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字山”位于朝鲜中部铁原以西13公里的芝山洞地区,北为城山、芝山,南经205高地与190.8高地相接,像个“丁”字。志愿军称之为“丁字山”,美军则称之为“T形山”。从1951年下半年抗美援朝战争进入阵地对峙阶段以来,“丁字山”就成为了双方的前沿接触区。美军占据着190.8高地,志愿军守卫着城山、芝山及205高地。双方前沿阵地相距仅几百米。
1953年1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3军201团1连1排与美国陆军第31团2营,在丁字山展开了一场激烈的阵地攻防战斗,遭到惨败的美军因此而彻底破灭了突破志愿军正面坚固防御阵地的幻想。整个过程历时一年半时的争夺。
1953年1月20日,美第57野战炮兵营开始对“丁字山”地区实施炮击,并逐步增强火力。24日,美空军开始进行轰炸。同时,美地面部队也按预定计划实施了两次试探性进攻。至24日晚,进攻准备就绪。
此时担任“丁字山”地区防御任务的是1月9日才刚刚接防的志愿军第23军67师(师长刘春山)第201团第1营。美军预定进攻目标“斯巴德”高地由该营第1连第1排(配属第2排第4班)据守。1排的部署是:以观察员和值班火器配置于前沿,排主力位于坑道内。如敌进攻,则以第1、3、4班在表面阵地抗击,第2班为预备队在坑道内待命。
美军炮击开始后,志愿军第201团首长判断,美军可能对“丁字山”地区发动较大规模的进攻,挤掉第1营阵地,遂命令第1营作好战斗准备。24日,团首长又调配属该团的师侦察连归第1营指挥。同时,团、营指挥员均靠前指挥,副团长黄浩到第1营指挥所,营参谋长戴奇珍到第1连指挥所。第1营各部全力抢修工事,储备弹药,研究作战方案。
25日上午8时,美第1军军长肯德尔与第5航空队司令巴喀斯由史密斯等人陪同走进观战所,第31团团长科恩宣布:“劈拍行动”正式开始。
空军首先出动,第58战斗轰炸机联队先后5批88架次飞机,对“丁字山”地区实施轰炸,共持续三个小时,投弹近20万磅并投掷了8枚凝固汽油弹(其中1枚击中“斯巴德”高地)。
11月30分,由126门火炮组成的支援炮群开始实施火力急袭。半小时后,飞机再次出动,在“丁字山”地区投放烟幕弹,坦克引导乘坐装甲车的步兵向进攻阵地开进。
12时30分,负责作战指挥的美军第2营营长菲利浦下令步兵开始冲击。右路由7辆坦克引导步兵1个连佯攻芝山;左路以6辆坦克迂回塔上洞附近,以火力切断“斯巴德”高地与其他高地的联系;中路为主攻方向,E连在20辆坦克支援下,进攻“斯巴德”高地。
13时30分,美军炮火开始向志愿军纵深阵地延伸,E连突击排逼近山顶。
志愿军及时发现了逼近山顶的美军,以冲锋枪和手榴弹火力制止了右侧美军的冲击,并在南侧高地第3排的火力支援下,迅速打退了美军的第1次冲锋。接着,第1排又在第3排的火力支援下,以手榴弹打退了美军的第2次、第3次冲锋。
第1排及时调整了部署,将人员撤入坑道,表面阵地只留观察员监视敌人,并对所有能战斗的人员进行了编组。同时规定,在敌人进攻时,每次只以部分兵力在表面阵地作战,其他人员在坑道内待命,并负责准备弹药。
菲利浦营长见突击排攻击受阻,命令在山脚待命的E连另外两个排逐次投入战斗,采取波浪式冲击方法,企图拿下山顶阵地。但美军每次冲锋,都被志愿军的手榴弹、迫击炮和机枪交叉火力所击退。
美军E连已伤亡150多人,菲利浦营长还想再次发动进攻,但这时科恩团长下令停止进攻,所有进攻部队撤出战斗。下午5时30分,美军炮兵和坦克一齐开火,并发射烟幕弹,掩护E连下撤。志愿军发现美军后撤,马上组织火力追击。美军狼狈逃回宋村洞阵地。至此,“丁字山”之战以美军的惨败而宣告结束。
这次战斗是美军自上甘岭战役结束后三个月中规模最大的一次进攻作战。仅25日一天,空军就向“丁字山”投弹近23万磅,炮兵和坦克发射各种炮弹16.8万余发,进攻部队耗费子弹5万余发,手榴弹650余枚。但如此强大的火力和占绝对优势的兵力,竟无法攻克一个面积不足30平方米的小山头,志愿军第1排此战以伤亡11人的代价,歼敌150余人,创造了步兵排阵地防御的模范战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