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担,作为一种用毛竹或木料制成的供挑或抬东西用的扁而长的工具,在过去可以说同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在农家更是不可或缺。别看简简单单的一根扁担,还挑出了不少无锡老话,既反映了社会生计,也讲明了很多事理,尽管如今扁担已从我们的肩上、手中离去,且渐行渐远,但它的身影和担出的道义却一直跟随并深深地影响着人们。
扁担挑起生计
无锡人在过去喜欢将谋生的工具等喻为“吃饭家(乡音读ga)生”,意谓是要靠它吃饭的工具,扁担即是其中之一。
农民下田劳作,从挑秧到挑稻、挑麦;还有施肥,从挑粪到挑河泥;还有挑水、挑草到挑柴火等等,要挑这些担子,都要用扁担。工人做工搬运重物要抬,不是用扛棒就是用扁担。旧时许多小商小贩都是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吆喝做买卖,如货郎担、馄饨担、剃头担、换糖佬佬担等等。还专门有一行业叫“挑夫”,更是靠扁担以给人家挑东西搞运输而谋生。大家你挑我担,挑出了许多有关生计的老话来,例如:
扁担两头挽,勿挑要饿饭——
“两头挽”是指扁担两头的“担钩”要挽起“担钩绳”或系东西的绳子才能将担子挑起来,对于做做吃吃的人来说,不挑(不干活)岂不就要饿肚子。另有一句老话说得似更形象:“扁担横看有得吃,扁担竖起呒不吃”,“扁担横着”说明扁担正在工作,“扁担竖起”则表明扁担歇着,不在干活。许多人正是这样靠扁担要挑了才有吃,不挑就呒不吃。
扁担像条龙,一世吃勿穷——
旧指穷苦人家靠扁担肩挑肩扛,说劳力来挣钱养家。
手能绣(花),肩能挑(担)——
则是过去对大姑娘、小媳妇心灵手巧、会针线女红又会干农活,吃苦能干的赞语。人们还常用“手不能提(篮),肩不能挑(担)”来形容一个人干不了力气活。
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根扁担抱着走——
是诉说在旧社会,妇女婚姻不自由,不做主,只有认命,并从一而终。
上磨肩胛,下磨脚底——
是指挑担的人肩上承受着重力、压力,而双脚又要迈出坚实的步子,经受着磨炼。因此,“担子越重,脚印越深”,也表明负载重了,吃的苦、受的累也多。生活中、工作上如果说“压担子”就意味着下任务、派活干;一个人在工作上“挑重担”或者说“挑大梁”则是比喻他能吃苦耐劳、能不负重托,并担负着主要角色。
也许正是因为“上磨肩胛,下磨脚底”,挑担的人就此空手走,肩上不挑担的人走得快。所以人们体会到“人无压力轻飘飘”,生活上也好,工作中也好,
长长的扁担,像担起责任的父亲的肩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