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哪位文人淡泊名利放弃高官(中国古代淡泊名利的人物事例)

古代哪位文人淡泊名利放弃高官(中国古代淡泊名利的人物事例)

首页维修大全综合更新时间:2025-05-06 17:07:56

古代哪位文人淡泊名利放弃高官

古代文人淡泊名利,放弃官职的人,笔者首推“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

先说“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吧。陶渊明生性刚正廉明,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堂堂正正做官做人。公元405年秋天,陶渊明在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这年冬天,他的上司派来一名官员来视察,这位官员是一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县的地界,就派人叫县令来拜见他。

陶渊明得到消息,虽然心里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只得马上动身。不料他的秘书拦住陶渊明说:“参见这位官员要十分注意小节,衣服要穿得整齐,态度要谦恭,不然的话,他会在上司面前说你的坏话。”

一向正直清高的陶渊明再也忍不住了,他长叹一声说:“我宁肯饿死,也不能因为五斗米的官饷,向这样差劲的人折腰。”他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离开了只当了八十多天的县令职位,从此再也没有做过官。

“不为五斗米折腰”故事的原委就是这样,陶渊明看到了官场上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毅然决然离开混沌的官场。

离开官场的陶渊明,并没有消沉下去,他在自己的家乡开荒种田,过起了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在田园生活中,他找到了自己的归宿,写下了许多优美的田园诗歌。他的那首《饮酒》诗写出了他复归自然,淡泊一切名利的真是感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首诗里,你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那样的闲庭逸致,在自己的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偶然间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即陶之居所南面的庐山)相会。说明陶渊明已经完全放下了官场中那些勾心斗角的阴暗面,徜徉在自己的田园山水中,与大自然融合,才能释放自己的真正感情!

正是因为陶渊明放弃了官职,淡泊名利,便成就了他在文学诗词和散文等文学上的卓越成就。

在诗词上,他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这类诗充分表现了诗人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

在散文辞赋上,他的《桃花源记》、《归去来兮》和《五柳先生》几乎可以说是妇孺皆知。就拿《桃花源记》来说吧,思想境界已经达到了空灵的境界。写的《桃花源记》时已不限于个人,而是想到整个社会的出路和广大人民的幸福。能够迈出这一步与多年的躬耕和贫困生活有关。这也造就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在文学上,我们不要单独的去看陶渊明辞官归隐的问题,陶渊明是中古时代的大思想家、文学家。他的文学思想是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因为其正直,不趋炎附势的秉性。才有了他对社会人事的虚伪黑暗有极清醒的认识,因而他的隐逸不是消极的逃避现实,而是具有深刻的批判社会现实的积极意义。所以他有了抒发自己不愿和腐朽的统治集团同流合污的心愿,表现出诗人恬淡旷远的襟怀、孤傲高洁的品格,也正是因为如此它的作品才虽平淡质朴却诗意盎然,受到后人的推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1 3dmx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