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熝”字与“爊”字是同音近义的两个字。“熝豆腐”与“爊豆腐”应该是一个意思。2、“熝”与“爊”的注音应该以“ao”为准确。3、有的版本删掉小说中“熝”字而敷衍了事,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做法。更何谈“典藏版”与“足本无删减”?由此可见版本的编辑质量。
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注释本《水浒传》小说,把“熝”字注释为“lù”(第328页)。对于这 一点,我总觉得大众文艺出版社的老师们应该有一定的根据。
在“搜狗拼音输入法”中,将“爊”字的注音作“ao”,而将“熝”的发音作“lù”和“ao”两存。
这些情况引起了我的注意。于是再查工具书。我手里有一部中华书局1978年10月出版的《中华大字典》(全二册,编成于1915年),编者声明,“校正了《康熙字典》的错误两千多条”。可见是在《康熙字典》的基础之上编撰的。其中第938页有“熝”字,标明:“卢谷切音,鹿屋韵,炼也。”该字典第948页有“爊”字,标明:“於刀切音,鏖豪韵,温也。”
再看《康熙字典》,上海书局1985年12月出版的《康熙字典》第750页有“熝”,标明:“卢各切音,禄,炼也。”其中的“各”疑为“谷”之误。该字典第757页有“爊”字,亦从刀切音,作鏖。
在这两种字典中,“熝”与“爊”不同音。“熝”发“lù”音;“爊”发“ao”音。我想,大众本和“搜狗拼音输入法”把“熝”的发音作“lù”,应该是根据上面两种工具书。
然而问题又来了,《现代汉语大词典》(六卷本)和《汉语大词典》《十三卷本》是当今中国流行的大型工具书,《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是遵照国务院《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为确定现代汉语的词汇规范而编写的,也是当今流行的比较权威的工具书。在以上这三种工具书中,“熝”与“爊”同音,均作“ao”。那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熝”字的发音由“lù”变为“ao”了呢?
爊āo ,把食物埋在灰火中煨熟,草里泥封,塘灰中爊之。 (2)又如:爊鱼(在灰火中烧鱼);爊肉(烤肉) (3)用文火久煮。如:爊煎(比喻折磨)
熝 lù ,“炼”的意思。
āo,同“ㄠ”,古同“熬”,煮的意思。
(赣语)炼出其中油脂。爊肉(红烧肉;做红烧肉)。例句:爊盘肉呷;爊肉火不要大得,会烧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