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起源于古代中美洲,最早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墨西哥地区。
通过遗传研究和考古证据,科学家确定玉米是由野生草本植物茎秆变异演化而来的。在人类农业活动的影响下,野生玉米逐渐被驯化,经过多年的人工选择和交配,形成了现代的可食用玉米品种。这种进化过程中,人类的农业技术和选择性种植起到了重要作用,以满足不断增长的食物需求和改善农作物产量的目标。玉米的起源和演变是人类与植物之间相互影响和共同进化的结果。
玉米的栽培种起源于其野生近缘种大刍草。
大约6000年前,美洲大陆的印第安人开始驯化大刍草,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逐渐将大刍草这一产量很低的野生植物改造成果穗硕大、籽粒饱满的现代玉米。这一论断既可从不同时期玛雅文明的考古发现中得到佐证,同时也被玉米分子遗传的最新研究结果所证实。
15世纪末哥伦布将玉米带到欧洲,随后传播到欧洲、非洲和亚洲。起源于热带的玉米一方面由于印第安人的迁徙而逐渐北移,形成北方硬粒亚种,另一方面到达美洲的欧洲人将南方马齿亚种直接带到北方,这两个亚种由于时间和地理的隔离产生较大的杂种优势,从而为近现代杂交玉米的产生奠定了种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