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跤名人录

京跤名人录

首页维修大全综合更新时间:2023-09-29 23:19:19

京跤名人录

答:刘贵喜,回族,通州南街人,现年六十四岁,早先住通州区南大街回民胡同的一个大杂院[现供电局处],少年与叔伯哥哥刘永录(秃哥)习武练跤。

  初中毕业后在家待业,由于跤摔得好,被时任通州大件运输队的领导陈士林特召为运输队一名正式职工。

  刘贵喜师从王瑞英,出身摔跤世家的王瑞英,回族,家住牛街,中国式摔跤泰斗级式的人物,人称王六伯,他的弟弟王德英(王老伯)是北京体育学院教授,亦文亦武著书立说,他写的跤谱《怎样练好摔跤》成为很多跤手必读之书。在六十年代初期,是他把中国各地的各种叫法的「跤」正式定名为《中国式摔跤》,是中国跤坛较有文化知识的人。

文革时王六伯被轰到通州张弯本镇,他儿子王洪昌在通州第六工具厂工作,曾在通州组建过跤队,与通州很多跤手关系很好。

  一九七三年通州大件运输队的领导陈士林兼任通州体委付主任,主管摔跤工作,陈士林酷爱摔跤这项运动,爱才惜才,为很多没有正式工作的跤手安排工作。就在这一年,他积极响应市体委号召,在北京市郊区率先组队。把招收队员的通知下发到工厂学校,引起摔跤爱好者的极大反响,跤队成立后好手如云,教练更是大名顶顶的宋兆年。

  宋兆年师从王瑞英,后跟李宝如。宋兆年家住大栅栏,一直在通州工作(北光厂),与通州有很深的感情,他毫无保留地把当时最好的跤技传授给了通州跤手。

  刘贵喜少年时代是在南街大小跤场度过的,那时候娱乐项目很少,只有摔跤。谁家院子大、那有块空场,一群小孩就在那儿练,走过路过的大人,有摔跤基础的就教你几下。

  就这么练着练着,刘贵喜由于肯吃苦、悟性好,跤技有了长足的进步,到初中毕业已令人刮目相看。

  过大运河的东关,那时候就是大片的树林子,刘贵喜每天早上去练摔跤,春夏秋冬从不间断。就这么闷头苦练,伴随着一些零星的民间比赛,刘贵喜终于晓有名气。

  一九七四年经通州跤手张永富大哥张永福引荐,刘贵喜、鲍潞河(大栓子)前往牛街王瑞英家,王六伯望着从通州前来的两个毛头小伙子甚是喜爱,拿笔做了记录:叫什么、多少岁、具体住址等,在王六伯的私人跤场(自家院子)对通州的两孩子说:比划比划,过过汗,然后转头又对儿子王洪振幽默的说:千万别拿窝头不当干粮!通过此活,可见王六伯对通州跤手实力的认可。

  从此刘贵喜拜上金牌教练王瑞英,加上自身从小练就的过硬基本功,为以后走上专业摔跤打下夯实的基础。

  一九七五年第三届全运会后,北京保留了摔跤集训队,他们在西单体育场训练,一九七七年当时作为新秀的刘贵喜获得加盟,代表北京队参加了全国摔跤锦标赛。刘贵喜取得过很多次北京市摔跤次重量级的冠军和全国前四名的好成绩。

  从小摔跤习武的刘贵喜师从王瑞英后,跤技、跤德,比赛成绩得到了全面提什,逐渐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成为通州乃至北京最有名的跤手之一,当时北京跤坛在次重量这个级别上无人能敌,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是当时通州跤手标志性的人物。

  一九七七年进入北京队以后,刘贵喜参加了各类的摔跤大赛,曾取得过全国第四的好成绩。一九七九年,四运会前夕,状态正佳的刘贵喜胫骨骨折,错失了最后的参赛机会。

  一九八三年,参加完最后一次全国锦标赛后,当时已经算高龄运动员的刘贵喜退役。刘贵喜回到通县当上了通州柔道队的教练,仍从事摔跤这个行当,培养出了参加奥运会的跤手,真是风光无限。

  做为北京队教练,他还带领北京队参加全国农民运动会和少数民族运动会,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三十多年前这个青年代表北京摔队参加全国比赛,从外地回来后先不回家,到朋友家把一身西服换下才行,他固直地认为自己穿西服打领带虽然很风光,但看到自已老爸爸穿黑棉袄大免档裤在东关「三百一十二路汽车站」晒太阳,心里总是不舒服。

  百年间,南街摔跤江湖风起云涌,杜支棍、马白秃(马国星)、双喜子(马永才)、大栓子(鲍潞河)等等,到底谁是南街摔跤实力第一人,时代不同、跤手各异,众说纷纭。但南街以摔跤为职业,代表通州、代表北京参加比赛,且至今依然活跃在跤场上的跤手,仍首推刘贵喜。

  如今刘贵喜在漷县镇漷县书院教中国式摔跤,这位头发斑白的老跤手还在从事自已喜爱的摔跤工作。

  刘贵喜虽已年过花甲,但在跤垫上,脚一勾、腿一别、腰一披,仍是那么灵活。

  通州以摔跤为职业,靠摔跤吃饭目前仅此一人。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1 3dmx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