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我们见到的音箱扬声器大多是电动式的。先来张图给大家直观感受下:
物理上,人们用佛莱明的左手定则来解释喇叭的工作原理,如下图:
不加详细说明,有些朋友可能还是没办法完全理解这张图。事实上,我们完全可以抛开这张图,只需要记住几个现象就可以理解喇叭为何能发声了。
1. 喇叭(扬声器)底部有颗磁铁,磁场方向是固定不可改变的(日常生活中常常见到的)
2. 通电的线圈也能产生磁场,换句话说,通上电源时,喇叭(扬声器)的身体里就有了“第二颗磁铁”。由于我们用的电源是交流电,电流会时刻改变方向,因此,这第二颗磁铁的磁场方向是时刻处在变化中的。
3. 磁铁与磁铁的相处方式是:同性相斥,异性相吸。不用去探究原理,因为人类的相处方式与此毫无两样。想想“男女搭配,干活不累”这句话…
4. 第一颗磁铁是固定位置的,而“第二颗磁铁”则是悬挂在一个有折环边的纸盆上的,是可移动的。
根据上述第3点,通电后,当“第二颗磁铁”与第一颗的固定磁场方向相同时,它会被推离原来静止时的位置,而当它的磁场方向与第一颗的固定磁场方向相反时,它又会被吸引过去…如此来回往返,纸盆也跟着来回运动,于是,振动就产生了------声音也产生了。
当然,声音产生了并不意味着你能听到。佛家强调因缘聚合,只有同时
具备以下三个条件,你才能客观听到声音。
“振源 媒介和听觉系统”就是我们客观听到声音的三个要素。这里所说的媒介指的就是空气。在要求“音质”时,多数人喜欢将重点放在“振源”(音箱)上,而往往忽略了听音环境及自身的生理状态(听觉系统),这是不客观和不全面的。
我一再强调,具备上述三要素只是客观听到声音。要谈“音质”好坏是远远不够的。要评价音质,还需要具备一个必要条件,那就是“我”。这个“我”不单是我,也是你,也是他(她)甚至是它。是不是有点玄?其实说穿了,这个“我”指的是“自我”------每个声音受众的“自我意识”。
不理解?举个例子:不同的人在相同的时间地点听同一首音乐,或者相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听同一首音乐,往往会有完全不一样甚至完全相反的评价。这就是不同的“我”来评价导致的。
还不理解?再举个例子:让你在闹市呆半个小时,回来后为什么你只能记住极少的信息,绝大多数信息都被你弃之脑外了?同样是因为对那些眼前的画面和耳边的声音而言,“你(自我意识)”不在那里,所以能做到“视之不见,充耳不闻”了。
说了这么多,只是想说明一件事:音质评价是一个非常主观的感受,人的心理环境往往影响很大。没有了“我”,再动听的音乐也只是一堆频率的集合而已。我们普通消费者不必对某些“大师”盲目崇拜,也勿需对自己的“一无所知”而妄自菲薄。购买音箱时,挑选自己喜欢的声音就对了。
理论上,人的可听声为20-20000赫兹,但每个人的实际情况都不一样,整体而言,小朋友比老年人的听觉更敏锐些,可能是“未经磨难”吧!低于20赫兹的我们称之为次声,高于20000赫兹的我们称之为超声。
话说回来,“次声”和“超声”我们感受不到,到底是我们的听觉系统听不到,还是因为“我”听不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