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肋插刀的典故(两肋插刀的故事全集)

两肋插刀的典故(两肋插刀的故事全集)

首页维修大全综合更新时间:2025-07-11 01:31:53

两肋插刀的典故

原来,与这个典故有关的英雄不是别人,正是秦琼,唐朝的开国英雄之一。此人不仅以战功闻名,在江湖上也被称为“小孟尝”,是义薄云天的典型代表。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他会朝自己的肋骨插两刀表明自己重义。

“两肋插刀”的故事来源于《隋唐演义》,起初,秦琼因为人命官司被发配到幽州。虽然他受到叔叔和婶婶的照顾,有一群志同道合的兄弟相交,还有光明的前途,但作为一个孝顺的儿子,他不能放弃他的老母亲,想回家尽孝。尽管罗艺和他的妻子有些不舍,并以各种借口让秦琼多呆了几个月,但他们最终不得不让他回家探亲。

按理说,压抑了这么长时间的乡愁,加上他对母亲的思念和担忧之后,他应该归心似箭,路上不做任何停留才是。然而,当他到达一个叫两肋庄的地方时,他遇到了两个岔路口,一个通向山东,可以直接到家,另一个通向山西,他的结拜兄弟单雄信就住在山西。虽然他希望自己赶紧回家,但他觉得路过兄弟门前不去探望是不义之举,所以他掉转马头,直奔山西。秦琼的举动被称为“两肋庄走岔道”。

后来,有些人可能认为仅仅看望他的兄弟不能反映秦琼的义薄云天,于是把此事与后来程咬金劫皇纲被杨林抓获时,秦叔宝为救程咬金起兵反隋的事情结合在了一起,演变成了另一个故事,也就是“两肋插刀”如今公认度最高的起源,秦琼奉命去澄州捉拿“响马”,因为案件中有他的兄弟,他事先写信给他的兄弟让他们逃跑,然后自己染面涂须前往澄州冒充“响马”。

在去澄州的路上,秦琼经过两肋庄,面对两条岔路,他犹豫了,一条是回家的路,他的老母亲、妻子和孩子等着他安稳度日。一条是通往澄州的路,可以全了兄弟义气却生死未卜。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后,他还是去了澄州,于是有了秦琼为兄弟“两肋岔道,义气千秋”的说法。

后来,因为两肋庄这个地名不太为人所知,人们在提到“两肋”时首先想到的是身体两侧的肋骨。因此,在传播的过程中,“两肋岔道”一词逐渐被误传为“两肋插刀”

两肋插刀意思是两边肋骨插上刀,表示不怕死。比喻承担极大的牺牲。

相关介绍:

两肋插刀出自清代褚人获的《隋唐演义》:“秦叔宝为朋友两肋庄走岔道。”

“为朋友两肋插刀”,其来历是秦叔宝为救朋友,染面涂须去登州冒充响马,路过两肋庄时,在岔道想起老母妻儿,犹豫片刻,一条路去汝南庄,一条路去登州,一条路回家门,最终还是为朋友,视死如归去了登州,两肋庄岔道体现出秦琼的深重义气就被人们传为“两肋岔道,义气千秋”。

随着时间的推移“秦叔宝为朋友两肋庄走岔道”这句话传来传去就变成了“秦叔宝为朋友两肋插刀”了。

而“两肋插刀”这个成语的由来,与隋末唐初的一个英雄人物秦叔宝有关系,故事的名字为“秦叔宝为朋友在两肋庄走岔道”。

隋朝末年之时,山东好汉秦琼在县衙当差。有一次,县太爷接上官指令缉拿境内“响马”,派秦叔宝抓捕。

秦叔宝的朋友很多,这些响马当中就有他的朋友,而秦叔宝接到上官命令后,陷入了两难之中,到底是要为了朋友放弃抓捕,还是为了命令丢弃朋友。秦叔宝最终的选择了前者,全了朋友之义。

为搭救朋友,秦叔宝先派人暗中通知被通缉的朋友躲避。而在这期间,秦叔宝又故意带领众捕快走岔道,以保护这些“响马”朋友。当然,秦叔宝如此费尽心力的捣乱,最后以失败而告终。本职工作没做好,是要受到惩罚的,因此秦叔宝遭牵连,险些丧命。

秦叔宝在朋友的帮助下,脱离了危险,并选择了投入瓦岗,共举义旗。隋朝灭亡之后,秦叔宝成为大唐开国功臣,名扬天下。说书的人为了歌颂秦叔宝当年帮朋友脱险而故意走岔道的“千秋义举”,就将岔道口附近的村庄称作“两肋庄”,因此也就有了“秦叔宝为朋友两肋庄走岔道”的故事。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1 3dmx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