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代的舞蹈教育:周代制礼作乐,强调乐舞的教育作用,礼乐制度里有著名的“六小舞”,为周代教育年轻国子的必修课程之一,其中的“羽舞”就是拿着羽毛道具起舞的。
莲花洞中的飞天很好地继承了周代乐舞的传统,从舞姿、道具到衣着、装饰,都彰显出了中原文化特色,而且这种舞人居中、乐人在侧的画面,是我国古代乐舞表演时的真实写照,也证实了中国乐舞艺术具有绵延不断的强大生命力。
1.周代的乐舞教育因袭前代之学,汇集了三代之学的精华,又使“大司乐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国之学政,而合国子弟焉”,建立了完备的的乐舞职官体系:有掌管乐舞机构的行政职官,如冢宰、大司马、大司徒、大宗伯等;有具体掌管、管教乐舞的乐官,如大司乐、乐师、舞师、鼓人、磬师、钟师、笙师等。
2.制定了合乎自然之道、有高度规范性乐教措施:如按年龄和季节来分配教育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入学”“立学”“颁学”的有乐舞仪式的教学活动。
3.形成了礼乐一体,同时也是诗乐舞三位一体的全面教学模式:如教授的内容有舞蹈类的六小舞、六大舞、傩舞、巫舞、舞雩等;有音乐类的四夷乐、散乐、燕乐等;有涉及乐器类的竽、笙、萧、土鼓、笙、等。
4.确立了提倡中和、祗庸、孝友之乐德来教育培养国子使其成为内有涵养,外有德行,在现实生活中成为谦谦有礼、恭敬温文,忠孝悌廉、仁义智信、学为人师、行为示范的君子的教育目的。
这一系列的教育成就和规模是古代乐舞教育的典范,它证明了乐舞教育对礼仪规范、培养国之栋梁、强化政治统治、安抚和教化人心的巨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