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龄“倒戈反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之一,它对当时的政局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虽然这次倒戈战争仅仅持续一个月便夭折了,郭松龄夫妇也因此兵败身亡,但是在中国人民反对军阀统治和反对日本侵略者的近代史上,却留下了极其光辉的一页!
然而,当我们回过头去看这场战争时,会发现这其中有颇多“疑点”,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点是:“郭松为什么要倒戈反奉”?须知他可是奉军中的高级将领,同时也是少帅张学良的良师益友,深受小张的信任,按理来说郭松龄不会倒戈才对,可为啥他还是反了呢?
关于这个问题,在笔者看来,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一、奉军内部矛盾在当时的奉军内部中,分为了三个派别。第一是最早跟随张作霖的一群绿林豪杰,也就是所谓的“元老派”,其中包括张作相、汤玉麟、张景惠等人;第二是一批毕业于日本军校的“士官派”(或“新派”),其首领为杨宇霆。
这里特别要说明的一点是,士官派原本是依附于元老派的,但后来它渐渐掌握了元老派,从而成为了奉系中的当权派。
至于奉军中的中下级骨干成员,则大都出身于“陆军大学”和“东北讲武堂”,因此这一类也被称为是“陆大派”或者是“讲武堂派”,亦或者是“土派”,其中以张学良和郭松龄为代表人物。
士官派和元老派,已经形成了一个官僚集团,思想生活都比较保守,甚至可以说是腐化。但陆大派则是由一群有着先进思想的年轻人组成,他们深受当时的潮流所影响,反对军阀内战,同时也反对元老派的军阀统治。所以两者的矛盾是必然的!
而长期以来,以杨宇霆为首的士官派,向来和郭松龄为首的陆大派矛盾重重。比如在第一次直奉大战失败后,士官派便逐渐得势,但为了争权夺势积怨甚深,因此郭松龄也经常说:“邻葛(杨宇霆)用那么多留学生,把东北的事情都弄糟了。”
此外,奉系军阀领袖张作霖一直以来都迷信“武力统一”,而杨宇霆等士官派成员也希望在关内占据一块地盘,因此便多次向张作霖主张“逐鹿中原”。然而对于郭松龄来说,他认为此举只能是劳民伤财,因此并不主张武力统一!
为此,郭松龄还曾向张作霖说道:“我们在东北有这样大的地方,经济富庶,人口有三千多万,尽够我们干的。”
但显然,这跟张作霖及士官派穷兵黩武的政治策略格格不入,因此并没有被采纳!
所以到后来,张作霖倒戈反奉的旗帜之一,就是打倒杨宇霆。而这实际上就是要打倒士官派。由此可见两者矛盾之深。
二、受到不公平的对待1924年,第二次直奉大战爆发,郭松龄出任奉军第三军副军长,亲自率领奉军主力进攻山海关。在随后的战役中,郭松龄攻城拔寨,势如破竹,在关键性的石门寨、黑山窑的战斗中,郭松龄更是身先士卒,指挥有方,一举击溃了直军主力部队,大获全胜。
随后,郭松龄便开始率军进驻秦皇岛,相继收编了直军四个旅,为最后奉军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战争胜利后,张作霖开始论功行赏,让李景林去当直隶督办、张宗昌任山东督办。而立下头功的郭松龄原本以为可以当上安徽督办,张作霖也想将安徽督办给郭松龄,江苏督办给姜登选,但由于杨宇霆自荐去当江苏督办,最后张作霖只能将江苏督办给杨宇霆,安徽督办给姜登选。
而郭松龄却什么都没捞着,他当然很失望,于是便去找张作霖询问原因,张作霖却敷衍说道:“你还是在我手下,对练兵贡献力量吧!”
从这个时候起,郭松龄就已经对张作霖失去的信心,他认为张作霖在安排人事上不能做到赏罚分明,还是任人唯亲。因此后来郭松龄还对部下说道:“真是可笑,摇羽毛扇的军师跑到第一线去挡头阵,简直不知这是什么安排。”
三、性格使然在郭松龄身上有一个很显著的性格特点,那就是“小气”!这一点不论是在电视剧《少帅》中,还是《张作霖传》或者是《张学良口述历史》等著作中,都有很好的体现。
比如张学良在当奉天整理处参谋长的时候,姜登选任副监。而郭松龄很是看不起姜登选,因此便常常让张学良离姜登选这些人远一点,少跟他们混在一起。
此外,在后来的直奉战争中,郭松龄负责攻打山海关,但由于山海关城高池深,因此一时间没有攻下来。郭松龄觉得很丢脸,后来也不知怎地就和姜登选等人吵了起来,郭松龄一怒之下便将部队撤走了。
后来张学良回忆到:其实当时也没有什么大矛盾,就是因为一件小事!所以由此可见郭松龄这种小气的性格!
总结综上所述,便是我们对郭松龄倒戈反奉的原因做的一个简单概述了!这其中既有奉军内部的矛盾原因,也有郭松龄的个人原因,当然还有其他原因。但要将其归结为一句话的话,就是——“奉军内部矛盾的表面化”。
所以我们会发现,纵然张学良对郭松龄很信任,但身处于这样的情况之下,加上郭身上的性格等一系列原因的促使下,他最终不得不举起反奉的大旗。因此有一些学者也说;“换做是你也要反”!
最后在文末我们留下一个问题:郭松龄倒戈反奉,为何仅仅只持续了一个月就夭折了呢?欢迎在留言区写下你的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