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衡山是《儒林外史》古典文学小说中塑造的人物之一
中文名
迟衡山
类型
古典文学小说
源于《儒林外史》
形象
正面人物之一
出场章回
第三十三回
人物出处
《儒林外史》的诸位贤人中,杜少卿是奇士豪杰,虞育德是平凡中的真儒,庄绍光是难以出世的“隐士”,迟衡山则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正人君子。
读者在小说前三十回看到了太多的蝇营狗苟之流相互吹捧的画面,而直到第三十三回我们终于感受到了那种真性情的豪杰相见恨晚的一幕。迟衡山“是正牌的在野的淳儒,而且是个标准的业余宰相”,他的社会责任感在诸位贤人中最为强烈。
他没有杜少卿的洒脱,没有虞育德的闲淡,也没有庄绍光的悠然,他最大的特征就是“正”,“正”得甚至于近乎“迂”。他认为“而今读书的朋友,只不过讲个举业……放着经史上礼、乐、兵、农的事,全然不问”,显然对社会政治文化环境极为不满。如果说庄绍光的态度是我道不行就退而自省,那么迟衡山就是我道虽不行仍勉力行之。
小说中贤人们祭泰伯祠的盛大礼乐活动,虽然以虞博士为首,但首倡、策划和执行的都是迟衡山。他的言行无一不体现着他的“正”。
迟衡山事迹
迟衡山是杜少卿表侄卢华士的老师,因此与之相识。二人志同道合,很快成为好友。迟衡山与杜少卿商量,想要集资修建一个泰伯祠,以上古礼乐进行祭祀。杜少卿当即热烈响应,并立即捐款300两银子,迟衡山也捐出自己多年来当家庭教师的收入200两,让他也捐了50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