区秀美的山水殊胜、多元的文化交融和多样的民间生活提供了重要历史见证,焕发出与其他类型文化线路不同的“诗情画意”的艺术特征。

△浙东篇 2020年 韩翃《送客还江东》 139cm×63cm

诗以壮景,书以咏志。

无疑,这部《诗路雁迹》展现出一种独特的动态之美——魏晋风韵的士人文化精神在浙东唐诗之路积淀和传承。

令人惊喜的是,擅长行草书的赵雁君却在书法集的开篇——浙东篇中用大量的楷体书写出唐代诗人们苦苦追寻诗意。见其用笔和结体在隶楷之间,寓隶法笔意于楷书之中,加以行书的流便,用笔趋于圆转自如,线条柔和流畅,结体潇洒奇逸、朴拙古雅,足见赵雁君于取法的通变能力,书风益显成熟。

“未能同隐云林下,且复相招禄仕间。随月有钱胜卖药,终年无事抵归山。”欣赏赵雁君书写的白居易《同崔十八寄元浙东王陕州》竟不觉“镜湖水远何由泛,棠树枝高不易攀。惆怅八科残四在,两人荣闹两人闲。”

时任唐长庆年间的杭州刺史白居易与浙东观察使兼越州刺史的元稹,或隔岸唱酬,或相聚互答。“我住浙江西,君去浙江东。勿言一水隔,便与千里同。”欣赏赵雁君书写的白居易《席上答微之》竟还觉“富贵无人劝君酒, 今宵为我尽杯中。”

“秋草行将暮,登楼客思惊。千家同霁色,一雁报寒声。”欣赏赵雁君书写的刘长卿《同诸公登楼》竟不觉“北望无乡信,东游滞客行。 今君佩铜墨,还有越乡情。”

……

那缕缕情,那字字思,呈现出一种书家代表——赵雁君对二王书法的梳理与实践,对晋人书迹的观照与诠释,对山阴艺术的汲取与择化,使赵雁君的书法走上通衢大道;对汉魏碑版的浸润与融通,使赵雁君的书法风格有了跨度上的飞跃,成为他当前创作状态的又一佳境——碑帖结合,左右逢源。

无疑,赵雁君这一独特的主题书法创作,成为当代书法家的山水旅居之路、诗歌创作之路、思想传播之路、文化融合之路,书法诗路所涉及的区域,也成为中国书法艺术的荟萃之地,在中国书法文化史上举足轻重。

浙东山水,不愧为唐朝诗人们的诗和远方。

浙东大地,不愧为当代书家赵雁君的笔阵。

△浙东篇 2020年 方干《献浙东王大夫》 50cm×98cm

《诗路雁迹·越州篇》

一方灵秀水土,群贤毕至浙东唐诗之路;一脉越地人文,绣口一吐却是半个盛唐……

浙东唐诗之路是一条凝结在苍茫历史烟云中的著名诗歌长廊,是赵雁君于书法创作上的一次探索和开拓之路。

越州,建置于隋朝,后称会稽郡,唐高宗武德四年更名越州,唐玄宗天宝元年又恢复为会稽郡,至唐肃宗乾元元年三定越州,此后整个唐代沿袭不变。因为历史和地理沿革,唐朝诗人笔下频繁出现的“越”“越国”“会稽”“越中”“越溪”“越江”等词汇,有时专指古时的会稽郡,但更多的是泛指古代七县中的某县某地。

除了历史文化丰厚的馈赠,越州地区对唐朝诗人还有许多更为直接的诱惑。

山水秀丽。越州濒临东海,海陆交界海景殊胜。区域内部钱塘江、鉴湖、浙东运河、曹娥江、剡溪、姚江贯通境内,河道交错,湖荡棋布,河、湖、江、流像一张巨大而细密的网络笼罩在会稽山、四明山山系之间,山水错杂,水陆交融,营造出一方越郡佳山水。

回首那些风流的魏晋名士,想当年有太多的故事遗留在越州——东床快婿、曲水流觞、东山再起、咏絮之才、乘兴而来……都是流传在这片土地上的雅闻逸事。

像古人那样,赵雁群陶醉于沿途的千岩竞秀、万壑争流,村野牧歌、清流舟筏和民情风俗之中,一路载酒扬帆、击节高歌,书写了千余首经典唐诗。赵雁君书写的既是一条汇聚天然名胜的自然遗产线路,又是一条融合儒学、佛道、诗歌、书法、茶道、戏曲、陶艺、民俗、方言、神话传说等传统文化宝藏的文化遗产线路。

时空里,天地间,再回首。

遥想当年,诗人孟浩然竟在萧山的渔浦码头,顶着太阳跳上船后,但见江天一色、风平浪静的钱塘江岸青山隐现,心中不觉惊喜:前方有山的地方可是越中?

这番情景,不仅被孟浩然记录在一首题为《渡浙江问舟中人》的七言律诗中,也被赵雁君书写在了《诗路雁迹》的书法集中:“潮落江平未有风,扁舟共济与君同。时时引领望天末,何处青山是越中?”

自然,在唐代,越州是浙东最繁荣昌盛的中心区域;当然,在现代,也同样令书法家们心向神往之地——孟夫子诗中所称的越中正是越州。

越地为纸,山水为墨。

钱塘江、浙东运河、鉴湖、曹娥江、剡溪、姚江贯通境内,河道交错,湖荡棋布,河、湖、江、流像一张巨大而细密的网络笼罩在会稽山、四明山山系之间,山水错杂,水陆交融,营造出的一方越郡山水,正好给《诗路雁迹——赵雁君“浙东唐诗之路”书法集》越州篇,提供了最好的书法布局。

身为诸暨人,赵雁君从出生开始,便行走在山阴道上。

途中,山风不断为赵雁君传送信息:从距今9000年的嵊州小黄山文化,到8000年前的萧山跨湖桥文化,再到7000年前的余姚河姆渡文化,越州地区几乎囊括了长江下游流域最古老、最完整、最典型的文明样式。

道上,山景不断为赵雁君展开越地剡笺:越民族发奋图强的顽强精神,在时间的长河中渐渐熔铸在书家的血肉中,书写出凝聚着中华民族精神印记的精品力作,诗歌与书法,共生共美。

经越州而来,唐朝诗人无疑受到了山水文化、东晋士文化、宗教文化的多重洗礼,仿佛经历了一次南北思想大融合;

经越州而来,当代书家赵雁君行走、追寻、探索,既开拓了书法视野,又扩展了书写内在精神气象,为书法创作提供了源头活水。

在越州,唐人的诗,是化作美酒畅饮而出,那八位特别善饮者,被冠以“饮中八仙”。

诗人许浑,喝的酒是用船载回来的:“南斋知数宿,半为木兰开。晴阁留诗遍,春帆载酒回……”

在当下,赵雁君《诗路雁迹》从近千件创作中挑选出来的精品力作,同样可用车载船装——

草书中堂白居易《江南送北客因凭寄徐州兄弟书》

行书立轴孟郊《送青阳上人游越》

草书斗方李频《送友人下第归越》

行草横幅张籍《送越客》

行草中堂顾况《越中席上看弄老人》

大楷对联李频《越中行》

行草对联姚合《送无上人游越》

小草中堂李白《越中秋怀》

大楷中堂孟浩然《渡浙江问舟中人》

楷书条幅李白《西施》

行书大轴戴叔伦《送谢夷甫宰余姚县》

……

我们从这些不同书体、不同形制、不同风格并充满个性活力,又从中辐射出文化蕴藉的《诗路雁迹》中,无不感受到赵雁君的作品透着一股熟悉又陌生的气息:以及二王的清逸,明清的豪迈, 汉魏刻石的恣肆。

气酣势畅、精力弥满——那些将行草笔意融入隶楷创作中的作品,那些由宿墨、长线条、大空间的营造,在《诗路雁迹》书法作品创作中得以充分展现——不同的高堂大轴、不同的对联巨制、不同的碑味榜书、不同的似隶似楷,或行或草……无不彰显出正大之气,雄浑之势,刚健之美。

或许,积健为雄的气象与风范,是当代书坛创作领军人物赵雁君的标杆。

或许,阳刚之气,力量之美,同时也代表着浙江书法的格局与高度。

如是,唯有个性化才是让每一件书法作品都拥有其存在的生命意义。

穿梭越州,邻近天台。对于唐代诗人而言,天台山是浙东之行的目的地,他们不顾路途艰辛,发愿要上天台礼佛修道,观光壮游。

穿梭越州,邻近天台。对于现代人赵雁君而言,天台不仅是浙东唐诗之路的目的地,而是他开拓书法艺术的新思考。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1 3dmx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