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话叫做“守江必守淮,守淮必守徐”,淮是指江淮区域,徐是指徐州。
以现在的眼光看,徐州地处平原,无险可守。历史上又是著名的黄泛区,城市经常被淹。这样一个地方,为什么还会有如此重要的战略位置?
其实,古时候的徐州和现在并不一样,而且假设它没有险要的地势,地理位置决定了它必定还是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地理之要害
徐州的地理位置,在白居易的一首《长相思》里被描述的很明白: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这几句诗用来形容古时徐州的地形再适合不过,汴水发源于开封西北的蒗荡渠,从荥阳北面的黄河东返开封,经商朝古都商丘,然后在徐州这里与泗水会合。
泗水发源于山东,流经鲁国的都城曲阜过沛县,在徐州收汴水,然后向东南流入淮河。
淮河有邗沟和长江相连,从长江南岸的进口,经江南水系,可直达苏州和杭州。
这就点明了徐州的地理位置,它地处汴水和泗水交流处,成为江淮和中原的水运枢纽,汉明帝永平十二年(69年)起,王景主持修河,沿黄河两岸筑堤坝,限制黄河南侵,又在汴水上修建闸坝,调节水量,使汴水安流入泗,成为江淮流域潜粮西运的主要通道。
除了是水路枢纽,徐州又是陆地的枢纽,彭城和下邳控制着陆上交通线,北可上黄河,南可下江淮,西可进中原,既被称为“北国锁钥”,又被称为“南国重镇”,从这两个称号上,就能看出它对南北势力的重要意义。
兵家之必争
有了这样的地理位置,徐州就必然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淮河南北统称两淮,在山东南面的两淮地区,经常是中原和江南拉锯的战场。
在历史上多次出现过南北方对峙的局面,凡是有这种情况,江淮地区通常被江南政权占据,而淮北往往被中原政权收入囊中,淮河两岸就是南北政权拉锯战的主要战场,徐州则首当其冲,成为双方都必须拿下的重镇。
南方一旦突破淮河,必定北上取徐州,先安定两淮。徐州可西取中原,北取山东,项羽就是这么做的。
吕蒙说过徐州是“许、洛襟要”,南北朝名将王玄谟也说“彭城要兼水陆”,谁控制了徐州,谁就控制了北上黄河、南下淮河、西出中原的枢纽。
所以我们看到三国的时候,曹操平定了中原之后就来抢徐州,兖州的吕布也来抢徐州,淮南的袁术也来抢徐州,到最后不管是刘备还是吕布都无法守住徐州,因为这个地方惦记的人实在太多,曹操拼了命也不能让徐州落在别人手里,不然自己干什么都不踏实。
徐州相当于一把钥匙,中原的势力,山东的势力,江南的势力,只要站稳了脚跟,都会来抢徐州。抢下徐州虽然不能定鼎天下,但如果徐州在别人手里,就相当于自己家门的钥匙在别人手上,令人寝食难安。
徐州西控中原、南屏江淮的战略地位,到了南宋之后有所下降,也是因为地理因素。
那段时期黄河决堤频繁,反复冲击黄淮区,甚至直接夺淮入海,这使得徐州一再被淤没,曾经的良田不见了踪影,黄淮区面积大大缩小,原来的地势也被改变,依山筑城成了一马平川,这是不可改变的自然抗力。
即使这样,徐州军事上的意义并没有减弱。举个例子,南明弘光政权所依仗的江北四镇,顶在最前面的就是徐州,由当时实力最强的军阀高杰负责。高杰被许定国暗算身亡,部下失去统帅,在多铎东下时,徐州总兵李成栋等投降,徐州丢失。
钥匙丢了,进出就方便了,多铎在两个月内如摧枯拉朽一样直取南京,灭亡了弘光政权。
从咸丰五年起到近现代,徐州的地位再次提高。因为黄河再次改道了,从南入黄海变成了北入渤海,任性的黄河再次影响了徐州。另外的原因当然就是近代铁路运输的出现,徐州身处陇海线与津浦线要冲,牵一发而动全身,近代战略枢纽地位就此确立。
并非无险可守
“彭城险固,繇来非攻所能拔,为必争之地。”
“其高十仞,广袤百步,若用武之世,屯千人其上,筑战守之具,与城相表里,而积三千粮于城中,虽用十万人,不能取也。”
这些都是古人对徐州城的评价,古人都说徐州难攻,而没有说徐州易攻,这是因为现在的地理环境发生了变迁,徐州现在一马平川,但在古时可不是这样的。
在历史上,徐州的地面要比现在低不少,1000多年前大概要低了10米左右,徐州附近有一些低矮的山丘,这些山丘不是崇山峻岭,但是比一般的城墙还是要高,再加上古时地平面偏低,这些山丘更显高大。
并且徐州还有水系的优势,汴水和泗水在徐州会合,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这两条河流的河道都非常稳定,它们实际也就是徐州的两条护城河,并且城内可以通过航道得到补给。
这些地势决定了徐州是个筑城防守的好地方,依山傍水,四面都有天然的屏障,外围的水系和山丘又限制了大兵团展开作战,确实难攻。
明朝时的这段史料也可以佐证一下,背景是黄河泛滥徐州被淹,城内军民有点烦,有人提出要把城池迁往别处,给事中陆文献上《徐州不宜迁六议》,对于不宜迁的理由,里面是这么说的:
徐城三面阻山,一面临河,南引邳宿,北控兖济,西扼汴泗。一泻千里之势,以保障江淮险要之设旧矣。金陵恃徐为南北咽喉。且黄河自西而东,闸河自北而南,皆合于徐城之东北而下。城阻河势,河阻城势,居然一重镇也。
所以徐州无险可守,那是到了南宋以后才随着自然环境的变迁而缓慢发生的,即使到了明朝,徐州地势已不如千年前险要,它仍旧还是有险可守。此后,黄河还是一再改道,硬生生把徐州地势慢慢抬高,泗水和汴水也消失无踪,它才变成真正意义上的无险可守。
并非易攻难守
虽有地利,历史上徐州被攻陷的次数还是很多,容易给人错觉徐州就是易攻难守。实际上如果统计一下徐州被攻击的总数,能够得到结论,徐州守住进攻的次数要比被攻克的次数多得多。
根据不完全统计,从古到今发生在徐州的大小战事共1000多次,其中较大规模的战争就有200多起,戏马台、子房山、九里山等遗台故垒都诉说着一段段往事。
刘邦与项羽彭城大战;楚汉九里山决战;曹操攻陶谦、破吕布、擒关羽;石勒攻彭城;谢玄救彭城;刘宋北魏徐州大战;宋金徐州之战、蒙金夺徐州;朱棣伏兵九里山;天平军捻军清军在徐州的反复争夺,直到近代北伐在徐州的拉锯,每次天下有动荡,徐州总不了被波及。
朝代更替,重兵围攻,再坚固的城池也守不住,徐州就算是铁桶,它也总是有办法被攻克的,不过要强攻徐州付出的代价不会小。
南北朝薛安都领徐州刺史,镇守彭城,他在南北之间左右摇摆,依靠坚固的彭城,南北两家都无法攻克,最后还是他主动献城了事。
唐懿宗咸通年间,庞勋在广西桂林率800徐泗兵起义,他们一路打回徐州。唐朝调遣了包括沙陀兵在内的十镇大军围攻徐州,翌年四月才宣告城破。
原因也正如上文所说,徐州到黄河改道之前,都是有险可守,水陆两路都有屏障,并且称得上是座坚城。如果守军抱定死守的心态,徐州就很难打,不是易攻难守,而是易守难攻。
徐州的难守,是指的宏观意义上的难守,因为它身处四战之地,往往是各方势力首要争夺的对象,而不是指它防御级别不够。反复攻击之下,再坚固的城池也有失守的一天,徐州的难守指的是战略层面而不是战术层面。
综上所述,徐州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是兵家必争,但它又不是那么好打。同样是因为战略位置,决定了就算徐州不好啃,历朝历代也必定得之才能安心。
如果从另一个角度来审视一下,大概就是徐州这块地方我可以不要,但决不能留给他人,否则相当于一把达摩克里斯之剑,搞不好就会掉下来。
人心隔肚皮,谁也无法保证其他势力占领了徐州会做出什么举动,乱世里谁也不是乖宝宝,想来想去,还是拿在自己手里最保险。
所以,徐州就是这样一个各方必欲得之而后快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