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名 唐朝卢仝的《新蝉》
泉溜潜幽咽,
琴鸣乍往还。
长风翦不断,
还在树枝间。
这首诗写蝉鸣悠扬,不受外界影响,自然鸣叫于林间。此诗托物言志,借蝉鸣不绝寓意人高贵品格不改,“物、情、志”自然融为一体,富有诗意。
第9名 唐朝卢照邻的《含风蝉》
高情临爽月,
急响送秋风。
独有危冠意,
还将衰鬓同。
卢照邻很善于写蝉,这是其中比较经典的一首托物言志诗。此诗通过蝉临爽月、送秋风,寓意作者清高、高洁的品性,蝉衰而人老,人与蝉有同病相怜之情。
第8名 唐朝贾岛的《早蝉》
早蝉孤抱芳槐叶,噪向残阳意度秋。
也任一声催我老,堪听两耳畏吟休。
得非下第无高韵,须是青山隐白头。
若问此心嗟叹否,天人不可怨而尤。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蝉很容易令人和“悲秋”、“人生易老”等联系起来,这首诗就是如此。
作者听蝉而悲秋,感慨人生苦短,但他心态很好,认为这都是正常现象,没有必要怨天尤人,保持平常心即可。
良好的心态隐含在字里行间,作者这种态度和精神值得尊重和学习。
第7名 唐朝白居易的《早蝉》
六月初七日,江头蝉始鸣。
石楠深叶里,薄暮两三声。
一催衰鬓色,再动故园情。
西风殊未起,秋思先秋生。
忆昔在东掖,宫槐花下听。
今朝无限思,云树绕湓城。
这首古体诗借物抒怀,作者在盛夏听到蝉鸣声,似乎在提醒自己鬓角斑白,已近人生之秋,想起自己仍在漂泊流浪,不觉悲从中来,勾起无限愁思。
全诗情景交融,用语凄楚,饱含悲秋思乡之情,能够引起人的共鸣。
第6名 唐朝于武陵的《咏蝉》
江头一声起,芳岁已难留。
听此高林上,遥知故国秋。
应催风落叶,似劝客回舟。
不是新蝉苦,年年自有愁。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蝉声高鸣,似乎在催促秋风吹落叶,在劝说游子归乡,此情此景,怎能不令人起故园之思?
“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自然明白,这些不能怪蝉,只怪游子客居日久。此诗将蝉声和悲秋、思乡结合起来,情景交融,韵味悠扬,易于引起共鸣。
第5名 南宋陆游的《秋日闻蝉》
断角斜阳触处愁,
长亭搔首晚悠悠。
世间最是蝉堪恨,
送尽行人更送秋。
这是一首借景抒情诗,通过移情于蝉,抒发离别之苦和悲秋之情,同时暗含人生苦短之意。
全诗用语自然清丽,委婉含蓄,令人回味。
第4名 宋朝张方平的《蝉》
红树依依古驿西,一声长是报秋期。
新晴忽见横飞过,落晚最伤孤啸时。
阴激英雄增感愤,潜催节物至萧衰。
草根蟋蟀霜前雁,共与愁人染鬓丝。
这是一首托物抒情的七言律诗,通过秋蝉哀鸣孤啸,寓意人生苦短,不知不觉间已是白了头。
此诗写景抒情俱佳,借物抒发悲愤而无奈的情感,富有诗意。
第3名 唐朝虞世南的《蝉》
垂緌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此诗通过歌颂蝉的清高风雅和不同凡响,暗喻自己高洁品格,无需吹嘘自能声名远扬,诗句间透露出自信之情。
全诗短小精练,言简意深,托物比兴,形象生动,含蓄委婉,韵味悠长。
第2名 唐朝李商隐的《蝉》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这是一首很精彩的托物言志诗,前两联写“蝉”,突出其“高难饱”、“恨费声”的遭遇和处境,以蝉的彻夜悲鸣反衬树的无情。后两联写“己”,叙说自己官职低微,漂泊不定,田园荒芜,举家清贫的现状。
此诗借咏蝉托物言志,寄托身世之感,既写怀才不遇、穷困潦倒的境况,同时表明心志,突出自己高洁的品格,是咏物诗佳作。
第1名 唐朝骆宾王的《在狱咏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选择最好的七律是一个非常主观的问题,每个人的喜好可能有所不同。以下是一些可能被认为是秋蝉十首最好的七律之一:
1. 秋蝉幽噪树叶黄,寂寥洒落雨窗凉。
暮色渐长人归晚,寒灯独自倚琴房。
2. 秋蝉夜鸣入梦醒,凄凉远望草滩平。
海上三秋鸥带月,映山十八色人烟。
3. 秋蝉越吟催日落,暂停喉转忆谢宿。
鸟翅远逝千重幕,残灯暗照几回昏。
4. 秋蝉落叶乱飞时,残阳独自伴清晖。
深秋寒峭宜寻望,万里云霄一叶归。
5. 秋蝉声中绕舍歌,白日青松远山霞。
诗骨雅风吟何事,寒灯独唱落花花。
6. 秋蝉一声,寒山万古。
青石碑上日已曛,白云深处春归赋。
7. 秋蝉鸣声寒气度,饥雀寻食尽头时。
寂寥五鼓闻疏雨,空悔此身一片诗。
请记住,以上只是一些可能的选项,不排除其他人认为更好的七律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