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厅专用音响(舞厅专用音响效果最好)

舞厅专用音响(舞厅专用音响效果最好)

首页家庭维修音响更新时间:2022-02-01 15:25:56

来源:嘉兴日报-嘉兴在线

没有了蝉鸣的早晨依然暑气不减,9月初的禾城,因“秋老虎”发威,又回到了苦夏的模样。

前几天的一个早晨,记者来到嘉兴市区洪波路86号,也就是过去的嘉兴电控厂,寻找一家复古风格的Disco舞厅——梦月舞厅。这家舞厅的位置说实话不太好找,因为隐匿于老厂区之内,红紫相间的门面招牌带着强烈的上世纪90年代感,类似广场舞卡拉OK的音乐从楼上隐约传出,记者拾级而上,穿过一扇木门,走进了歌舞厅。

穿越回上世纪90年代

进门就是售票处,舞厅的装修和家具都像极了记者小时候看到的招待所,只有木柜台旁贴着的付款二维码,才让记者晃过神来。

量体温、出示健康码、登记防疫信息、扫二维码付款3元,记者获得了准入资格。售票员就是舞厅的老板,他告诉记者,早场时间是从8点到10点半,就快开始了。

吧台上摆放了3只铁皮罐子,分别装着红茶、绿茶和菊花茶,记者赶紧自己动手,制作了一杯免费“特调茶”,制作方法极其传统,就是往玻璃杯里放上菊花和绿茶,再倒上沸腾的热水。

寄存了包包,掀开一块绛紫色的丝绒布帘,记者就进入了一个闪烁着五彩灯光的舞厅,仿佛打开一扇时空之门,瞬间穿越回了上世纪90年代……

一位大叔站在入口处,扯着嗓子不断提醒进入舞厅的顾客“请戴好口罩”。舞厅里很暗,除了彩灯没有主光源,适应黑暗后,记者看到,眼前是一个长方形舞池,舞池的两面整齐地排着皮质卡座,还有两面是墙镜和舞台。

记者找了一个座位坐下,此时有几位顾客进来,跟随音乐自然而然地滑入了舞池。他们大多是上了年纪的叔叔阿姨,但身材都保持得不错,多数还穿着优雅的舞鞋,把跳舞的范儿拿捏得死死的。

卡座的玻璃台面上放着塑料热水瓶和玻璃杯,都是满满的怀旧感。舞厅里的冷气很足,再加上头顶呼呼作响的白色吊扇,冷意十足,记者心里不禁纳闷,3元钱的门票,空调、风扇、灯光、音响,还有免费茶水喝,这个舞厅是怎么存活的?

记者并不会跳舞,一边当观众欣赏叔叔阿姨们的舞姿,一边与旁人随意地聊着天。

商晓卫今年58岁,穿着一件黑色尖领靠身衬衫,搭配了一条同色直筒裤和一双3厘米高的皮鞋,舞者气度十足。

“1980年,我进入嘉控厂模具车间,这个地方原先就是我们厂工会的舞厅,本厂的职工,包括外面社会上爱跳舞的人都能来跳,格局大致就是你看到的这个样子。”听着商晓卫的讲述,记者恍惚觉得一下穿越了,这里原封不动地保存了旧日时光。

30多年前,商晓卫就开始跳交谊舞,跳舞早已是他生活中不可割裂的一部分。与他一样,到这里跳舞的大部分是中老年人,都是热爱跳舞、热爱生活的人,年纪最大的82岁,最小的也有50多岁。

艰苦经营只为一份情怀

每天早晨雷打不动5点钟起床,5点半到舞厅烧开水、搞卫生,自从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每天还要给舞厅里的每个位置进行仔细消杀……梦月舞厅的老板叫吴仁林,除了他自己干活,还雇了一个伙计帮忙。

这家总面积有1000多平方米、会员有200多人的舞厅,里里外外的活全靠这两个人干。“舞厅一年365天天天开放,每天上午、下午、晚上3场,会员每场2.5元,非会员3元。平时,我都睡在这里。”老板开玩笑说,他是把全部身家性命都交给这舞厅了。

吴仁林1968年出生,曾做过建筑材料生意,但生意失败了。2018年,他承包了这家舞厅。

“怎么说呢,现在的收入基本上够每个月支付房租、水电费以及人力成本吧,相信只要我为中老年人服务好,来的人会越来越多的。”吴仁林告诉记者,刚开始只有五六十个人来舞厅,现在发展到200多人,他觉得,以心交心比任何广告都管用。

明知不是赚大钱的好生意,为何还要苦苦经营?吴仁林说,他只为一份情怀。

“过去,嘉兴几家大厂的职工业余生活相当丰富,尤其是文艺活动,像合唱、跳舞都是很受欢迎的,逢年过节那都是要派用场的。”吴仁林说,以前活跃在舞厅里的这部分人基本都已上了年纪,可他们仍然需要这样的活动场所。

“这个老板人很好,我们喜欢到他这里来,他一点都不计较。”林火保今年82岁,家住附近的栅堰新村,来梦月舞厅是他风雨无阻的习惯。因为每天起得早,老人喜欢买了菜再来跳舞,吴仁林就特地去买了一台冰箱,供大家暂时存放菜。

多年下来,大家都和老板成了每天都要见面的朋友,“有时候,几张老面孔没来,我就要去问的,是不是生病了啊?是不是出去旅游了?”

今年66岁的姚奎江,对跳舞并不“感冒”,但他每天也要来舞厅报到,“我很喜欢这里的氛围,每天捧个茶杯来聊聊天,就很开心。”

也是年轻人的打卡地

1000多平方米的梦月舞厅,是目前嘉兴市面上规模较大的舞厅了,每天来跳舞的大部分是退休后在家清闲的中老年人,虽以健身锻炼为主,但舞姿也十分漂亮。

来这里相约跳舞的人有的是朋友关系,还有的是舞伴关系,也有零散舞客是随机邀约的。中老年人沉醉在舞厅里直呼“爷青回”,其实,这种怀旧的风潮在年轻人之间也很流行。

正当记者在舞厅四处转悠时,门口的保安师傅随口说了一句:“这里也是年轻人喜欢打卡的时尚之地啊。”

老式舞厅串灯,颇具年代感的拼木地板,甚至是生锈的窗户铁栅栏,这是一个真实的复古拍照点,处处都透出浓浓的时代感。

“这种才是真正的复古!”此时,记者身边出现了一位身材高挑的女子,她叫邵佳,目前是南湖区体育舞蹈协会会长,到梦月舞厅来当公益老师已经3年多了。

邵佳说,她平时很喜欢找不同的场景拍照,嘉兴装修有特色的店蛮多的,专门的摄影基地也越来越多了,不过,很多打卡点都是后来改建的,有些还要收费,而梦月舞厅不同。

上午场结束后,邵佳带着几个舞蹈“深度爱好者”在落地墙镜前,练习基本功,形体拉伸、线条拉伸、拉方步……虽然是业余舞者,但一招一式做得极其认真。“我朋友圈里发了好多这边的照片,许多年轻人看了都心动得不行。”邵佳说,是良好的舞蹈和人际关系氛围,让她坚持到现在。

舞出健康快乐和精彩

尽管舞厅里有空调加电扇,但夏天一场舞跳下来,起码要换上两套衣服。“别说现在的天气了,哪怕是大冬天里,也是要跳出一身汗来的,锻炼效果很好。”商晓卫说,对他们来说,跳舞是最好的运动。

除了梦月舞厅,位于中山东路的喜相逢大众健身舞厅也拥有一批中老年人舞蹈“粉丝”。舞出健康,舞出快乐,舞出精彩,禾城中老年人的生活因此而律动起来。

今年68岁的陈支建,现在还在教人跳舞,这是她找健康、找快乐的生活方式。

上世纪90年代初,陈支建是嘉兴第一批练国标舞的。“我17岁那年进嘉兴石油机械厂,参加厂里的文宣队,热爱跳舞。”陈支建回忆道,1991年,当时的嘉兴市总工会发出一则“关于全市开办国标舞学习班”的通知到各个厂里,有几百人积极响应,她代表石油机械厂参与其中。

之后不到一年时间,嘉兴就举办了首届规范交谊舞和国标舞大赛,陈支建获得了青年组的第一名。“随后各种演出邀请纷至沓来,我对舞蹈的兴趣也越来越浓。”陈支建和舞伴经常坐慢车到杭州去找老师上小课,上一节45分钟的课花费200元,而当时她的工资是每个月50元。工资不够怎么办?陈支建说,就靠参加各种比赛和教别人跳舞来赚一些“外快”,“以舞养舞呗。”

陈支建也是当时嘉兴电控厂舞厅的常客,五光十色的灯光、曼妙的音乐、灵动的舞步、志同道合的舞友,都是她为之着迷的。

1993年,陈支建下血本在杭州找了一家服装店,请师傅根据她的身材专门定制了一条国标舞裙,花了足足2000元,“当时的流行风尚就是在裙摆处钉满飘逸的毛毛,好一点的就是鸵鸟毛,就是挺重的。”她说,时代在发展,现在流行的是在舞裙上贴各种亮钻,轻盈而闪耀。

在嘉兴,跟陈支建年纪差不多的国标舞、摩登舞爱好者不计其数,形成了全民健身的良好氛围。

本文来自【嘉兴日报-嘉兴在线】,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1 3dmx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