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城南八景

贵阳城南八景

首页维修大全综合更新时间:2023-09-12 13:32:28

贵阳城南八景

甲秀楼——始建于明万年二十六年(1598年),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命名“甲秀”,是取“科甲挺秀”之意。是贵阳市标志性建筑。

翠微阁——又名南庵、观音寺、圣寿寺、万佛寺、忠烈祠、武候祠、翠微园等。位于浮玉桥南岸的翠微巷,内有拱南殿、翠微阁、龙门书院,桂舫亭等古建筑群。

鳌矶石——是南明河中一块形如鳌的巨石,其甲秀楼建于其上。

浮玉桥——旧名南堤,江公堤,位于西湖路与翠微巷之间的南明河上,桥状似玉带浮于水面,故称浮玉,浮玉桥是贵阳城区最长的桥。

涵碧潭——位于浮玉桥甲秀楼前南明河中形成的一深渊,由于水色深碧,故得此名。

芳杜洲——位于南明桥与浮玉桥之间南明河中泥沙堆积的一块沙洲。洲上长有一种叫芳杜的小草(贵阳人称为小草香附子),得名芳杜洲。洲上绿草如茵,旧时为人们游憩场所,后因河中筑坝被水淹没消失。

海潮寺——旧名水月寺,位于西湖巷水电厅附近,与翠微园隔河相望,原有小溪至此与南明河汇合,小桥流水,景物迷人,河湾一带有小西湖之称。寺于解放前消失。

武候祠——建于明代,原址在今翠微园处,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南明永历九年,孙可望据黔,命部将高恩将武候祠迁至今甲秀广场贵州电力网络公司处,武候祠于民国十五年(1926年)修建贵州第一个电厂时拆掉。

“九门”

老东门:明代称武胜门,清代称昭文门。在今文昌巷,文昌阁就建在老东门的月城上,尚存一段古城墙,墙高二丈七尺,城门曾被毁,前几年修复。城门有联:“楼伫蟾光先人座,山随龙势远穿城”。

大南门:明代称朝京门,清代称迎恩门,这是通往贵州南部惠水、长顺、罗甸等地古驿道必经之地。在今大南门南明桥北转盘处,旧境不见,前几年改建为大南街心花园,塑兰花城雕。

次南门:明代称德化门,清代称广济门。城门在今都司路西端,原古城墙上建有回龙寺、关帝庙,解放后寺庙改建,墙长杂草,一片荒凉。因居南偏西,名曰次南。次南门有联:“排闼双峰青对峙,绕城二水翠交流”。

大西门:明代称圣泉门,清代称振武门。在今交通街与瑞金中路交汇处。旧时门外多为菜地,市西一带只有几户人家,河岸皆为稻田,城门不很热闹,但到市西的桂月寺、华家松山、后期的慈母园等都要由此经过。有门联:“近听河声宜洗马,远窥山意欲搏狮”。

北门:明代称柔远门,明代称布德门。在今喷水池,是旧城与新城的分界线,也是连接旧城和新城的通道。1927年周西成主政贵州,修城内马路,城门被拆除,南北遂贯通。1929年毛光翔在此筑台塑周西成铜像一座,俗称“铜像台”,解放后改建为街心花园,如今成为各民族节日的庆典场所。有联曰:“笙歌十里市中市,冠盖千家城外城”。

威清门:俗称威西门,在今威清路,即黔灵西路上端。因此门可通威清卫(即今之清镇县。清镇系由威清卫、镇西卫各取一字合称得名),有门联:“蜂挺狮形争巽位,岭穿龙脉演乾爻”。

六广门:在今中华北路与白鹭巷交汇处。此路是明代贵阳通水西的要道,由此出门可通龙场(今修文)六广河,城门因此得名。

洪边门:也称红边门,在今普陀路与豆腐巷交汇处,因此门可通洪边十二码头(即今开阳)而得名。城门联为:“隔岭田耕乌党近,插云山拥鹿疃高”。

小东门:也称新东门,在今黔灵东路与余家巷交汇处,因次于城内之东门而得名。城门有联:“谷播元辰农待雨,花探上巳女如云”。写出了城门的田园景色。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1 3dmxku.com,All Rights Reserved.