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冬至以后白天每天延长多久,冬至后白天和夜间每天差多长时间
1、从冬至开始,阳光直射位置向北移动,白昼逐渐延长,平均每天增长白昼时间为90秒以上。
2、冬至是按天文划分的节气,古称 “ 日短 ” 、 “ 日短至 ” 。冬至这天,太阳位于黄经 270 度,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我省各地日出到日没有 10 小时左右。冬至以后,随着地球在绕日轨道上运行,阳光直射地带便逐渐北移,使北半球白天渐增长,夜晚逐渐缩短。冬至日虽基太阳高工最低,日照时间最短,地面吸收的热量比散失的热量少,但是地面过去长期积累的热量,还在继续散失,近地层气温尚未降至最低,所以这时还不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过了冬至,虽然昼渐长,夜渐短,但是在短期内仍然是昼短夜长,地面每天吸收的热量,还是比散失的热量少,所以气温并没有立即回升之势。群众中习惯自冬至起 “ 数九 ” ,每九天为一个 “ 九 ” 。到 “ 三九 ” 前后,地面积蓄的热量最少,天气也最冷,所以说 “ 冷在三九 ” 。天文学上把冬至作为冬季的开始,这对于我国多数地区来说,显然偏迟。冬至期间,川西高原平均气温普遍在0 ℃ 以下,四川盆地也只有6 ℃ 至8 ℃ 左右。不过,川西南低海拔河谷地区,即使在当地最冷的1月上旬,平均气温仍然在 10℃ 以上,真可谓秋去春平,全年无冬。
3、不过,祖国地域辽阔,虽说这时白昼最短,但短也短得不一样:处于北回归线附近的汕头、广州等地,白昼约为 11 小时 31 分;北纬 40 度左右的秦皇岛、北京、嘉峪关、喀什等地,白昼约为 10 小时 20 分;最北的漠河镇,白昼不到 7 小时。农谚“冬走百里不明,夏走百里不黑”,说明了冬至和夏至日夜相差之大。
2.冬至后白天越来越长吗,为什么冬至后白天越来越长
1、冬至过后,白天越来越长,黑夜越来越短。
2、地球每天接受的光照热量,并不是“当天接收,当天消耗”,而是散发一部分,储存一部分。这个原理不仅仅是以“年”为单位存在,以“天”为单位也存在。比如,每天最冷的不是午夜,而是早上太阳初升之前。
3、回到“冬至”话题,冬至过后,光照虽然在增加,但地球每天接收的热量,不足以弥补当天的支出。收入少,支出多,自然越来越冷,直到一个月左右,收入和支出达到平衡点,天气才会真正意义上从冷转暖。等到“九九”时,每天接收的热量早已超过支出,天气也已经开始赶到热起来了。
4、当然,这只是一个理想状态,现实社会中,还会根据“冷锋”带来的风雨雪等天气有所变化。即便是暖洋洋的春天,一场倒春寒,还会让你把早已封箱的羽绒服在拿出来。
3.冬至白天长还是夜晚长,冬至是白天长还是夜里长
1、冬至是晚上长。
2、冬至(公历12月21-23日交节),是干支历二十四节气中表示季节变迁的其中一个特定节令,斗指子为冬至,亦即太阳运行至黄经270°时(冬至点),冬至标示着寒冷的冬天来临。在北极圈以北,这一天太阳整日都在地平线之下,成为北半球一年中极夜范围最广的一天。
3、冬至,古有“日短”或“日短至”之称。冬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南端,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又称为冬至线),阳光对北半球最为倾斜;因此,冬至日是北半球各地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并且越往北白昼越短。
4.冬至以后数九吗,冬至以后就是数九了吗
1、冬至以后开始数九。
2、数九从每年阳历12月下旬冬至开始,是我国北方特别是黄河中下游地区更为适用的一种杂节气。
3、从冬至那一天开始算起,进入“数九”,俗称“交九”,以后每九天为一个单位,谓之“九”,过了九个“九”,刚好八十一天,即为“出九”,那时就春暖花开了。
4、冬季最寒冷的一段时间一般是出现在冬至之后。立冬后,表示进入了冬季,并不是进入冬季就意味着开始寒冷,因此时地表在下半年贮存的热量还有一定的能量,所以还不很冷。
5、在民间有“十月小阳春”一说,“十月小阳春”即是指在孟冬期间出现的风和日丽、温暖舒适“小阳春”天气,所以,实际上初冬(孟冬)这时期一般不会很冷,但随着时间推移,冷空气频繁南下,气温逐渐下降。
5.冬至为什么白天短晚上长,冬至是白天长还是夜里长
1、这是地球自转和公转造成的自然现象。地球的自转轴与公转轨道,有一个60多度的夹角,夏天,太阳照在北回归线上,北半球光照时间长,白天就长,黑夜也就相对短了;冬天,太阳照在南回归线上,南半球白天长,黑夜短。
2、我们国家在北半球,现在开春却还没到二十四节气中的“春分”,白天是一天比一天长,黑夜也一天比一天短;等到“春分”这天过了,那时白天和黑夜差不多一样长,以后的日子,白天则比黑夜长。
3、到了“夏至”节气,就是一年中白天最长、黑夜最短的日子;“秋分”节气开始,白天和黑夜一样长;“冬至”吃饺子的时候,是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日子。然后就到了春分,一年年这样循环,所以就有了白天黑夜长短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