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传统的说法,帝尧放弃了自己不肖的儿子丹朱,将天下共主之位让给贤德的帝舜,而帝舜也放弃了自己无能的儿子商均,把天子之位让给功盖天地的大禹。
这种传位以德不以亲的做法,称作“禅让”。然而这种说法有多少真实性呢?
主张禅让说法的,主要是后世的儒家学者,最早记载的是孔子及其弟子所著的《尚书》。然而,儒学家终究不是史学家,儒家主张礼治,强调传统的伦常关系,尤注重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等,因此极力推崇所谓的“大同”社会。
对“禅让”持截然相反观点的有《韩非子》和《竹书纪年》。
《韩非子·说疑》中记载说: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而天下誉之。《竹书纪年》中说:尧之末年,德衰,为舜所囚。
舜囚尧,复偃丹朱,使不与父相见。
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大家都知道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代表者,法家可不会虚构什么理想的社会;《竹书纪年》是战国时期魏国的史书,比司马迁的《史记》要早几百年,而且是国家正史(《史记》并不是国家正史)。
司马迁在《史记》中引用《尚书》记载了禅让的故事,然而,一些史料,特别是甲骨文的大量发现,证明《史记》中有很多错误之处。
相反,甲骨文的记录与《竹书纪年》的内容惊人一致。
尧舜时代以前已形成子传父业的传统,不可能到了尧舜突然来个“禅让”,据记载,黄帝之后传位给其孙颛顼,颛顼之后传给其侄帝喾,帝喾之后传给其子挚,挚不仁,诸候立挚的弟弟尧为帝。
从以上帝传谱系来看,基本上是子传父业,尧也是黄帝的后代,因其兄挚昏庸无道才被诸侯立为君主的。而禹以后,就是公认的“家天下”,因此,历史上出现这样一个“禅让”的真空时期,也不于理不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