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清市罗格洁具厂怎么样(玉环县康轩洁具厂怎么样)

乐清市罗格洁具厂怎么样(玉环县康轩洁具厂怎么样)

首页家庭维修洁具更新时间:2022-02-03 10:12:28

河洛地区孔氏家族的南迁

河洛文化是以河洛地区为主的中华文明的核心文化,文化区域宽广,东至豫东,西至渭南,北至运城,南至南阳,河洛文化中心洛阳是十三朝古都,有3000年的建都史,名人荟萃,历史厚重,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间。

洛阳是中华民族的祖源地,商汤革命,建都西亳,今洛阳偃师二里头与商城遗址就为殷商之源。先祖孔子为寻求治世之道,四次来洛寻根问祖,问礼求学老耽,问乐寻访长苰,洛阳东关有清代河南府尹张汉题写“孔子入周问礼乐处”碑。先祖孔子最后一次来洛“届盟津、谒河图、过樵峣,诣洛书”。访河图洛书,学周易之理,宜阳县志有:女几山下平泉庄有至圣庙遗址,是先祖孔子来洛宁访洛书途中,听说此处“牛生麒麟”可惜赶到时已死,孔子命弟子埋此为麒麟冢;汉代张良在此建先师行营,唐代李德裕,宋代张思叔等人重修。先祖寻周礼,传易学,删诗书,编春秋为儒学之宗,是2500年以来集大成者,“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万世师表,生民未有“,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做了很大贡献,因而洛阳地区的河洛文化也是形成儒家思想的重要源头

《孔丛子》“家之族胤,一世相承,以至九世相魏,居大梁,始有三子焉。长子之后承殷统,为宋公;中子之后奉夫子祀,为襃成候,小子之后彦以将事高祖,有功封蓼候。”这是孔子后人孔鲋,孔藏等流传的家乘资料。孔子起单传八代祖孔谦为魏相,居大梁,始有三子长子孔鲋,次子孔腾,小子孔树,自此开枝散叶,子嗣兴旺。秦灭魏,迁孔氏于苑,秦始皇焚书坑儒,九代祖孔鲋与弟兄三个鲁壁藏书,带鲁国祭祀礼器衣冠隐于嵩山九皋,为“鹤鸣九皋,声闻于天”今洛阳伊川九皋山下酒后村。从此弟兄三个亦师亦友,在九皋建家庙,塑圣象,以清和为乐建洛阳第一所儒家和乐书院,教弟子百人,出名的有汉初为刘邦制礼仪的叔孙通。晚年孔鲋55岁时陈胜吴广参加起义为博士,57岁时战死于陈下。生子孔随字元路承殷后。孔鲋三弟孔树儿子孔聚参加刘邦邙砀山起义,灭项羽有功封蓼候,子太常博士孔藏袭爵。孔鲋二弟孔腾在汉初刘邦过鲁太牢祀孔子,封其奉祀君为孔子祀。自此九代祖孔鲋后人定居洛阳九皋,以诗礼和乐孝为家风传家2200多年。

西汉大臣梅福,匡衡上书以孔子后为殷商祀,成帝时孔鲋四代孙孔吉为殷绍嘉候,后为宋公,地满百里,食邑1670户。汉武帝时周朝后人姬嘉为周朝奉祀,其后为周承休候,卫公。周朝时以东楼公为夏禹后奉夏祀,这就是夏商周至汉的二王三恪之华夏礼制为宾位三公之上。

汉末22代祖孔潜洛阳南迁会稽

以九代祖孔鲋子孔随传之14代孔吉-15代孔何齐-16代孔安-1 7代孔弘,18代到21代名讳失考,传至东汉末22代宋公孔绍,太子少傅孔潜。《晋书》孔愉传:“其先世居梁国,汉末太子少傅潜避乱会稽遂家焉”。孔潜字景微,东汉末在洛阳为官,因董卓,曹操携天子令诸侯,遂避乱江南,后为吴侍中。唐代《元和姓纂》有孔子世家会稽郡,鲁国郡,下博郡,常山郡,南阳郡五支郡望介绍。其中写有:“魏相生鲋为陈涉博士五代孙吉封宋公,吉八代孙潜,潜生吴南章太守孔竺。后汉末潜避地会稽遂为郡人。”22代祖孔潜衣冠南渡后为南朝门阀士族之一会稽孔氏。

东汉末年兵祸天燹,太子少傅的孔潜离开洛阳避乱浙江绍兴,这也是历史上永嘉之乱前中原士族衣寇南渡的孔子家族第一次南迁,中原文化开始往江南传播融合。孔潜之后子嗣兴旺,支系繁分,世居江南,在东吴、东晋、宋、齐、梁、陈的六朝时期是江南非常显赫的家族之一,达官显贵不胜枚举,魏晋南北朝史上有传者有百人。如东晋时南人任侍中者17人中,可确定的就有孔氏6人;南人任仆射者10人中,孔氏有3人;而担任颇有实权的领护之职的南人10人中,也有孔氏3人。同时,孔氏还有5人任吴兴太守,3 人任会稽内史,孔氏家族成员在东晋先后任侍中的六人为:孔愉、孔坦、孔汪、孔安国、孔琳之、孔靖(季恭);任仆射的三人为:孔愉、孔安国、孔靖(季恭);任领护的三人为:孔愉、孔安国、孔靖(季恭);任吴兴太守的五人为:孔愉、孔坦、孔严、孔灵符、孔琳之;任会稽内史的三人为:孔愉、孔安国、孔靖(季恭)。由于三吴地区经济发达,地位重要,故其郡守也为显职。东晋时期,侨姓士族居主导地位,会稽孔氏因南渡较早,已被看作吴姓士族,但其仕途并不像其他吴姓士族那样坎坷,会稽四姓:“虞,魏,孔,谢”与吴郡四姓:“顾,陆,朱,陈”为江南世家大族历六朝传承不绝,并为当地的文化经济发展做出很大贡献。两晋时的25代孔愉为“会稽三康”,西晋时返回洛阳为官,因永嘉之乱又南渡浙江德清隐居,今德清还有“孔愉放龟”的公园来纪念,孔愉晚年东晋出仕,以讨伐华轶有功封余不亭候,后又为尚书仆射,会稽内史,镇海将军,75岁卒增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后人唐代孔若思为鲁山派之祖。31代孔休源十一而孤,南梁时为太学博士,尚书左承,宣惠将军,其性缜密,正色直绳,风范疆正,明练正体,为官正直,尝以天下为己任,深得梁武帝萧衍信任,时人称为“兼天子”。藏书7000余卷,文集15卷,其后人唐代孔昌寓为河洛派。

由于南北朝政权更迭频繁,发生孙恩之祸,候景之乱,义嘉之乱等会稽孔氏被灭门几支。孔严有三子孔道民、孔福民、孔静民,399年孙恩利用五斗米道起义,弟兄三人皆为孙恩所杀。

孔觊为刘子房右军长史,加辅国将军,行会稽郡事。都水使者孔璪与孔恺起兵反刘彧,史称“义嘉之乱”,事败自杀。孔觊有一子孔长公,亦被杀。

孔道存,南朝宋世祖刘骏大明年间,历黄门吏部郎、临海王刘子顼前军长史、南郡太守。晋安王刘子勋建伪号,为侍中,行雍州事, 466年事败,与三个儿子一起自杀。

四次灭门之祸后,仅孔琇之(孔愉后,南朝齐辅国将军、吴兴郡守)、孔瑶之(孔侃后,南朝宋尚书水部郎中)两人后裔存世,孔琇之传七世至孔至,孔瑶之传八世至孔齐参。

四次灭门之祸后,尚出孔休源(梁侍中)、孔奂(陈侍中)二相,其后孔齐参、孔至分别繁衍至今。

孔潜之后梁侍中孔休源曾孙孔德绍,隋时为景城县丞,后为窦建德秘书丞,其子孔昌寓唐贞观进士,上有“不置刺史”美誉,玺书褒美擢为膳部郎中,唐代周孔昌寓碑有详细世系。孔昌寓子孔祖舜,为荥阳令,监察御史,祖舜公子孔齐参为宝鼎令,有孔齐参墓志铭出土,孔齐参子三孔克符,孔述睿,孔克让,洛阳孔家寨谱道光谱及光绪谱,洛宁光绪谱,及兴化家谱记有:安史乱时(755年)弟兄三个避乱于嵩山见有孔丛子祠堂遂家焉,安史乱后(763年)克符公回洛阳入周问礼处遂家焉,教书育人去世埋于洛阳东十八里今洛阳孔家寨。克让留嵩奉祀,自此洛阳有克符克让两支孔氏之后,即37代祖孔齐参之后09谱续为河洛派。

洛阳孔家寨老谱通过孔昌寓,孔齐参,孔望回墓碑,及唐史传记资料,笔者认为洛阳地区自汉代到唐代以来,九代祖孔鲋,孔腾,孔树到洛阳嵩山隐居,汉代时期孔丛子后人及孔树后人都在酒后居住,酒后是孔氏第二祖居地,孔丛子去世后有孔丛子祠堂和九代祖建的孔子之家庙,孔丛子祠堂也是和乐书院,酒后村也为和乐阙里,两汉300多年代有孔氏后人奉祀,主要是奉祀殷商及孔子和孔丛子。

一直到汉末22代祖孔潜衣冠南渡,带走部分奉祀礼器,今上海青浦孔宅即为孔潜旧居,孔潜南渡后也在青浦故居建立家庙奉祀殷商及孔子,《孔宅志》上有会稽孔氏后人华亭支的孔祯任苏州刺史时在青浦孔宅衣冠奉祀,清代康熙时重修孔宅御书匾云:“圣迹遗微”,楹联:“泽衍鲁邦,四海人均化育;裔分吴会,千秋世永蒸尝”“文革”时期破坏出土有玉环玉璧,还有几个大的花瓶,青浦孔宅后来有宋代衢州南宗后人孔毓行奉祀一直到民国。笔者认为青浦孔宅的出土的礼器等物品就是孔潜在洛阳酒后带走的部分祭祀礼器,孔潜在洛阳为官,离洛阳酒后祖祠距离近也方便带走,伊川酒后也是苑洛古道,自古是中原迁徙南方重要秦楚孔道。南北朝时400年间青浦孔宅是会稽孔氏家庙所在。《孔宅志》上有叔梁纥庙和孔子庙两处,皆为孔氏子孙侨寓地。只是到了隋唐时期政权北移,会稽孔氏后人孔德绍,孔绍安,孔思政等都到北方为官或者落居北方,青浦孔宅有所没落,才有了孔绍安儿子孔祯任苏州刺史时去翻修奉祀衣冠冢。

唐代曾任卫,洛,汝三州刺史的粱郡公孔若思儿子孔至为著作郎,明氏族学,安史之乱迁居洛阳南鲁山县为家,其后人为鲁山派。

目前考证江南地区没有发现孔潜之后人,也许有部分族人混于北宋末的中兴祖之后人及其他支派中。

唐代荥泽孔氏的南迁

隋唐时期洛阳是两都,隋唐两代时洛阳有孔氏家族居住,出土的隋河阳都尉孔神通墓志。36代孙隋河南郡守孔业家族墓志,大周孔将军(业)墓志铭上有:

孔业,孔子三十六代孙,隋虎贲郎将、河南郡守、伪郑镇南府骠骑将军,遂为洛阳人。埋葬于平乐北邙之原,其曾孙孔珪墓志有:卒于延福坊之私第,可见其家族居住洛阳隋唐城延福坊4-5代之久,孔业家族世系为:34代孔琰-35代孔延-36代孔业-37代孔翼,孔信-38代孔元爽,孔务本-39代孔敬宗(珪)。从其家族墓志看出因孔业在隋,郑为高位,入唐为降为昌乐令,影响后代仕途,孔珪墓志写有迁移多地为官,都是主薄县尉,县令的官职,“屡职卑位”。与同时代进士孔昌寓一样,以其父孔德绍为窦建德秘书丞,被太宗除。孔昌寓贞观时对策高第中进士,早年为县尉,司稼寺丞的低职,到了晚年李治武则天时期才得以重用,升任厮马,膳部郎中。由此可见唐初对于洛阳郑王王世充,河北夏王窦建德有关的官吏是压制状态。推测唐代安史之乱时孔务本家族卜居荥阳广武为洛阳孔业家族之后,以待后考。

《阙里文献考》有:九代祖孔树之后16代孔尚为河北鉅鹿太守,再传至22代孔杨为下博亭侯,其子孙为下博郡孔氏(冀州信都),唐初国子监祭酒孔颖达为其后,唐书宰相世系表有:孔巢父为孔颖达族孙也。

按照唐史与家谱资料孔巢父家族父祖辈安史乱卜居荥泽,巢父兄著作郎孔岑父五子俱贵,长子孔载进士,次子孔戣进土,岭南节度便,迁尚书左丞,礼部尚书,谥曰贞,在岭南有惠政。三子孔戡进士,司勋员外郎,四子孔戢,为御史大夫,京兆尹,湖南观察使,五子孔戳(威),进士掌泽潞书记。

孔巢父约出生于720年前,去世于784年,年约60多岁。与李白,杜甫,韩准友好,竹溪六逸之一。任给事中,湖南观察使,德才兼备,足智多谋,善于辞令,德宗时破贼有方,为知君名宦,唐德宗兴元元年(784年)受命为魏博宣慰使,前往劝说藩镇田悦及其将士归顺唐朝,田悦从弟田绪杀田悦归唐。不久,李怀光盘踞河中,巢父又往河中劝说其归顺唐朝,被怀光部众所杀。谥日忠。朝廷感其忠授一子正员官。其子孔瑛世袭潭州刺史,后因五季之乱寓居平江,后人为南迁浏阳派。自孔巢父起,迁居荥泽的孔务本后人在唐晚期名宦满笏,人才辈出。其中40代孔纬,孔纁,孔缄孔门哥弟孔门三状元,孔纬还是状元宰相,为有唐一代孔子世家的翘楚,盛极一时。

孔戡子温资进士,太子少傅,有子三绚,纶,。孔绚进士唐僖宗乾符三年(公元877年)任丹阳县令,子孙遂居焉。丹阳派子孙散居江苏丹阳县、镇江县、江都县、福建霞浦县、福鼎县、湖北麻城、安徽天长县等地。

孔戣子四,温质四门博士,子织。次子温孺进土华阴县丞子三纬,绛,缄。三子温宪明经进士,因在广东南雄为官避乱留广东南雄,温宪子纯,纯生袁州刺史孔润子孙遂居焉。

据《罗格孔氏家谱》中有子孙居南雄平林,其中一支子孙居湖南桂东县。

四子温裕进士,柳州司马,京兆尹,尚书左丞,天平军节度使,鲁国公,道清政成,以己俸修曲阜祖庙,子二纾,绪,孔戢子二温业,进士,吏部侍郎。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次子温谅进士,其子孔绩进士,因官于江西吉州推官,遂家于临江新淦子昌明,为江西临江派之祖,临江派子孙散居新淦,鹰潭,湖北广济县、汉阳县、浙江温岭县、江西分宜县等地。宋代孔文仲,孔武仲,孔平仲,皆为才俊合为“江西三孔”黄庭坚称:“二苏联璧,三孔分鼎”之誉。

晚唐时孔纬状元及第,为官清正,公私分明,历任唐僖宗,昭宗两朝宰相,晋司空兼国子祭酒,封鲁国公兼太保,食邑4000户,子昌弼,御葬于荥阳广武原祖墓。

孔昌弼进士散骑常侍,唐末黄巢朱温乱,洛阳失陷,遵父遗嘱岭南可安祖戣惠政于此,时丞相徐彦若为岭南节度使,公元900年避乱于广州南雄平林与南雄派族弟孔闰建孔林书院,卒葬平林,子四蘩,荃,葆,麟,后人为岭南派。

孔葆,字文声。昌弼三子,圣祖四十二代孙。居南雄珠玑巷石井头村,生子一承休。

孔承休字润如,昌弼孙子,圣祖四十三代孙。生子继明,孔恪。孔承休教书迁于广州彩虹桥,岭南派后裔枝繁叶茂遍及广州,小龙、暹岗、长沙布、诜敦、孔边、孔村、南村、龙伏、罗格、龙头、石碣、石碣芝山,叠滘、上涌、石紫村,花都,东莞、深圳、广宁、怀集,四会、三水、英德渔湾,清远,连州,阳山,韶关、肇庆,德庆、高腰、荔林,罗定、郁南、云浮、封开、江门、阳江、阳春,信宜、湛江,徐闻,高州,茂名,吴川,化州等广东省内各地以及广西、江西、四川、甘肃、宁夏,河南,湖北,海南、青海遍及全国各地和港澳台海外约有三十五万后裔。广州白云山”凤鸣古冢”为广州之祖孔承休家族墓地,为文物保护单位。

郏县孔氏南迁莆田

唐代曲阜37代孔齐卿唐德宗建中三年,袭封文宣公,除青州司兵参军,迁兖州司马,会淄青节度使。李纳叛于东平,公罗难,归葬宁陵。子三:惟晊、惟昉、惟时,其中惟时,一名文谨,授兖州都督公曹参军。家宁陵,奉祀事。子二:克宽、克贡其后迁郏县,克贡子延环,延环子仲良,进士,贞元太和年间任全椒尉,826年再迁福建莆田县令,卒于官,孔仲良清廉自洁,一丝不储,惠政于莆,邑人立石于县,不忘其德,41代孔仲良的三子家于县之涵江璜山遂家焉。其后人居住地称为“孔里”。宋代朱熙曾为写《跋孔君家藏唐诰》立孔宜为孔子49代孙,宋淳佑年间在璜山建涵江书院及夫子庙。元代以53代孔敬山为书院山长。明成化62代孔淳勉,清康熙68代孔昌期等多次重修。

福建莆田41代孔仲良后人散居莆田各地,迁到浙江乐清,温岭江绾是45代孔延集后晋时迁到江绾,54代孔克庸最出名,“元末随太师靖海侯连年东征,浮海洋冒险滩,谋赞机务。洪武间任大名府知府。尝赍谱牒诸阙里,拜祭孔子并联谊温台孔氏与曲阜孔氏之关系。后筑宗鲁堂于江绾。”时任直隶大名府知府。因身负王命,抗击倭寇的战斗中,他深明大义,舍小家顾大家,连父母亡故都未能回乡探望。在战场上,孔克庸浴血奋战,英勇杀敌,直至血洒疆场,为国捐躯,其忠义任德精神感人至深。

北宋末年金人入侵汴京,曲阜衍圣公孔端友留弟守祖庙与孔传等族人精英扈跸南渡。建炎三年(1129年)初,宋高宗赵构以孔端友扈跸有功,赐居衢州。后人居江南为南宗派,唐代还有南迁42代太子舍人孔桧寓于浙江温州,其后人为平阳派,42代孔枬为庐江县令,为孔戣玄孙,孔温裕之孙,因家于庐江,其后人为庐江派等资料不再祥述。

南迁孔氏的文化传承

以上几支是以河洛地区汉末太子少傅22代孔潜避乱会稽,唐东光令36代孔务本后人南迁湖南,广东,江西等,唐蒲田令41代孔仲良因官于福建莆田等几支后人迁徙历史概况,及后人生存繁衍,文化交融简单介绍。家族历史也是反咉国家的时代真实写照,家族的备斗史也体现国家的变革史。河洛地区的孔氏家族大多是国家动荡战火四起而南迁于他方。孔潜后人又因内乱政权更迭数支灭门,唐末五季之乱而迁于偏僻岭南的孔昌避后人为生存活命而备斗。这些孔子后裔不忘祖训,诗礼传家,发展教育,创建书院,把先进厚重的中原河洛文化,孔子世家入世的儒家文化,向南方传播融合壮大,为南方的经济文化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如上海青浦孔宅的孔庙义塾后为孔宅书院,唐宋元明清历代重修,对当地民风培育和教化体升起很大作用。据青浦旧志记载,青浦历代进士160人,武进士2人举人386人。明代进士86人,清代69人。孔潜后人寓居地山阴绍兴400年多人为会稽郡守,文学家,为绍兴地区的带去先进的中原文化,自永嘉南渡以来到至今人才济济,文风优盛。

唐末孔昌弼与族弟孔润宋初建的广东孔林书院岭南最古老的书院,孔林书院面积约800平方米,为三进,后进为大成殿,内供孔子塑像,有东西两庑,中进为大成门,前进为书院的大门,四周有围墙。历时260多年后,南宋绍兴年间,四十七代孙孔振玉重修书院,规模有所扩大,大成殿由一层升为两层。孔林书院对岭南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孔林书院当时不仅接受本族子弟,也接受附近村庄一带人求学,一时南雄一带“耕读成风,人文蔚起”。据南雄县志记载,宋代,保昌县人口约5万,举进士103名为粤北之冠。福建莆田的涵江书院宋理宗御书“涵江书院”四大字赐之,又委派祝洙为首任书院山长,涵江书院一下子跃升为远近闻名的大书院,元代时由孔子后人历任书院山长。

岭南派后人清朝南海南庄罗格孔家村人孔继勋与儿子孔广陶,以盐业起家,以雄厚的财力藏书,在广州城南太平沙建有藏书阁“岳雪楼”,盛时“藏书三十三万卷”,其中不乏皇家刻本、名人校抄本和宋元精椠。孔广陶的“岳雪楼”,与伍崇曜的“粤雅堂”、潘仕成的“海山仙馆”、康有为的“万木草堂”,合称广东四大藏书阁。孔氏藏书自孔广陶父辈已有,孔广陶父亲孔继勋,字开文,号炽庭,道光十三年(1833年) 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历任国史馆协修等职,道光五年(1825),孔继勋赴京途中,曾冒雪游南岳,登祝融峰,与有名的隐士“明鉴上人”相识,回粤后为了纪念此事,就在广州南关太平沙筑楼藏书,取名“岳雪楼”。

父亲孔继勋去世之后,儿子孔广镛(号怀民)、孔广陶(字鸿昌,一字季子,号少唐,又称少唐居士) 继承父业,能诗文,精校雠,长于书画鉴赏。兄弟二人并且广求旧椠精刻,藏书益富,数量达到三十三万卷,所以岳雪楼又称“三十有三万卷堂”。清代孔氏的岳雪楼,不仅仅是藏书阁,更是藏宝阁,众多收藏门类中,不乏名作,如唐代著名画家吴道子的代表作《送天王图卷》,除此之外,还有赵孟頫、唐寅、董其昌等著名画家作品。清末国弱1903年《岳雪楼》珍藏散失逸尽。

广东叠滘,番禺,南雄,惠州等孔氏家族聚居地,保留有历代孔氏祖祠,祖墓,至今后人祭祀不绝,番禺大龙村有孔尚书祠和南宗阙里祠两坐祠堂,孔尚书祠是38代孔戣专祠,广州保存孔戣时任广州刺史韩俞写的“南海广利王神庙碑”,有“玉书堂”和孔子文化研究中心。番禺钟村镇诜敦村孔家祠堂“报本堂”,叠滘罗格孔家村天南圣裔祠”有“诗礼堂”,孔家有翰林1人、进士1人、举人8人、副贡3人、国子监生10人、庠生13人,故天南圣裔祠门前的旗杆夹林立,“南庄孔公祠,叠滘洙泗村有:“阙里南祠”:根据《南海叠滘孔氏家谱》记载:宋咸淳四年(1268年),第51代念八祖元演在叠滘村南修建祖祠,安奉戣祖、昌弼祖。雷宜中(今江西丰城市人,南宋德禧元年即1275年任礼部尚书兼广东安抚使)题“阙里南祠”。以后曾7次重修。有孔氏进士6人,举人9人。南雄平林村口有惜字古塔。该塔建于明永乐二年(1404年),据族谱记载,明代,孔氏后裔孔伯道弘扬先辈耕读精神,倡导节俭,便在书院附近建起了“惜字塔”。孔林书院遗址还有石匾长1.8米一面刻“务本敦伦”、一面刻“高山仰止”,平林村有41代孔昌弼,孔润等祖墓,保留有中原文化之古代儒风。

郑州荥阳有孔氏家庙,有孔务本,孔戣,孔纬等数代人祖墓地,有清代立的“唐礼部尚书孔公故里碑”,荥阳孔氏家庙是宋真宗御准赐建家庙,宋真宗幸鲁赐孔务本后人44代孙兖州参军孔晃(昭)住荥泽圣庙嗣事,后人传承至今,是孔务本南迁后人岭南派,南雄派,临江派庐江派,丹阳派等祖居地,南迁族人也常到此寻根祭拜。

  由河洛地区孔氏家族三次南迁,每个家族的迁徙都是一部苦难史,国盛百姓兴,国亡百姓苦。孔氏家族南迁客于南方依然保持圣裔家风,诗礼传家,千年传承,历久祢新,与国休戚,荣辱与共。孔氏南迁为推动河洛文化与儒家文化在南方传播融合,创新壮大,弘扬传统增光添彩。惟祝愿中华长治久安,繁荣富强。 (河洛派洛宁支孔子77代孙 孔治辉整理)

参考文献

1.凌耕,《清浦孔宅》,2020.

2.郭学焕,《孔子后裔在浙江》,2013.

3.张承宗,孙中旺. 会稽孔氏与晋宋政治(J)浙江学刊,2000,(5)

4.孔德昌,《南朝孔氏沉浮录》,观察者网

4.《孔子世家谱》

5《孔宅志》

6.《嵩县志》

7.《孔丛子》

8.孔昭度,《南海罗格孔氏家谱》,民国

9.《叠滘乡志》第380-432页

10.孟继新,颜景刚,《儒家圣门志》,2015

11.孔继汾,《阙里文献考》,清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1 3dmx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