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藩镇格局是怎样形成的

唐朝藩镇格局是怎样形成的

首页维修大全综合更新时间:2023-09-16 12:31:44

唐朝藩镇格局是怎样形成的

唐代藩镇割据是随着时间发展而来的,有内因也有外因。外因是唐朝面临的游牧民族的威胁越来越大,边镇实力被加强。内因是唐王朝政治官僚腐败,对地方军政的控制丧失。

了解唐代藩镇割据,不得不提一个称呼,节度使。

节度使,官名,唐初沿北周及隋朝旧制,允许地方屯兵屯田,设立地方军政机构,总管地方的长官就称节度使。



从长寿元年(692年)开始,唐朝在容易遭受攻击的北方和西北边境,尤其是陇右、河东和东北一带构筑防御工事、驻扎军队,并从景云年间开始将节度使任职长期化、职权辖区化、镇所固定化、官衔正式化。

开元五年(717年),唐朝开始恢复都督府,在边境部署大量军队,到开元十年(722年)时,驻守边疆的军队已经多达六十多万。但需要注意的是,此时的节度使虽然成为了常职,且藩镇的雏形已经出现,但他们只是作为驻守边境的边帅和边镇出现的,且仅仅体现在军事方面。

为应对游牧民族,在边境地区设立大规模的军事重镇便成为了必然。由于募兵制取代府兵制,士兵的身家性命全部掌握在节度使手中,导致他们“唯知其将之恩威,而不知有天子”,这使得节度使开始拥有了军权。节度使职权的无限制扩张,才是造成藩镇壮大的罪魁祸首。

从后太宗时代到天宝年间,节度使已经成为了坐拥军、政、财大权的一方军阀,虽然此时他们依旧听命于朝廷,但实际上已经为后来的藩镇割据埋下了伏笔。

安史之乱加重了藩镇割据。持续八年的安史之乱,一方面严重打击了唐王朝的统治,削弱了封建集权,使得中央朝廷开始逐渐势弱。另一方面则使得藩镇开始由边境向内地开始蔓延,安史之乱前,朝廷只在边境设有重兵藩镇,而内地则并未设立,安史之乱的爆发使得朝廷认为正是由于这种内外不均,导致叛变发生后朝廷没有足够的兵力予以应对。于是,安史之乱后,朝廷又开始在中原设立藩镇,意图形成内外牵制的均势。


如果说朝廷能够牢牢将中原地区的藩镇掌握在手中,那么这种内外牵制的局势的确会使得天下局势趋于稳定,然而由于朝廷内部腐败逐渐严重,宦官干政、牛李党争、官员腐败等现象日益严重,使得中央朝廷的统治持续恶化,中原地区的藩镇也开始逐步摆脱朝廷的控制。

随后唐末的黄巢起义,更是加具了这种情况。虽然黄巢起义最终失败,但割据一方的藩镇却空前增多,而唐王朝也最终丧失了对这些藩镇的统辖之权,此后数十年间,这些藩镇之间相互兼并的战争持续不断,天下陷入大乱之中。直到天佑四年(907年),名存实亡的唐王朝被朱温篡夺,最终演变为五代十国的乱局。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1 3dmx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