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信弃义"是形容一个人不遵守承诺、背弃信义的表现。
背信弃义的典故以吕布、陈琳、董卓之间的故事最为著名。
陈琳在董卓府中察觉到危机,当他利用自己的机智和才智通过董卓的心腹传讯给吕布时,吕布没有及时相应。
而后,吕布又在徐州卖给曹操陈留郡时抛弃了陈留的人民,这被后人形容为“背信弃义之事”。
所以,"背信弃义"成语中的典故就是吕布的行为。
背信弃义是指无视信义,抛弃道义,背叛信任。
1.这一成语最早出自《左传·哀公十二年》记载的晋国大夫士鞅。
当时齐桓公拜托晋国为他派人去通知楚国两国攻伐的时间和地点,众大夫不愿意去,但是士鞅答应了,并且保证一定会赴约,结果士鞅虽然到了,却是暗地里帮助楚国作战,最终让晋国大败,背信弃义。
2.背信弃义的行为,不仅能让人失去信任和尊重,还会带来不良后果。
人们应该恪守信义,保持诚实守信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