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峰塔,高8层,是座实心塔,建于大清同治十二年,由当时大足县县令提议修建。其实很多地方都有文峰塔,这是每个地方的建造者根据当地的地形选择修建的,又跟易经八卦,风水堪舆相关。修建文峰塔的主要目的还是希望当地文峰鼎盛,文脉通达,文人辈出。为什么一直都想去看一眼这个南塔呢?这又涉及到我曾经听过的一个故事。坊间传闻,这个南塔的来历和大足杨氏一族颇有渊源。这个塔是清朝同治年间建成的,那这段故事肯定也是出自于那个年代……
那个时候,地方上都有盘踞一方的势力,这些人都是当地的乡绅土豪,财大气粗,门客众多,在地方上黑白通吃威望极高。当时大足县就有这么些人,当地人都称“老爷”。大足的“老爷”是兄弟五人,这五弟兄年纪颇长,后辈人丁兴旺,在地方上都是德高望重说一不二的人,其中又以老五为甚。这五弟兄姓杨,家住南山脚下的杨家大院。这大院前后左右都有小山坡,特别是院后,好几个坡,一个高过一个,像台阶一样顺势而去,山坡郁郁葱葱满眼春色,这大院就被怀抱在群山当中,好不气势!在大足的杨氏一门无论是在朝为官的还是在野经商的,无不是干得风生水起,欣欣向荣。鼎盛时期,大院里门客众多,来拜会的人络绎不绝,连每一任县令上任的时候为了以后政治工作的开展,第一时间都会去拜会一下杨老爷。
说到同治年间这个事,有新县令到大足走马上任,上任后并未第一时间去拜会杨老爷,好些天后才带领随从登门拜访。杨老爷子心里不爽了,心想我杨氏一门不乏朝廷大员,也不乏商贾巨富,论权力论财力都非一般人可比,莫说县城,就是在州府也还是有几分薄面,你一个小小的县官居然这么不懂礼数,不来拜码头,那就把你晾一晾,杀杀你的官威,好让你知道大足还有个杨家。于是遣家丁出外回绝说老爷身体抱恙,闭门谢客,大人可改日再来。这下搞得县太爷下不了台,又带人回去了。这县太爷回去后越想越不是滋味,心道我再怎么说也是堂堂朝廷命官,这姓杨的摆好大的谱,不把他办了怎能咽得下这口恶气!翌日县太爷备好礼物只身前往,进得大院给老爷子请安,说是初来乍到还需体察民生民情,未能及时来拜望老爷子失了礼数,希望老太爷海涵,今后还要多仰仗老爷子,以后如果有什么用得到我的地方老爷子带个话就行云云……县太爷降了身份,说了软话,杨老爷子也有了面子,于是双方握手言和,把酒言欢。饭罢,县太爷走出大院,回头看了看郁郁葱葱的山坡,心里只说道:咱们骑驴看唱本,走着瞧!
这县太爷要整杨家老爷子是一门心思都用在里面了,话说民不与官斗,得罪了当官的还能有好果子吃?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县太爷觉得应该兴文脉,重文风,大足以后能多些文人雅士。于是找到杨老爷子,对他说老爷子啊,为官一方就得为民谋福,前些时候有能人提议我修建文峰塔,这不我来和老爷子商量商量,就把塔建在大院后面最高的那个坡顶,到时文脉通达,文风鼎盛,受惠的不光是老爷子的门人后辈,更是全县百姓之福啊!以后及第登科之士,能有我大足一方子民,杨老爷子的恩德后人没齿也难忘。另外呢,县里准备在南门修一座桥,当然呢这也是我的意思,到时老爷子出行也不用绕道,我们这些后生晚辈来拜会您老爷子也方便不是。至于这筹资建造的事,就不用您老操心了,县里全权负责。这杨老爷子一听,心想这小子会来事儿,孺子可教!孺子可教!于是打揖对县太爷说大人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实乃百姓之福啊!刚才所说的事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杨某怎敢不服,到时有困难支会一声,要人有人要钱有钱,定全力襄助大人促成此事。
工期如期完成,濑溪河上横跨过一座南门大桥,民众出行方便了,啧啧称赞。南山坡上立这一座文峰塔,站在城里的南门桥上看得分外醒目,塔下,县太爷和杨老爷子一脸的春风得意,“文峰塔”三个苍劲的大字在阳光下褶褶生辉。
此时,二人心头各怀心事。杨老爷子想的是塔修好了,惠及门人后辈。看着一脸得意的杨老爷子,这县太爷想,看你还能笑几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