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常见的被动句固定句式有:
1、甪“于”“受…于”表示被动:
例:王建擒于秦(王建被秦所擒《史记》)
吾不能举十万之众受制于人(我不能拿十万人被别人挟制《赤壁之战》)
2、用“为…所”表被动:例,若属皆且为所虏矣。(你们都将要被(他)俘虏。《鸿门宴》)
3、用“见、见…于”表被动:例,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我实在担心被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国《廉颇蔺相如列传》)。
4、用“被”表示被动:例,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诚信却被怀疑,忠诚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恨吗?(《屈原列传》)。
此外,还有无标志被动句,不再举例。
一、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
例如:
1.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韩愈《师说》)。不拘于时,即不被时俗所拘束。
2.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司马光《赤壁之战》)
二、用“为”“为……所……”表被动。
例如:
1.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欧阳修《伶官传序》)
2.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司马光《赤壁之战》)
三、用“见”“见……于……”表被动。
例如:
1.君子耻不能,不耻不见用。(《荀子·非十二子》)
2.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四、用介词“被”表被动。
例如:
1.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张溥《五人墓碑记》)
五、无标志的被动句:
不用标志词,以主动句的形式表达被动的内容,可称之为“隐形被动句。
例如:帝感其诚《愚公移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